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飞鸿】(267)信

铁丁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关于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丁:</p><p class="ql-block"> 也说点与文章内容无关的闲话。鲁迅先生的许多观点和态度,在两地书的互相通信中表达的很鲜明,这成为鲁迅研究中最直接的思想佐证。文字中历来有两种体裁对思考的表达最直接,一是日记,二是书信。浩瀚的文字海洋中,书信留下珍品很多,这种具有私密性质的文体中,有最真挚的诚实表达,也能看出一个人素质、人品、才华的深浅,常写书信,也是对一个人思想的历练。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这种文体,随着社会的演化而逐渐消失了,现代的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在书信中汲取营养和丰富自己表达的条件和基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惋惜的返祖。失去书信的表达,我觉得爱情都是不完美的;没有书信的期待,我觉得亲情都是不完整的;缺失书信的来住,我觉得友情都是不完全的。可如今,还有哪个年轻人有写信时的渴望表达和等信时的望眼欲穿,“微信”是信吗?世上再无“两地书”,表达又用上“消息树”,这是多么令人失望的返祖现象。</p><p class="ql-block"> ——老桃树</p><p class="ql-block"> 2024-3-23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先生:</p><p class="ql-block"> 据说,有些人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年前的书信。我真佩服这些人,他们是多么重情,多么有眼光啊。</p><p class="ql-block"> 我在外上学时,无事不写信。有事也是三言两语,整张信纸也就三五行,自己看着都觉得少,可又不知道加点儿什么。后来从妹妹口中知道,母亲说你哥写信就是三两句。我听了一笑,也没放在心上。母亲去世以后,我因思念而反思,才后悔那时的无知无情。母亲与在外的儿子一年也就见三四面,儿子的信中每个字她都会咂摸再三,试图从信中读出儿子的愁绪和顺畅来。多一个字也能多一些咂摸呀。我那时是个多么不懂事的孩子啊。</p><p class="ql-block"> 去年有个电视节目,梳理了敦煌遗书,罗布泊考古所得之木刻、竹简,那里面有大量的家书,家书抵万金哪。有情之书和情书,在写时因投入了“情”而成为滴泪之作、燃情之作、汹涌澎湃之作。它们比一篇文章更能打动人心。</p><p class="ql-block"> 古时书信要靠熟人带去或由驿站传递,中间不可知因素很多,万水千山传到收信人手中,那是何等珍贵呀。或老人或女子,家门前村口边,一骑红尘邮差到,忐忑期希书信来。——这情这景在没有书信的今天,“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p><p class="ql-block"> 留下来的书信,比墓里刨出来珠宝还珍贵啊。</p><p class="ql-block"> ——铁丁</p><p class="ql-block"> 2024-3-23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