杨士成 : 一挺机枪震四方

刘延海

<p class="ql-block"> 他手持一挺机枪,不仅多次参加攻打国民党在豫北地区的正规部队和盘踞在淇县的杂牌军战斗,还参加了解放淇县县城的攻城战,并在解放战争规模最大的战役——淮海战役中大显身手,打的敌人胆战心寒,魂飞魄散,曾荣获“淮海战役英雄勋章”。他,就是刘邓大军太行部队四十九团的机枪手——杨士成。杨士成是郭庄村高庄人,年轻时人高马大,虎背熊腰。他自幼痛恨国民党统治,看到土匪肆虐欺压百姓,残害同胞就恨之入骨。听说刘邓大军征兵,他义无反顾的参军来到太行部队四十九团。他苦练一身杀敌本领,被四十九团选拔为机枪手。当时一个排才有一挺机枪,能当一名机枪手,不仅身体要过硬,政治也要必须可靠。能当上机枪手,说明领导和战友们看得起、信得过。杨士成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机枪的使用技巧学好练透,干出成绩,一是不辜负领导和战友们的期望,二是要为家乡父老乡亲报仇。平时多流汗,战时多杀敌。他知道机枪是横扫一大片,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于是他苦干实练6个多月,手掌血泡破了再磨,磨了再破,终于两只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40多斤重的机枪在杨士成手中好似一根小木棍,趴式站式冲锋式,点射仰射横扫射练的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特别是点射,杨士成练到几乎是百发百中的水平。 1947年4月3日,解放军太行五分区司令员陶国清率领4个团的兵力包围了淇县城。很快国民党孙殿英部队新五军二团从汤阴赶来接应,解放军四十九团奉命在城北思德河阻击。此时杨士成所在的尖刀班冲在最前,他和战友们边打边冲,打的敌人四散奔逃,鬼哭狼嚎。四十九团眼看敌人溃散之后,调转枪口攻打县城北门,其他三个团见四十九团开打,同时也集中火力向县城开火。四十九团战士们用手榴弹把城墙上的机枪炸哑,杨士成和几名战士迅速爬上城墙,用机枪猛扫墙上之敌,使我大部队很快打进城内。经过1个小时激战,淇县县城回到人民手中。这次战斗活捉了敌新五军上校团长郑剑秋,副团长王勇之等多名军官,还活捉了淇县县长汪秉均和1036名敌兵,缴获机枪4挺,子弹15万发,战马60多匹。 1947年9月初,国民党残余部队与淇县境内土匪勾结一起,反动气焰十分嚣张。上级命令太行军区四十九团为主力,发动“九四”打击战。四十九团沿淇河一路奔袭至西岗大李庄,杨士成所在的仍是尖刀班。他与几名战友冲在最前面打冲锋,只打的杨富匪军退缩在土楼内顽固抵抗。杨士成举枪一个点射,打死土楼上伏击的机枪手,几名战友趁机连续向楼内扔手榴弹,使土楼西墙很快被炸塌。杨士成端着机枪乘势猛扫,打的敌人无力抵抗。这一仗打死敌人14人,活捉26人,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彻底打垮了匪军及反动组织在淇县境内和边缘地区的嚣张气焰,给我方开辟新区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区区工所由桥盟村搬到县城里,三区区工所由赵沟村搬到郭庄村,斗争呈现出有利的新局面。 杨士成参加的大小战斗30多次,不管是大仗还是小仗,不管是硬仗还是难仗,他所在班都是主力班、尖刀班,杨士成总是手持机枪冲在队伍最前猛打猛攻,重不畏惧。团里几次授予他嘉奖,他总是笑笑说:没啥,打仗就应该这样。一位团领导拍着杨士成的肩膀说:“杨士成,你的机枪一响,事就成”。 最是杨士成感触颇深的,是他参加解放战争规模最大的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由毛泽东亲自制定的《作战方针》,刘伯成、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总前委纵横千里的战役。当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打响围歼黄百韬兵团之际,蒋介石急令在豫南的黄维兵团,火速增援黄百韬。如果他们增援成功,后果不堪设想。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要把“小淮海打成大淮海”,全力阻击黄维兵团。黄维兵团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精锐部队,而刘邓部队因在挺进大别山时,丢掉了重型装备,要与黄维兵团开战不占优势。但以善打硬仗而著称刘邓部队,迅速向徐州方向长途奔袭。这支部队中,就有杨士成所在太行军区四十九团,当时改编为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第49团。杨士成和战友们在徐州南的宿县,打了一场歼灭战,在切断黄维兵团后路的同时,四面包抄黄维部队。作为主力部队的杨士成所在团队,激战3昼夜,采取“拦头、打腰、切尾”的战术,把敌人牢牢地钉死在原地,不得前行一步。黄维狗急跳墙,下达死命令,要部队全力突围。眼看又要啃“硬骨头”,杨士成的连长作了战前动员:宁愿横尸遍野,也不让敌人突围出去一人,要求全连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死咬敌人不松口。关键时刻,久战沙场的杨士成热血沸腾,他带头烧掉铺草,战友们见杨士成烧掉了铺草,各自也都烧掉铺草(烧铺草是人死后,要烧了铺草,这在中原地区流传至今),纷纷表示要决战黄维,以死报效祖国。战斗打响后,杨士成冲锋在前,他和战友们往返几次穿插,机枪弹管打红几次,把敌军打的抱头鼠窜,哭爹叫娘,溃不成军。经过昼夜激战,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全歼。淮海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断了蒋介石的脊梁骨,为全国解放吹响了号角。在庆功大会上,军部给杨士成颁发了“淮海战役英雄勋章”。 淮海战役结束后,杨士成又随部队转战北京,驻扎在郊外,为“开国大典”做安保。新中国成立后,杨士成退伍回到家乡,成为郭庄村高庄第8生产队的一名普通社员。从此,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重来没有居功自傲,挑肥拣瘦。他还多次作为郭庄村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为孩子们讲解自己亲身经历的革命战争故事。 2004年秋天,杨士成去世,享年82岁。杨士成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永远值得我们郭庄人民敬仰、学习的英雄和楷模。</p> <p class="ql-block">图为淮海战役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为淮海战役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为淮海战役总前委合影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