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明代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闲人抱一

<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永乐十一年</p> <p class="ql-block">(1413)竣工,历时32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明孝陵的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p> <p class="ql-block">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帝陵规制上具有里程碑地位。2003年7月3日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自起点下马坊至玄宫所在的宝城,纵深近3000米,沿途分布着大金门、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楼、神道石像生、棂星门、享殿、</p> <p class="ql-block">方城明楼等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明孝陵景区还包括明东陵、梅花山、梅花谷、红楼艺文苑、紫霞湖等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长615米,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这些石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p> <p class="ql-block">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p> <p class="ql-block">石狮,狮有兽中之王的尊称,生性灵活凶猛,可威服百兽,被佛教尊为护法的灵兽。陵前放置石狮,以显示帝王的无上威严和势力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獬豸(音 XieZhi )熊目独角,又名任法兽,是传说中的神兽。头生一角,如遇二人相争,必以其角触不正之人,把它放在陵前,取"正直不阿"之意。</p> <p class="ql-block">骆驼,陵墓前置骆驼是明孝陵的首创。陵前置骆驼有炫耀国力强盛,象征西域安宁、国家繁荣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石象造型简洁生动,形态逼真,十分传神。在东汉时,帝陵神道上已有象的位置,明代继续沿用。</p> <p class="ql-block">麒麟是古代人民想象出的一种瑞兽,融虎、狮、牛、龙形态于一体,为帝王仁德才出现的瑞祥之物,是只有帝陵才能放置的御用品。</p> <p class="ql-block">石马,马是明代朝会仪式上皇帝仪卫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陵前自然不能缺少。石马双目有神,神情高昂,似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长250米,依次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望柱顶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p> <p class="ql-block">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文臣、武将威严端庄,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大金门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南向,有券门三洞,门下部为石造须弥座,束腰部雕花,</p> <p class="ql-block">体现了明初国家建筑的创新风貌。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已毁。门西侧与外郭红墙相接,现仍可看到连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楼 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筑平面作正方形,楼顶已毁,俗称四方城。内置朱元璋第四子、</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写,记述朱元璋一生事迹,共2746个字,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宫的第一道门。1998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依据明代孝陵规制,恢复其原貌。墙下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p> <p class="ql-block">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的保护明孝陵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碑殿 建于清康熙年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见墙垣多倾圮,下旨"交与江苏巡抚宋荣、织造郎中曹寅会同修理",</p> <p class="ql-block">并御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勒石制碑,以垂永久。碑两侧是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p> <p class="ql-block">进入陵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享殿,享殿是陵宫的主要建筑之一,里面供奉着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牌位。享殿 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用来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是一座拥有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面阔九间、</p> <p class="ql-block">进深五间的巨大木结构殿宇,现仍遗留有56个石柱础。原建筑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新修建。</p> <p class="ql-block">升仙桥,单孔,石造,桥长57.5米,宽26.6米,两侧置石雕栏杆,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故名升仙桥。桥后7.8米,即是方城。</p> <p class="ql-block">享殿之后,是明楼,明楼是陵宫的最高点,登上明楼,可以俯瞰整个明孝陵的风貌。出了陵宫,继续向北走,便能看到朱元璋的地宫。</p> <p class="ql-block">宝顶 紧连方城的北面,是一个直径达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原是钟山南麓的一座小山,即独龙阜。</p> <p class="ql-block">宝顶周围建有一圈以条石作基础的砖构城墙,周长1000多米,形成宝城。宝顶下部即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地宫所在。</p> <p class="ql-block">地宫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地宫深入地下数十米,里面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可惜到了地宫的入口处,游客们不能继续参观了。我问了旁边的工作人员,他说:地宫现未开发。如果想了解地宫情况,可观看"明孝陵地宫VR探秘"视频。</p> <p class="ql-block">方城东西两侧建有影璧,作"八"字形,璧砖砌,下部为须弥座式。须弥座束腰部及璧面四角饰砖雕花卉,</p> <p class="ql-block">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风格规范、精细、活泼,被视为中国明代前期砖雕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基址坐西面东,面阔十五开间,进深三开间,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10米,殿基用纯净的粘黄土和鹅卵石分层夯实,高约2米,台基上分布着64个柱洞,还保存着重达千斤的硕大石雕柱础。</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至享殿前门之间组成第一进院落,明代东西两侧原各设一水井,并配建井亭。现西井保存完好,东井井栏石、井亭及亭柱础俱已无存。当年祭祀宰牲或御厨用水均汲于此二井。</p> <p class="ql-block">陵宫门外东侧水井,位于明孝陵神宫南门外东南。井深18米,底部用青石板铺成,井壁以青砖错缝叠砌,井口部由6块扇形青石板铺成六边形井床。</p> <p class="ql-block">井上原建有井亭,亭在清代已毁,遗有亭址,经考古勘探,亭平面布局呈六角形,每边长3.9米,残存6个砖砌柱础基座。</p> <p class="ql-block">此井位于神宫监附近,为满足孝陵祭享礼仪过程中宰牲用水而建,是明孝陵重要的建筑遗存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水桥又称五龙桥,它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作石构单曲拱桥样式,原桥排列5座,与正北方200米处的5孔陵宫门一一对应,现仅存3座,桥基和两岸石堤是原物。</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明孝陵,我不禁为这座宏伟的在很多方面独树一帜的陵墓所震撼。它不仅是我国一段重要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明朝的辉煌与沧桑,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沉淀。明孝陵,这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品味和感受。</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观赏和点赞!</p><p class="ql-block">编于2024年3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