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山人的美篇

颜山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追 忆 父 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 / 郑良国</p><p class="ql-block"> 2024年正月初五,父亲走了,默默地走了,享年97岁。父亲出生于博山区博山镇邀兔村(阳历1928年1月,农历丁卯年腊月)。从1947年2月入伍算起,参加革命77年。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75年。战争年代先后参加了被称作“建国之战”的解放战争和“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战争,荣立大功5次,三等功两次;和平时期在村里任党支部书记31年,也获得了省、地、市、区级很多荣誉。</p><p class="ql-block"> 父亲1947年2月入伍,作为38军战斗序列的一员,参加过“三下江南”、“围打长春”、“四打四平”等战役。在决定建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父亲参加了“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平津战役胜利后,乘势南下,又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华中南”、“进军广西”等战役。1949年,我爷爷病逝,收到家信的父亲正激战在进军广西的路上,父亲强忍悲痛、擦掉眼泪,决然选择继续战斗、为国尽忠,而没有回家奔丧守孝。1950年夏,部队从广西撤回河南驻马店休整,突然接到命令北上,马不停蹄迅速返回东北,做抗美援朝战前准备。父亲所在的38军,作为第一批参战部队,于当年10月22日夜间从辑安(今集安)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入朝前,由于准备时间短,后勤物资供应匮乏,每人只发了一斤多棉花、几尺布,自己动手绵了床小被,身上穿的是薄棉衣,带上几斤炒面,就这样仓促上阵。在朝鲜作战两年时间里,父亲参加了1至4次战役。在著名的“飞虎山战斗”、“松骨峰阻击战”等战役战斗中,父亲和战友们一起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用的是小米加步枪,吃的是冻土豆,顽强抗击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战争的惨烈程度,人尽皆知,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父亲于一九五二年,在战场上临时选拔,回国体检人民空军(空军成立后招的第四批飞行员),身体合格录取后,先在哈尔滨一航校补习文化,后入长春预科总队(二航校)学习专业(领航),在校其间,由于学习工作事迹突出,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就在飞行科目将要结束,面临毕业的时候,身体出现了问题,飞机爬升、平飞都没有问题,下滑着陆时,出现头痛耳涨,嘴说不出话来,部队安排去上海检查,确诊为“耳音管狭窄〞,治疗四十天后无效,经空司卫生部批准身体淘汰,当时完全符合转入地勤提干,有两个因素确定了父亲复员回家,一是奶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需要照顾(父亲兄弟俩,伯父残疾);二是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鼓励军人退出现役后,回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所以父亲选择了复员回乡。</p><p class="ql-block"> 父亲当兵九年,大部分时间在战场上渡过,经历了战火淬炼、九死一生的战争考验。五次荣立大功、两次三等功、嘉奖无数。父亲很多战友都牺牲在从东北到华南的路上、异国他乡朝鲜的土地上。那时候战友牺牲,都是就地掩埋,有些埋在哪里,尸骨都找不到了。父亲经常说“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能活到现在算幸运了。建党百年,我经历了祖国由弱到强,由穷到富的飞跃变化,看到了祖国繁荣昌盛、民富国强的光辉景象,心里更加充满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对国家的忠诚和无比热爱。如果身体允许,我还想再看看建军百年又有什么新变化,至于建国百年,那不好办了”。父亲没有等到这一天!</p><p class="ql-block"> 1955年,父亲回到家乡后,就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参与了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的筹建和成立的全过程,直到1988年退休,在村支部书记位置上干了31年。父亲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除了吃饭的时间能见一面,其他时间他在干什么,一概没印象,老感觉是母亲一个人在含辛茹苦、呵护照顾,把我们兄妹四个拉扯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才逐渐意识到,父亲是个忙人,他有一个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念,他对这个小家关照的太少,是因为他在为全村两千七百多口人吃饭而“操持家务”。那年代,父亲任职期间和社员一样,白天下地干活,挣一样的工分。大队两委开碰头会、议事全在晚饭后进行。我们庄十个生产小队,四个专业队(良种培育、疏菜、水利、林业),父亲连轴转,在田间地头与大家研究如何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如何开展多种经营,壮大集体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把需要研究的事统统安排在晚上,晚11点以前基本没有回家睡过觉,几十年如一日。为了改良农田,精耕细作,提高产量,调整农业结构,带领村民兴修水利,自办扬程(把水从低处泵到高处),自力更生、开山凿石,建设了三条环山环村水渠,使三分之二的山丘地(俗称山荒地)变成了水浇田。</p><p class="ql-block"> 在修西山水渠的那几年,父亲在一次凿炮眼扶钢钎时,右手小拇指被铁锤砸的粉粹性骨折,那时候讲究“轻伤不下火线”,只是在现场做了简单包扎,没有去治疗,落下了终身残疾。</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由于土质肥沃,水利条件又好,大规模开展蔬菜种植,被区政府授予“蔬菜种植专业基地”。我们村坐落在淄河西畔,河道又宽,自古以来没有建桥,一年四季靠淌河水往返劳作。尤其汛期,更影响河东圈地大田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父亲跑到区委书记那里要资金,托在外的乡亲关系搞钢筋水泥,带领社员自己动手打石料(建桥用的石头不能爆破,完全用手工,),广开思路,多方筹措,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村中间位置,俗称码头门,建起了一座钢混石结构大桥和居村上端下端两座漫水桥,解决了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百年难题,百姓拍手叫好,都说这桥建到社员心里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很重视发展村里集体经济,带领一班人研究决策,大兴工副业生产,陆续办起了榨油房、磨面加工坊、沙场,油泵厂等等。到退休时,村里即无内债也无外债,还积累了不少“家底”。父亲扎根农村、不辱使命、忠诚于党的事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呕心沥血,奋斗不止,1958年出席了山东省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获奖章一枚。1959年出席昌潍专署农业建设先进代表会,2019年,在退役军人评比中,又荣获“淄博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刚正不阿,不唯上,只为实。坚持原则,从不随波逐流。对党的信仰根深蒂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公道正派、勤政廉洁,一生清贫。由于我家人口多、孩子小、劳力少,一年下来,不但连续多年分不到一分钱,还要借钱往生产队里缴钱。上边下来招工指标,首先安排困难家庭子女就工,亲戚朋友别想“沾光”,我们家兄妹4人,除了我因为当兵入伍出来后转业有工作外,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至今以农耕为主。可能有人不信,我家没有收过礼,从来都不为“人情”所动,秉公办事,即便是推托不掉,父亲也要嘱咐我母亲当天把礼物送回。身正不怕影子斜,正由于此,父亲敢于主持正义、不怕邪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直到退休后,有时也愿意管管“闲事”。</p><p class="ql-block"> 父亲当支部书记这些年,说俗了是倒贴,说雅了是无私奉献不为过。村里有公务、来人、开完会、办完事到了饭点,总不能让客人走吧,那时候也没有饭店,也不好意思安排其他班子成员招待,只好自己往家领,家里本来就困难,有时候没办法,我母亲把下着蛋的鸡杀了也得把客人照顾好,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报销招待费这一说,都是自己往上贴。在村委,父亲带领一班人高标准严要求,不能以权谋私或假公济私,坚决不能搞特殊,无论怎么困难,不允许从村上借一分钱,借一粒粮食,在对待子女教育上,父亲要求很严,批评多、表扬少,要求我们从小要懂礼貌、知礼节、待人接物要有老有少、讲团结、顾大局、做人要低调、做事要扎实,不图虚荣,经常教育我们“灰不热起火,酱不咸起盐”、“礼多人不怪”、“生活上要向低的看齐,学习上要向高的看齐”,特别讲团结的事总是挂在他的嘴上,经常唸叨:一个家庭不团结,谁都瞧不起。一个国家不团结,不但民族要分裂,而且还要亡党亡国。这也成了我们兄妹终生不敢忘记的教诲。</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有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从闯关东说起,1942年家乡闹灾荒,爷爷奶奶怕父亲饿死,借了点盘缠,送父亲跟着乡亲逃荒去了东北。在东北赶过马车、当过伙计(侍童)、在布店当过跑堂、被卖过劳工(干了两年,不知道自己被卖了多少钱,一分钱工钱没拿到)。第一次“历险”,是去东北的第一个冬天,那年父亲十五岁,找的活是侍候马车店东家的老父亲,住在马厩里,零下三十度没有穿上棉衣裳,后来老板的父亲眼看着要把孩子冻死,就把我父亲领到自己屋里和自己一个被窝过了个冬,真是遇到了好心人,庆幸没有被冻死,就这样拣回了一条命;第二次是1949年,部队进军广西的路上突然发皮汗(疟疾、打摆子),连续高烧不退,浑身打颤,行不了军,眼看着身体一天天垮下去,生命已经危在旦夕,是战友们坚持不放弃,抬着自己行军,那时没有特效药,只能靠自己的顽强意志,最后才挺了过来。要不然就出师未捷…了;第三次是在朝鲜战场飞虎山战斗中,38军112师指挥所、司政后机关人员、伤员、师战场包扎所三百余人集中在价川瓦洞的一个废弃的铁路隧道内,后来被美军“黑寡妇”侦察机侦察到,不久便派出十六架敌机,对着洞两头轮番俯冲轰炸扫射三个多小时,最后把停在洞内的卡车油箱打着,顿时火光四射,浓烟滚滚(据报道,敌人使用了毒气弹),当时,除了正常人员,还有大量伤员,已经没法组织有效撤离,当场牺了232人,此时我父亲就在洞内抢救伤员,眼睁睁看着战友一个个被浓烟窒息,无能为力。在这紧急关头,杨副政委下令往洞西口逃出,五个战友与政委脚踩战友尸体,借洞口一丝亮光逃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死亡地,他们是最后一批撤出,保住了生命。虽已成往事,父亲一生都不能释怀,每每思念到战友常常失眠,痛苦了一辈子,这也成了我军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永远的教训和伤痛。</p><p class="ql-block"> 父亲,您虽已远行,但您的人生并无悔,您誓死不渝,清清白白的一生是我们家的光荣,您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和不折不挠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是您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将继承下来,代代相传。父亲永垂!</p> <p class="ql-block">烈属证(郑志怀,父亲的堂叔,独子),抗日战争在蒙阴牺牲,父亲为堂叔父母养老送终)。</p> <p class="ql-block">立功证书。</p> <p class="ql-block">立功喜报。</p> <p class="ql-block">立功证书。</p> <p class="ql-block">立功证书封面。</p> <p class="ql-block">立功证书。</p> <p class="ql-block">立功证书。</p> <p class="ql-block">立功记书屝页上的毛泽东主席像</p> <p class="ql-block">立功证书扉页上的朱德总司令像</p> <p class="ql-block">立功奖状。</p> <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立功奖状。</p> <p class="ql-block">立大功喜报。</p> <p class="ql-block">革命军人证明书。</p> <p class="ql-block">解放华中南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解放东北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华北解放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艰苦奋斗奖章。</p> <p class="ql-block">三等功奖章。</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银质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渡江战役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1950年8月29日,赴朝作战前参加38军112师医训队结业合影(三排右一)。</p> <p class="ql-block">50年赴朝前在铁岭与战友分别时留影。(一排右二)</p> <p class="ql-block">与战友合影(左一)</p> <p class="ql-block">空军長春二航校学习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与战友合影(右一)</p> <p class="ql-block">空军哈尔滨一航校学习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与战友合影(右一)</p> <p class="ql-block">在故宫与战友留影(右)。</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北海公园与战友留影(后)。</p> <p class="ql-block">和战友在哈尔滨留影(左一)。</p> <p class="ql-block">与战友合影(右一)。</p> <p class="ql-block">长春预科总队(二航校)与同学合影(右一)。</p> <p class="ql-block">航校同学合影(前排右一)。</p> <p class="ql-block">1958年山东省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分子代表大会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接受电视台采访。</p> <p class="ql-block">接受学生佩戴红领巾。</p> <p class="ql-block">给同学们讲战争年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为同学赠送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与同学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为同学们讲革命传统。</p> <p class="ql-block">淄博市老退役军人事迹展播截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