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 梅 寻 根</p><p class="ql-block"> 邓亚明</p><p class="ql-block"> 清明祭祖,寻根溯源,我从哪里 来,将往哪里去,坟茔间流连,碑文中细究,端详祖辈们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沉思于墓碑上镌刻的不同年代:……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直至公元。一块墓碑可以反映一段逝去的历史,厚重且久远。拭去岁月的尘埃,在字里行间去捕捉祖辈的点滴信息,让你顿时有种穿越时空去探寻先人生活足迹的冲动,许多平日里不太经意的故人和往事,倏地一下会堆积在你面前,使你不得不静下心去思索自己的人生意义。恍惚间仿佛在丈量生与死的距离,更加明白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过是匆匆过客,历程短暂转瞬即逝。但也正是一代代先人血脉的传承,才有了今天,才有了历史,才有了宗亲,也才有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邓氏在黄梅藕塘角生活的年代并不久远,藕塘角原为周姓世居地,清乾隆中叶年间,邓氏-族才从毛栗山老屋迁徙至此定居,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在黄梅藕塘,在邓氏祠堂,但凡聊起邓姓家族,常能听到-个词是“六房”。以前我对“六房”的理解比较片面模糊,只知道我自己是属于“六房”这一支脉,但何谓“六房”不得其详,甚至还曾误解为哪个祖宗这么奢华呀,竟然娶了六房太太。</p><p class="ql-block"> 家父生前曾给我们留下了一张邓氏家族传承表,比起纷繁浩渺的几大本厚重的族谱,这张表显然直观的多。父亲只读过三年私塾,但骨髓里遗传着文人的血脉基因。族谱记载,我曾祖父当年在黄梅就是“儒士,县试屡屡名列前茅”。我曾祖母喻氏“出身书翰门第,能诗会文”。我祖父“勤学好读,成绩卓然,擅长书法,遐迩闻名,曾在武汉《中西日报》社任职”。父亲受家庭几代文化人的熏陶教诲,耳濡目染,虽然只有几年私塾根底,却具有读书人的素质。所以现在细察父亲生前画的邓氏家族传承表,感觉一目了然,直观明晰,可以看出父亲不但用心良苦,而且生前花了大量的功夫进行调查搜集,实属不易。父亲列的这张表其实就是黄梅藕塘邓氏“六房”家族脉络传承图,父亲在所列表的注释中写道:此表只列到“远”字派为止,刚至“五服”。</p><p class="ql-block"> 祖宗自下往上是这样列序的: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沿血脉溯源,邓氏“六房”的源头是父亲的高祖,父亲称其为彦海公。彦海公的父亲是炯亭公,又称寅直祖,因排行老四,故称老四房。炯亭公十九岁中举,举人不是官职名称,而是指可以被荐举之人。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考上举人后只是有了做官的机会,用现代俗话诠释,中举了等于入围了,是储备干部,即进入了公务员序列。举人一般可以担任一些中下级官吏,比如教谕之类的学官,或者县丞、主薄之类的佐贰官,每年有微薄的俸禄。炯亭公中举后就在湖北襄阳府枣阳县任正堂教谕,但后因身染肺病,没有继续升职。他曾著有医药书两本,其中一本是《伤寒新论》。炯亭公曾先后娶有王氏,鲍氏两位夫人,遗憾的是两位夫人都未曾生育,所以炯亭公膝下无子,于是就抱养了他大哥(寅魁祖)的儿子为自己延续香火,此养子就是父亲的高祖彦海公,因彦海公在原生家庭中排行老六,从此就有了邓六房之称,而繁衍在这支血脉中的子子孙孙就归属为“六房”。</p><p class="ql-block"> 彦海公享寿七十余岁,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就是父亲的曾祖父。我的伯父长生,克奠,浩生,我的父亲天授及叔叔迪伊都源自这一支脉(大房)。现在座落在湖北黄梅杉木乡藕塘村的那-排四丘大坟,就是彦海公和他三个儿子的坟墓。墓地三面被山岗环抱,依山面水,青龙白虎,蒼松翠柏,气势迥然。墓前视野开阔,一览无余,几层拜台沿阶而铺,真是一块青山灵秀的风水宝地。彦海公是“六房”的始祖,是我们的根。这几塚祖坟享用着邓家后人的敬仰和香火,承载着晚辈对祖宗的精神寄托。我每每在彦海公坟前膜拜时,总感觉与先祖们有个心灵上的交流,似乎彦海公也在默默的注视着我们,庇佑着“六房”的历代子孙枝繁叶茂,吉祥康宁,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宗族是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久远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稳定族群关系,维系家族亲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在何时何地,若遇上个黄梅邓姓的,一深聊或许会问你是几房的?如果是老四房甚至同为六房,立即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多了几分亲切,添了几分话题。</p><p class="ql-block"> 父亲四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后就离开黄梅只身到九江锦昌布店学徒,锦昌布店老板是父亲远房叔叔邓伯忠,六房的,他收留了少年的父亲。父亲在九江站稳脚跟后把自己的堂弟邓迪伊推荐到九江布店当店员,从此别开生面。叔叔调到德安县任职后把“六房”长兄的女儿邓宏树迁到德安共大读书,还介绍“六房”兄弟远华叔到德安务工。这是我所知道的“六房”中帮亲的几个事例,还有许许多多“六房”里亲帮亲的故事,不一一赘述。包括我父亲在内的许多亲人都是受到“六房”宗亲的提携,扶持和帮助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解不开的宗族情结,彰显宗亲关系强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让国人津津乐道的这种中国宗亲传统文化让许多老外羡慕不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达,从农耕经济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当今许多地方宗亲关系结构变了,沟通少了。移动通讯,网络和交通的发展弱化了传统的宗族情缘。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更加淡化和疏远了互帮互助的宗族亲情,春节走亲戚拜年的少了,“丁克”家庭多了,出生率每况愈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断亲”现象。在一些城市里,才过两代的亲戚竟然互不相识,形同陌路人。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值得社会学家探讨商榷。</p><p class="ql-block"> 说说我的曾祖母喻老奶奶。1992年清明,父亲率全家赴黄梅藕塘角为曾祖母立碑,这也是我第一次踏上黄梅藕塘祖籍的土地,二十多天后,我就调到广东工作。父亲在碑文中写道:“先祖母生于咸丰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寅时,出身书翰门第,能诗会文,为人诚笃,克勤克俭。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境遇艰难,操持全家。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亥时,家遭大火不幸身亡,享年七十六岁。吾父母早逝,全赖祖母扶养成人,恩重如山。恭立此碑,以慰亡灵”。</p><p class="ql-block"> 黄梅喻氏是名门望族。在这里我得提到一个人,即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吴仪是黄梅濯港吴元八村人,祖辈功名显赫,是光绪朝三品武官,诰封武功将军。吴仪娘家喻氏也是文人辈出,在前清时期曾经出过三位进士和五位举人。在近代,喻家也出过不少文化名人。吴仪母亲喻志鹄就是黄梅喻家人,吴仪的两个舅舅是汉口《中西日报》的主笔,吴仪的姨妈喻志鸿是近代知名报人邓瘦秋的夫人。我祖父曾在汉口《中西日报》就职,与吴仪舅舅同在汉口《中西日报》共事,这绝非偶然,与他们是否就是姻亲关系我不敢妄自推测。后来祖父在武汉喻氏表兄家去世,由喻家表兄料理后事,葬于汉口后官山,尸骨无存(祖父与祖母在藕塘的合墓是衣冠塚),终年38岁。由此可见祖父与喻家表亲关系甚密。父亲4岁丧母,12岁丧父后便成孤儿,全靠祖母喻奶扶养。</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曾祖母碑文中提到“出身书翰门第能诗会文”,印证了曾祖母是出身在黄梅喻氏名门望族。曾祖母能嫁给我曾祖父也是门当户对,族谱记载我曾祖父是“儒士,县试屡拔前茅”,虽只言片语,可见曾祖父的文化素养与曾祖母是比翼双飞。可惜曾祖父45岁就去世了,其时曾祖母47岁,祖父12岁。后来祖父只活了38岁就因病去世,所以碑文中记有曾祖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曾祖母育有一女两子,两子都在中年夭折,长女嫁给汪家后生有五子,此枝甚旺,儿孙满堂。1935年一个寒冬的夜晚,76岁的曾祖母喻奶孤独在藕塘家中不幸遭大火烧死。父亲此时16岁,远在九江锦昌布店学徒。悲呼!惨呼!呜呼!一生操劳的曾祖母是个苦命的老奶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藕塘民风淳朴,修德重教 ,“邓氏劝子弟读书,族多笃学之士”。自古以来邓氏族群人才辈出,中举功成名就者有之,游学日本者有之,留美深造者有之,各领域专家,学者,教授及博硕者层出不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湖北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曾当过中共黄梅县委组织部长和京汉铁路南段特委书记的邓雅声烈士就出生在黄梅杉木。近年,藕塘企业家邓雄穷则思变,发奋图强,事业有成,名声雀起,创建“邢绣娘生态园”及鄂东动物园,使曾是穷乡僻壤的故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任藕塘村支部书记的族中兄弟邓宏志已走上领导岗位,正带领藕塘百姓迈向致富道路。黄梅杉木乡藕塘村己成为美丽富饶新农村的典范,打造成湖北鄂东地区远近闻名的旅游闲居生态之乡。若邓氏祖宗地下有知,当含笑九泉。</span></p><p class="ql-block"> 去年我们四兄妹到黄梅藕塘祭祖,看见祖父母的合墓碑石坍塌了,碑面斑驳,碑文模糊。于是决定将祖父母和曾祖母喻老奶奶两座坟墓进行修整,并重立新碑。遵照清明才能动土修坟的习俗,今年清明此两座祖坟将被修葺一新,告慰先人,寄托哀思。</p><p class="ql-block">给曾祖母新碑拟的碑联:</p><p class="ql-block">根在太祖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福承恩德庇佑后人</p><p class="ql-block">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给祖父母合墓拟的碑联:</p><p class="ql-block">祖先厚德照千秋</p><p class="ql-block">藕塘风水润子孙</p><p class="ql-block">福泽后辈</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清明又至,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清明无处不生烟,郊外微风挂纸钱”,清明是祭祖怀宗的日子,愿先人安息,后辈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稿于2024年清明节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