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2024年2月12日(农历甲辰龙年正月初三),我们夫妇和王雪芳大姐一起在苏州河华政段漫步,拍摄了原圣约翰大学一些精致的老建筑,心有所感,制作成《漫步苏州河(-)》在美篇发表后,已有数千人关注和评论,这让我觉得继续完成《漫步苏州河(二)》还是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1843年上海开埠前,世人只晓有吴淞江,并不知有苏州河。开埠后,有外国侨民乘船溯吴淞江而上直达苏州,惊喜之余便开始称这条江为“苏州河”。1848年,上海道台麟桂在与英国驻沪领事签订扩大英租界协议时,第一次正式将吳淞江称为“苏州河”,随后就逐渐流行开来。当然,苏州河之称只限于北新经以下至注入黄浦江处这一段。</p><p class="ql-block"> 苏州河不仅是一条重要水系,也是上海近代史的重要见证,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整个过程,对上海民族工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它是一代又一代上海人心目中的母亲河。十几年前来上海居住,我也想尽快熟悉这座被称为“魔都”的城市,除了到处走走看看,比如“千年上海看七宝,百年上海看外滩,十年上海看浦东”外,还曾在旧书摊上淘过上下两册“洋场百年”,对当年上海滩上的风云人物及某些大事件有所了解,但对苏州河两岸老建筑的历史却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13日和3月9日两个下午,我特意带上相机,和夫人乘公交到苏州河外白渡桥至河南路桥两岸漫步,在一座又一座老建筑前驻足拍照,听当地老人片言只语的议论,听导游对游客讲解,累了就坐在岸边造型别致的长椅上休憩,兴致勃勃,流连忘返,直到华灯初上才返回家中。接下来这段时间主要对照片进行筛选,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现在,终于可以动手制作美篇《漫步苏州河(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从外白渡桥往苏州河上游一直数到真北路,有名有姓的桥梁就有三十座,其中老建筑最集中的有两处,一是华政桥边的圣约翰大学,我在《漫步苏州河(-)》中已经介绍过了;二是外白渡桥至河南路桥之间,老建筑最集中,风光也最旖旎。从桥开始说起,也许是了解苏州河乃至大上海的最佳途径哩。</p><p class="ql-block"> 先说外白渡桥。1856年,建成第一代外白渡桥,初名“威尔斯桥”。1876年,建成第二代外白渡桥,更名“公园桥”。1907年,一座全钢不等高桁架结构铆接桥梁落成,正式定名外白渡桥并沿用至今。我曾多次乘车或步行从桥上经过,发现在桥上拍婚纱照的新娘新郎较多,前些年在桥上步行或骑车的外国人也很多。外白渡桥是许多人前往打卡的地方,是上海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p><p class="ql-block"> 再说乍浦路桥。上海开埠后,美国圣公会主教蓬恩在此渡口之西建过一座浮桥,1873年将浮桥改为木桥,外国人称“蓬恩桥”,中国人则叫“二白渡桥”。1927年,木桥拆除,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以乍浦路名命名。这乍浦路有条酱园弄,前不久陈可辛导演要以这里为外景,拍摄一部改编自民国四大奇案之一的电影《酱园弄》,章子怡主演,引来许多上海市民和游客打卡拍照,我也凑热闹去胡乱拍了几张。</p><p class="ql-block"> 第三就是四川路桥。桥址处原为二坝郎渡口,1878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投资建了一座12米宽的木桥,曾名“里摆渡桥”,《上海县自治志》记载为“白大桥”,192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因桥北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桥因楼而增色,楼因桥而壮美,故又俗称“邮政局桥”。如今四川路桥是上海南北交通干道的主要桥梁之一,每天车水马龙显示着国际大都会的繁忙与快节奏。</p><p class="ql-block"> 河南路桥是苏州河上的第四座桥。1843年时还是一个渡口,名叫“三摆渡”。1875年工部局投资建造了一座木桥,就叫“三摆渡桥”。1883年将原木桥拆了重建,仍是木桥,当时桥北面新盖了一座天后宫,故又俗称“天后宫桥”。1927年将木桥拆除,改建成混凝土悬臂挂孔桥,开始以“河南路桥”命名。现在的河南路桥是2006年动工重建、2009年1月19日竣工通车的,将原来的四车道改成了六车道。</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四桥同框夜景(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老照片,可以看出当年苏州河两岸停满了船只,水上运输繁忙(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介绍完四座桥的来历,就该讲讲桥两边的老建筑了。前一阵子电视剧《繁花》热播,剧中有关股市的许多镜头都是在《中国证券博物舘》拍摄的,那就不妨从这里说起吧。</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中国大陆最早出现股票、股票交易和证券交易所的城市,股票交易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1891年建立的证券掮客公会构成中国大陆证券交易所的雏形。1920、1921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开业,至三十年代,上海成为远东金融中心,中外投资者均可通过经纪买卖中外企业股票、债券、政府公债与期货等。</p><p class="ql-block"> 1946年以华商证券交易所为基础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地址就在矗立于苏州河畔的今《中国证券博物舘》、当时沪上鼎鼎大名的浦江饭店,而其前身更加声名远播,就是上海最早的现代化饭店—礼查饭店。说它现代化,因为它是最早通煤气和自来水,首批安装电灯,最早举办交谊舞会和有马戏团表演的地方。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通过孔雀厅、礼查厅的蛛丝马迹,感受到当年礼查饭店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10日,解放军查封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并当场扣押了234人,这些人随后被移送人民法院审判。自此上海全市的证券交易场所全数查封,民间金融活动被彻底取缔,资本市场退出了中国经济舞台。直到四十一年后,证券交易所才重新回到上海滩。当然,重开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81年恢复发行国库劵,1984年上海等地开始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中国资本市场逐步成长起来,水到渠成,1990年11月26日上证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p><p class="ql-block"> 重新开业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仍设在浦江饭店,孔雀厅是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的第一交易大厅。如果想了解当年股市的盛况,不妨去问问《繁花》中的宝总、爷叔。1997年上交所迁至浦东南路528号“上海证券大厦”营运,浦江饭店改成了《中国证券博物舘》。一破一立间隔了四十一年,其中的历史经验自有专家学者研究总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繁花》中出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外景(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座落在苏州河畔的上海大厦就象一面巨大的屏风,抬头仰望,仍感觉气势逼人。上海大厦原址是上海英商电车公司,1934年由英商所建,本名“百老汇”大厦,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现在是挂牌五星级涉外酒店。</p><p class="ql-block"> 外滩和北苏州路上老建筑的露台有很多,惟独上海大厦十八楼的露台既能看见整个外滩,又能看见陆家嘴,还能看见苏州河的景致。站在这个迷人的露台上,俯瞰或远眺黄浦江和苏州河,外滩美景尽收眼底。在东方明珠建成之前,这里曾接待过许多海内外名人,如周恩来就曾陪同叶海牙、金日成、蓬皮杜等来观光过。</p> <p class="ql-block"> 当年建造上海大厦的工人在高空用餐,下面是停泊着船只的苏州河(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建造上海大厦时已经有了大型起重设备,工人们正在没有安全防护的吊台上升降(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从四川路桥上北望,看到的第一幢建筑就是马蹄形的上海邮政大楼,白色巨柱支撑,水磨石面外墙,绿色窗框,高耸的钟塔楼上有两组雕塑,整个大楼显示出西洋古典风格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上海邮政大楼建成于1924年11月,由上海邮政部门自筹资金320万银元,委托当时沪上著名的英商思久生洋行设计,本埠知名的余洪记营造厂负责营建,大楼拥有号称“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且距北火车站和轮船码头都较近,水陆交通便利,为当时理想的邮政枢纽。</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20日,上海邮政大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近代邮政发祥地,上海邮政历经海关邮政、中华邮政的百年沧桑,如今这些故事都被收藏在“中国邮政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 钟塔楼上有两组雕塑,东方一组雕像分别手持火车头、飞机和通信电缆,南方一组雕像则为古希腊神话人物。只可惜原来的雕像毁于文革,所幸被毁前有一位美术学校的学生用石膏偷翻了模子,后来大楼整体大修时,就用这偷翻的模子重铸成和原件一样的复制品。听了这个故事,再仰望钟塔上的雕像,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人不知作何感想。</p> <p class="ql-block"> 从邮政大楼内向外看,风景也很美。</p> <p class="ql-block"> 河滨大楼由新沙逊洋行投资,公和洋行设计,于1935年竣工,设计者巧妙的把大楼设计成“弓”形,较好的解决了通风采光问题。曾经的河滨大楼,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米高梅、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等美国影业大咖,都曾在此租房设立办事机构。</p><p class="ql-block"> 因为河滨大楼现在是居民楼,我们不便进去参观,听说大楼内盘梯、老式电梯、马赛克拼接的E B(大楼英文名称的缩写)等许多建筑细节仍保留着原貌。有两位从我们身旁经过的大妈正谈论这里的房价,说51平米的房子要500多万,算来10万一平米了,虽说是老房子,但位置好,一般工薪阶层也只能看看罢了。</p> <p class="ql-block"> 上海总商会最初是成立于1902的上海商业会议所,1905年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1911年,总会以“保存商利、振兴实业”为宗旨,制订了商会法。1913年,总会发起集资建设大楼,历经三年,1915年竣工落成,同年上海商务总会改名为上海总商会,大楼自然就得名上海总商会大楼了。</p><p class="ql-block"> 上海总商会成立后,连续组织中国商品参展了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26年费城世博会和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为中国商品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改组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后至1979年期间,基本未见活动记录。1979年迁往香港路51号,工商业联合会大楼先后被改造成电子管厂和联合灯泡厂,1990年开始闲置,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我从总商会议事厅精美的铁制栅拦门朝里望,看到本应白色的墙上涂了红漆,上面似乎写着标语。</p> <p class="ql-block"> 于是好奇地走进去辨认,果然是特殊年代熟悉的标语“四个万岁”,如“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伟大的无产阶级专政万岁”之类。“万岁”是封建皇帝专用的称呼,随着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除了文学艺术作品需要使用之外,本应在现实生活当中予以摒弃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两面墙上显得极不美观的标语为什么不抹掉、而要特意保留下来供人参观呢?我沉思良久,猛然想起巴金先生曾经呼吁建立“文革纪念舘”,他是想用活生生的实物警示后人永远不要重蹈复辙啊,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再也折腾不起了。尽管“文革纪念舘”始终无人理会,但类似上海总商会议事厅墙上的文革遗迹遍布城乡,想要彻底抹去恐非易事。</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畔的步道中,上世纪初的德士古加油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吉尔莫尔加油机、1958年中国石化销售上海石油公司试制成功的首台国产电动加油机“灯塔牌”依次排列,展示了上海石油商业的发展路程。</p><p class="ql-block"> 旁边便是有名的“第一加油站”,门口有悬挂式加油机,提供正常的加油服务。走进去是一间工业风的便利店,顺着楼梯上二楼,便是一个临河休闲区,设置了很多休闲座椅,提供咖啡、饮料和西点。</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畔的“第一加油站(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光陆大楼落成于1928年,底部曾是光陆大戏院,上层为办公用房和公寓,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新天安堂始建于1886年,由当时上海拥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身份的道达尔设计,他为教堂确定的建筑风格是哥特复兴式,中部是一座高达33米的钟塔,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礼拜堂,整个教堂的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外墙用青砖和红砖相间砌筑。</p><p class="ql-block"> 落成后的新天安堂从整体到局部都相当精致,钟塔还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有些影响较大的事情也曾在此举行,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在这里演讲,两届在华传教士大会在此召开等。只可惜后来遭到了天灾人祸,先是人为的拆毁了钟塔和西侧的礼拜堂,后来2007年一场大火,烧得只剩下四面的墙壁和孤零零的屋架。</p><p class="ql-block"> 2009年2月,决定对残缺的新天安堂进行“落架大修”,全部构件拆卸下架,遗址夷为平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依照原来的图纸重建的新天安堂又屹立在了苏州河畔,重建后的新天安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演艺空间“不止空间”,也有喜好西式婚礼的新人在这里举行仪式。</p> <p class="ql-block"> 老划船俱乐部建立于1905年,建成后极大的促进了上海的水上运动,除原有的赛艇外,又新添了皮划艇、帆船、帆板、摩托艇等多项奥运项目和国际体育军事项目的训练和比赛,那时候,俱乐部几乎每天都有上百支运动队训练。</p><p class="ql-block"> 经过时代的洗礼及历史变迁,现在的划船俱乐部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巧妙的加以演绎利用,以现代钢构架替代原来的木屋架,并且栽种绿植,显得更加轻盈通透和柔和生动,让沉睡的老建筑恢复了生机,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点。</p><p class="ql-block"> 2023年国际赛艇比赛在新划船俱乐部前的苏州河上举行,观者如云、盛况空前。摄影师傅老法师特地前往拍照,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比赛瞬间,听说我制作漫步苏州河美篇,他毫无保留的提供视频和照片,我知道他希望有更多人分享苏州河上赛艇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2023年苏州河国际赛艇比赛盛况 ,老法师摄影作品欣赏。</p> <p class="ql-block"> 老法师摄影作品欣赏。</p> <p class="ql-block"> 老法师摄影作品欣赏。</p> <p class="ql-block"> 老法师摄影作品欣赏。</p> <p class="ql-block"> 老法师摄影作品欣赏。</p> <p class="ql-block"> 观看赛艇比赛的观众欢呼雀跃。老法师摄影作品欣赏。</p> <p class="ql-block"> 从划船俱乐部往南,在原英国领事馆与外白渡桥之间,是专供市民和游客观赏休憩的地方,被人们称为“最美花园”,花为媒,林为调,既浪漫又多彩,走累了,我们老两口就坐在海螺白的座椅上休息,看孩子们玩耍,看年轻人结伴走过,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华。</p> <p class="ql-block"> 1896年,沙皇俄国在上海设“俄罗斯帝国领事舘”,1914年,为解决办事地点分散问题,在外白渡桥北公共租界黄浦路南侧一方购置土地建造新舘,由德国设计师汉斯. 埃米尔. 里约伯设计,周永记营造厂负责施工,1916年竣工,这便是今天看到的“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舘”。</p><p class="ql-block"> 1916年竣工仅一年,俄国便爆发了年十月革命,之后领事舘便更名为“苏联领事舘”,1991年苏联解体,又更名为“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舘”至今。虽然世事变迁、几度更名,但这座融汇了巴洛克和德国复兴时期元素的建筑,仍然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环境,成为苏州河边一道亮丽的风景,据说也是俄罗斯最美的驻外领事舘。</p> <p class="ql-block"> (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9曰下午5时左右,我终于拍完了苏州河两岸的主要老建筑,一身轻松的与夫人在河滨之源信步游览。所谓河滨之源,指的是东起外白渡桥、西至海事所的一段河堤步道,在这里可以让外白渡桥、上海大厦等老景观与陆家嘴“四件套”的新上海景观达成世纪同框,有“最上海的观景平台”之称,也是最能体现上海“魔都”风貌的打卡之地。</p><p class="ql-block"> 游人如织,河堤上摆放的座椅座无虚席,绝大多数都是成双成对喝咖啡的年轻人,也有少数外国人,我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时光易逝,年轻真好!我再次环顾苏州河两岸的幢幢老建筑,想到当年活跃在这些建筑中的各色人物,无论贫富,无论贵贱,无论中外,如今都已烟消云散,只留下这些凝固的建筑在无言地述说着往事。</p><p class="ql-block"> 眼前苏州河缓缓地流动着,从历史深处的吴国流经越国注入黄浦江再汇长江终归大海,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条毫无雄浑气势的小小河流,竞能孕育出一座两千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培育出包容创新的海派文化,而苏州河却浑然不觉自己有什么伟大之处,依旧这么淡然、优雅、美丽,如讲着吳侬软语的邻家小妹。</p><p class="ql-block"> 饶是年过七旬,此刻也难免心潮涌动。“诗言志, 歌永言”,我想放声高歌却记不起歌词,想挥笔赋诗却稍欠功力,于是向好友老杨求助。老杨对古诗词情有独钟,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他都有佳作分享给朋友,年年坚持,首首意新,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 老杨热情支持、慨然应允,很快便拿岀了初稿,又精益求精的再三琢磨润色。当我拜读这首“七律. 苏州河抒怀”时,不禁欣喜万分,这首诗表达了我的心声,深化了我的主题,为这篇拙作增光添彩,无愧点睛之笔,犹如同一部电影电视的主题曲。</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借花献佛,郑重的将这首佳作分享给所有关注我美篇的亲友:</p><p class="ql-block"> (七律) 苏州河抒怀</p><p class="ql-block"> 上海. 老杨</p><p class="ql-block"> 漫步虹桥放远眸,</p><p class="ql-block"> 霞晖两岸染江楼。</p><p class="ql-block"> 盟鸥翻舞鱼戏水,</p><p class="ql-block"> 兰舫轻歌客泛流。</p><p class="ql-block"> 陈迹华容迎笑貌,</p><p class="ql-block"> 宏图神笔塑神州。</p><p class="ql-block"> 河滨绿道凭阑处,</p><p class="ql-block"> 画意诗情一并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语</p><p class="ql-block"> 苏州河名称的由来,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苏州河与黄浦江的关系也曾引起我的疑问:既然注入黄浦江了,为何出海口仍称“吴淞口”?好在当下网络发达、资料丰富,只要认真查阅,总能释疑解惑。</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明朝以前,吴淞江与黄浦江都是发源于太湖的独立河流,各有各的岀海口,互不搭界。明初吴淞江下游淤塞,永乐二年(1404年),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范家浜,引黄浦江水经范家洗注入吳淞江,形成一条黄浦江—范家浜—吴淞江新的出海通道,史称“江浦合流”。</p><p class="ql-block"> 合流后的新河道水量充足,弯道减少,流速加快,河道随之逐渐加宽变深,泥沙难以淤积,遂成一条大川。此后吴淞江又经过几次疏浚、引导,逐渐固定为今天所见的水道,并从陆家嘴对岸(即今外白度桥外侧)与黄浦江汇合,按水量大小论,吳淞江成了支流,黄浦江反客为主,自两江汇合处便统称黄浦江了,不过吳淞口的名称仍然保留着。</p><p class="ql-block"> 吴淞口曾经是海防要塞,现在是湿地公园,当年的大炮仍雄赳赳的架在公园内。我几次来公园拍照,总要在炮台下凭吊当年的民族英雄。一部中国近代史,反复证明抱残守缺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有人被打醒了,有人被打蒙了。醒了的人在苏州河畔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文明与科技,创造了大上海奇迹。这只是个人一孔之见。</p> <p class="ql-block"> (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网络截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网络截图拼接)</p> <p class="ql-block">撰文:</p><p class="ql-block"> 1. 七律. 苏州河抒怀由老杨创作。</p><p class="ql-block"> 2.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3. 其余文字由时协荣撰写</p><p class="ql-block">摄影:</p><p class="ql-block"> 1. 赛艇视频照片来自老法师 </p><p class="ql-block"> 2. 少量图片已注明网络截图</p><p class="ql-block"> 3. 其余照片均为时协荣拍摄</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1日</p><p class="ql-block"> 于上海蜗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