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一三”淞沪会战时,同济大学惨遭日军密集轰炸,校园完全被毁。</p><p class="ql-block"> 1939年夏,日寇开始对昆明实行“疲劳轰炸”,暂居昆明的同济大学决定再次迁址。学校向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同济校友钱子宁发电报求援,请他在宜宾与泸州一带为同济寻找新校舍。</p><p class="ql-block">因抗战爆发后大量机构纷纷从上海、武汉、长沙等地内迁,当时的宜宾早已人满为患,下游的泸州比宜宾情况更为严重,两地均无法安置拥有几千名师生员工和家属的同济大学整体迁入。南溪县所属李庄镇士绅罗伯希和王云伯与时任地方官员罗南陔商议并召集了一批乡绅达成共识,表示欢迎同济入川</p> <p class="ql-block">“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封饱含情谊的十六字电文,温暖了漂泊中的同济师生。接到电报后,校长周均时当即委派理学院院长王葆仁、事务主任周召南赴李庄考察和落实迁校事宜。经前期考察与接洽,1940年9月30日,学校决定校部和大多数单位迁往李庄,医学院后期和附属医院迁往宜宾。虽然在入川过程中途经川滇公路和滇黔公路,山陡路险,旅途非常艰难,且汽车事故频发,但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同济终于有了安身之处。此后,同济师生在李庄度过了六年相对安定的教学生活。六年间,在各方支持下,同济的师资、生源、设施和实习条件等均得到一定保障,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对李庄而言,同济的到来促进了这个偏隅一方的千年古镇的现代化进程。同济师生为李庄封建思想的破除和现代知识的注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先进思想的传播和对大众的启蒙,改善了当地人的医疗条件,改变了李庄人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2024.3.17</p><p class="ql-block">宜宾·李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