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11日,周六,小雨,午饭后打卡成都天府艺术公园美术馆,参观2023成都双年展。</p> <p class="ql-block"> 大概是因为即将撤展,所以虽是阴雨天气,空气湿冷,但参观的人依然不少,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多是年轻人,或三三两两,或成双成对。对我这样一个非文艺专业却爱好文艺的老人来说,每次看完双年展,都会觉得自己离艺术越来越远,对作品的感知越来越迟钝茫然。因为双年展已经远远不是我们过去常见的静态的展场,而是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将声光电技术运用于作品中,不仅有平面的画作和立体的雕塑,更有空间设计景观、主题视频短片和沉浸式体验作品,置身其中,会让你在真实中动容,也会在莫名其妙中感到无助。</p> <p class="ql-block"> 从介绍来看,2023成都双年展分为“瞬间永恒、瞻星成梦、存在遥望、空间感知、凝视之思、未来考古、大地回声、心之所向、星链计划”九个展览板块,共有来自22个国家及地区的235位艺术家的476件作品参展,作品覆盖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类型,题材涉及科技与艺术、数据与艺术、生物科技、智能科技,可以说是一场国际化的艺术盛宴。</p> <p class="ql-block"> 可这盛宴对我而言,总体感觉是不好消化,依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我站在《教书先生》的油画前细细欣赏,好像看到了一个个学生的小脑勺,却怎么也没找到教书先生;我认真看完了短片《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女人》,却总感觉一切是在海边的荒漠上,机器和车辙被放大,画面闪烁不定,有美国星条旗,似乎是在强调人类对自然宇宙的干预和改造;最有趣的是《童真与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的孩子们,一个挥舞着的机械臂像个纯真而执拗的孩童般,不厌其烦地舞动着手中的泡泡网,试图“吹出”一个又一个泡泡,每当泡泡成功吹出,便赢得孩子们的一片欢呼雀跃,连我的这些大人也忍不住驻足观看;最好笑的是看到了一个三面窗户的教室,里边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写毛笔字,黑板上有示例,桌子上有字帖笔墨,好奇的我的走进去照猫画虎写了一阵子,却发现所有的字都不认识,急得我在纸上写了“中国”二字了事,出门看到作品介绍,才知道这也是参展作品——艺术家徐冰的《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哈哈,怪不得我写不出书法的感觉。最引人注目的是矗立在大厅中央的主雕塑,它是艺术家隋建国的特定场域创作:《虚空现形——每一个人都是在场者》,他用3D打印技术放大了手中所捏之泥,掌纹与用力方向清晰可见,站在通往二楼的旋转楼梯上俯身向下看去,那凝神观望的、拍照打卡的、匆匆路过的,在这尊庞大的雕塑前似乎都来到了捏泥的手心之中——是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场者。</p> <p class="ql-block"> 在将要离开美术馆的时候,我又认真看了一遍《前言》,试图去理解这次展览的主题——时间引力和双年展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我看见窗外一把把颜色各异的伞飘浮在雨雾中,两个美女站在窗前拍照,一对情侣在雕塑前驻足仰视;大厅长长的楼梯一侧,摆设着大运会的各色文创产品,一对母子坐在展台边上休息,孩子的头枕在母亲的腿上,似乎已经睡着,那年轻的母亲静静地凝视前方,她们的身后一对闺蜜正促膝而坐,轻声交谈……我的脑子里闪出一个词——安逸,对,是成都所特有的“巴适”,我举起手机定格了这瞬间的美好,我觉得眼前这一幕幕本身就是一幅幅艺术作品。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观察历史、观察城市发展的产物,而艺术本身又是一种凝视、感知与表达的引力,双年展以艺术为引力,打造了一个“看”与“被看”的场,丰富了城市生活的文化语境,而这“看”与“被看”的象也成为了城市生活的又一文化景观,尽管有的人只是来打卡拍照的。</p> <p class="ql-block"> 夜幕已经降临,雨越下越大,美术馆大门依然有人进进出出,门外广场上,那3位“行走的人”巨型雕像,依然双目炯炯,昂首挺胸,大步迈向波光粼粼的湖面,我们冲进雨幕,直奔路边出租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是时间引力,是艺术引力。</p><p class="ql-block"> 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