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尊敬的家长朋友:您好!</b></p><p class="ql-block">近期,各地学生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残忍手段令人发指,既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校园稳定,又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了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防范学生被侵害事件的发生,弘扬校园正能量,守护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特向您提醒如下,希望您能够认真阅读并积极配合。</p><p class="ql-block"><b>一、正确认识校园欺凌</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发生在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人数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欺压、侮辱,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可以认定为欺凌行为。</p> <p class="ql-block"><b> 二、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和心理健康</b></p><p class="ql-block">1.突然不想上学。原本并不排斥学校的孩子突然表现出不愿上学的倾向,可能是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孩子烦恼,不愿面对和处理的事情。</p><p class="ql-block">2.无端情绪变化。孩子放学回家闷闷不乐,有厌学的念头,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阴晴不定,可能是学校有什么事情影响着他。</p><p class="ql-block">3.抱怨有同学针对他。这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信号。家长可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孩子试着缓解这种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或者把同学请到家里来玩,不经意地聊聊天。</p><p class="ql-block">4.身上出现伤痕。孩子放学回家全身脏兮兮,身上还有伤痕,一看就是打斗造成的,但孩子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伤到的。千万不能忽视。</p><p class="ql-block"> 5.行为异常。如果孩子情绪特别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应,如特别粘人、拒绝去学校、非常胆小怕人甚至有自我伤害倾向等,建议家长去学校了解情况。 </p><p class="ql-block"><b>三、预防校园欺凌,家长应该怎么做</b></p><p class="ql-block">1.以身作则,杜绝实施暴力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谈举止、性格特点都会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请各位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性解决问题,为孩子树立一个正向的好榜样。</p> <p class="ql-block">2.帮助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遭受学生欺凌。各位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珍爱自己、善待他人,珍惜同学友谊,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友善与人交往。</p> <p class="ql-block">3.加强法治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法治教育,增强孩子的法治意识、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以免受到不法侵害。严禁孩子在校内校外“拉帮结派”,教育孩子既不做残忍的施暴者,也不做软弱的受害者和冷漠的旁观者。</p><p class="ql-block">4.做好防欺凌教育。家长可以结合一些学生欺凌案例来引导孩子,进行防欺凌教育。提醒孩子平日里加强体育锻炼;上下学尽量结伴而行;在校不与同学发生冲突。教育孩子若遭受学生欺凌,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不要盲目反抗,应寻找机会逃离,必要时,可向路人呼救求助;事后,一定要及时跟家长和老师反映情况或报警,不能忍气吞声;看到其他同学遭受欺凌时,应尽快报告老师或报警,不能坐视不理。</p> <p class="ql-block"><b> 四、当孩子遭遇学生欺凌后,家长如何做</b></p><p class="ql-block">1.及时与老师沟通,确认情况,商议解决办法,注意不可言语过激,避免处理过程中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p><p class="ql-block">2.暂时放下其他事物,多多陪伴孩子,稳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无论孩子表现出哪种行为和状态,都要耐心陪伴。如果孩子不愿说出具体情况,也不要斥责其懦弱、没用,而是理解孩子,鼓励和等待孩子说出实情。</p><p class="ql-block"> 3.保留孩子受欺凌的证据,必要时可借助法律武器保护孩子。</p><p class="ql-block"> 4.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如果孩子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可联系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帮助。</p><p class="ql-block"> 5.如果欺凌和暴力发生在上下学路上,家长可亲自接送孩子。欺凌者发现无机可乘,便会打消实施欺凌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6.陪伴孩子参与社团活动,帮助孩子重建信心。</p><p class="ql-block"><b>预防学生欺凌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尽心尽责、密切配合。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为孩子的平安健康成长保驾护航!</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