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油墨飘香的四堡

闻燕

<p class="ql-block">2012年国庆期间,我怀着一颗朝圣的心走访了与南京、杭州、苏州并称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的连城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鼎盛时期四堡有100多家印坊(每个印坊相当于编印发一体的小型出版社),刻印书籍达600多种,行销13个省150多个县市,并远销东南亚。伴随着铅字印刷的兴起和普及,四堡的雕版印刷业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在1942年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四堡只能看到一座小型雕版印刷博物馆和一片破旧的印坊老宅。令人遗憾的是破四旧时期,堆积成山的雕版大多被当柴火烧了,甚至没能留下一部书的完整雕版,让我这个出版人痛心无比!</p> <p class="ql-block">雕版印刷博物馆:门楼上精致的木雕,显示了四堡过往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雕版印刷博物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保石碑</p> <p class="ql-block">雕版印刷古籍</p> <p class="ql-block">雕版印刷工具</p> <p class="ql-block">雕版印刷模板:雕版印刷是先将文字雕刻在木板上,然后上墨印刷。印一本书要使用不少木材,从环保的角度看,被淘汰似乎也是必然。</p> <p class="ql-block">雕版印刷流程</p> <p class="ql-block">四堡雕版印刷的传说: 据说鼎盛时期四堡约有70%的人参与到雕版印刷工艺流程中。</p> <p class="ql-block">四堡的雕版印刷作坊主要分布在雾阁村及马屋村,这些村里有许多高大的徽派建筑,每座建筑就是一座印坊,这里印刷的图书曾行销十三省,其中有《四库全书》《四书集注》等儒家经典,还有《千金翼方》等医药类书籍以及唐诗宋词和小说等。四堡为文化传承和传播作出过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菁华绕境~这几个大字及大门上的砖雕可看出当年是何等气派!</p> <p class="ql-block">子仁屋,据说曾是四堡最大的印坊。</p> <p class="ql-block">院落叠院落,围着好几个天井,这宅子的规模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雕栏振秀~除了这几个大字,在这座宅子里已看不到和雕版印刷有关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老宅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看着堆满农具和柴禾的院落,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满屋书香。这里的人们从田野中走向印坊最终又回归田野。</p> <p class="ql-block">当年堆放雕版的屋子如今成了鸭圈</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印书还是重回农耕,粮仓都必不可少。</p> <p class="ql-block">这担礼盒,当年可是放过不少贵重物品</p> <p class="ql-block">房角的石敢当,不知是否真的来自泰山。</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玉沙桥</p> <p class="ql-block">穿过绿树掩映的玉沙桥,就到了马屋村。</p> <p class="ql-block">总觉得每座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玉沙桥的故事一定和雕版书籍有关。</p> <p class="ql-block">与印坊相较,玉沙桥还保护得很完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屋村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印坊,漫步在宽敞的院落里,想象着当年院子里摞满了刚印装成册的书籍,仿佛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油墨香。</p> <p class="ql-block">荒芜的院落气场依然强大</p> <p class="ql-block">这座还有人住的印坊,厅堂里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连城是革命老区,村里老人那份朴素的感情一直都在。</p> <p class="ql-block">此门通向玉沙溪,小溪旁的每家印坊都有一个小码头,方便物资流通,这一点和周庄有几分相似。</p> <p class="ql-block">清澈的玉沙溪依旧在日夜不息地流淌着,它见证了雕版印刷在两岸兴起、繁盛到凋零。曾经油墨飘香的四堡消失在历史的进程中,但玉沙溪两岸矗立着的那片徽派建筑~我国唯一幸存的雕版印刷印坊群仍在向人们诉说着她昨日的荣光。值得欣慰的是雕版印刷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了年轻的传承人,虽然不再大批生产书籍,但古老的印刷技艺得到了传承。</p> <p class="ql-block">连城冠豸山远眺。连城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仅是雕版印刷故乡,还有培田古民居、芷溪古村落等人文景观,同时还有冠豸山的丹山和石门湖的碧水~既有文化底蕴又有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12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相信在建设美丽乡村和重视“非遗”传承的大环境下,这些古村落肯定会修葺一新,而古老的印刷技艺会得到传承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