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游之丽江印象

紫色梦幻

<p class="ql-block"> 3月14日17:00,我们结束为期13天的滇西行,入住丽江希岸酒店。酒店紧邻丽江古城,门头古朴典雅,一层天井院与二至四层客房门口小阳台摆放着供客人休憩的桌椅,很是温馨。</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夏天我曾与同事游过丽江,至今仍记得玉龙雪山的木栈道与丽江古城的大水车、酒吧街与登临狮子山远观古城全景的情形。如今的古城又该是什么样貌呢?</p>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游览古城,我不顾旅途劳顿开始百度攻略。</p> <p class="ql-block">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内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木府、四方街、大水车、油纸伞一条街、大研花巷、丽江之眼、徐霞客纪念馆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木府(丽江古城博物馆)是明朝时期木氏土司的府邸,保留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生活痕迹,府内有大小房间162间,中轴线长369米,护法殿、万卷楼、议事厅等由西向东井然排列,其内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讲述丽江木氏土司风云故事的电视剧《木府风云》就是在这里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四方街是丽江古城中心,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这里是茶马古道最重要的枢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每晚7:00至8:30,有纳西族的篝火打跳表演。</p> <p class="ql-block">  稍事休息,18:20,我们便直奔这两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出酒店右转,跨过一座小桥,便是黑龙潭公园后门。桥下是源自黑龙潭的玉河,河岸绿树掩映,风景尤其美丽。沿岸边石板路前行,红色的樱花正开得烂漫,恍如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我们便走进了古城,看到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大水车。水车前,挤满了拍照打卡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古城的主街是东大街,立有“丽江古城”的景观石。左侧的一面石碑上刻着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藏族作家阿来的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仔细读着碑上的文字,仿佛自己也同阿来一样化作了一滴水,从玉龙雪山来到黑龙潭,流入玉河,来到了古城的四方街、银器店、玉器店、乐器店、字画店,经过城外的果园田地,最后汇入金沙江,跃入长江,奔向大海。东大街入口处设有智能电子屏,古城的景点一览无遗,方便游客了解游览。</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东大街,但见石板路上游人如织,小溪两边花团锦簇,石桥上、店铺前,随处可见穿民族服装拍照的美女,一不小心就会闯入她们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我们便来到了古城的中心四方街。离篝火打跳表演开始还有10分钟,广场中心的大铁盆已架上木材,慕名而来的游客围了内三层外三层,举着手机做直播的小哥也挤到了场地中央。19:00,篝火准时点燃,身着民族服装的纳西族大妈大叔踩着音乐的节奏跳了起来,观众纷纷加入,舞者由一圈变成三圈,还有观众不断加入,气氛空前热烈。</p> <p class="ql-block">  受不了这忽然而来的喧嚣,我们挤出人群。四方街果真是“丽江米线街”,街道两旁的十几家店铺都是云南米线店,且食客云集。</p> <p class="ql-block"> 赶紧去木府吧!谁知七绕八绕我们竟进入了一条小巷。安静优雅,与四方街的喧闹形成强烈的反差。看到一家可以参观的院落,便径直走了进去。原来这是丽江古城银文化院落,室内摆放着各种精美的银器,屋檐下,一位中年男子正在一只大银钵上雕刻花纹,神情专注。交谈中,得知他是由当地政府发工资,专门向游客展示丽江银器的传统制作技艺的。看摆在案头带着流苏的免费书签很精美,便向他要了两枚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沿小巷前行,是一个颇有情调的客栈,名曰“阳光纳里”。门前挂着红色的灯笼,墨绿色的遮阳伞下摆放着休闲的藤桌椅,桌椅四周及屋前簇拥着各色盆栽鲜花,客栈旁的小溪上有一架古朴的小木桥,木桥旁放着一个晃晃悠悠的小木马。这大概就是童年梦中的家乡吧?先生欣喜地坐在木马上摇晃,似乎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我则放下背包,坐在木桥上,静静看着从上游漂来的河灯从脚下流过。</p> <p class="ql-block">  客栈已是小巷的尽头,我们不得不折回,向相反的方向去寻找木府。抬头间,忽然发现挂满了油纸伞的街道,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网红街——“油纸伞一条街”?顿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p> <p class="ql-block">  沿油纸伞街向前,但见一处灯火阑珊人声鼎沸的去处,原来到了古城的网红餐厅——樱花餐厅。这个餐厅没有围墙,建在小溪之上,一楼二楼的餐台四周有鲜花点缀,可以边吃饭边欣赏古城的夜景,难怪座无虚席。坐在餐厅旁的摇椅上打个卡,证明我也曾来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  从餐厅二楼下来,又到了一个灯火通明的去处。二楼酒吧有年轻人在歌唱,一楼有卖鲜花饼的门店,还有一个蜡像馆,普京大帝威风凛凛的站在馆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不觉不知已是21:00,回酒店吧,木府留待16日晚从泸沽湖回来再看!</p> <p class="ql-block">  16日晚6:30,我们再次走进丽江古城,这次专为木府而来!在导航的指引下走大街穿小巷,终于走到了那个有名的“天雨流芳”的牌楼。“天雨流芳”一语双意,汉语释义为“皇恩浩荡如春雨滋润”,纳西音意为“读书去吧”。忽然想起了前天晚上在银器院落要的书签,正面的文字是“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背面正是汉纳两种文字的“天雨流芳”,看来“天雨流芳”已成为纳西族的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他们对读书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穿过牌楼不远,是徐霞客纪念馆。公元1639年,旅行家徐霞客应丽江土司木增邀请,来到丽江。驻足丽江16天,徐霞客记录了“居庐骈集,萦坡带谷”的丽江古城,见到了“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在云南继续盘桓游历一年后,“两足俱废”的徐霞客已无法继续旅行,木增派人用滑竿将他护送回江阴老家。次年(1641年),徐霞客病逝,终年55岁。</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便是古城赫赫有名的木府。因下午5:30闭馆,所以大门紧闭,但透过大门的铁栅栏依然可以看到院内恢宏的建筑。大门对面墙壁上徐霞客的赞词金光闪闪,近旁的王府街雕梁画栋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  无缘木府,且去丽江之眼看古城夜景吧。一路小桥流水,鲜花遍地,曲径通幽,灯火灿灿。</p> <p class="ql-block">  不经意间,走到了大研花巷的彩色旋转楼梯。沿一旁的台阶上行便是丽江之眼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景台上,但见古城房屋参差错落,灯火通明,仿佛天上宫阙,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  逛累了,也有点饿了,权且买个云南特有的土豆丝饼与鲜花酸奶加餐吧。</p> <p class="ql-block">  出古城即是“遇见 丽江”广场。是的,我在大研花巷、在丽江之眼遇见了最美丽江,此行无憾矣!</p> <p class="ql-block">  17日晨8:00,吃过早饭,一切收拾停当,离去机场赶飞机还有一个多小时的空闲,临时决定去黑龙潭公园逛逛。</p> <p class="ql-block">  从公园大门进入,满眼桃红柳绿,春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黑龙潭又名玉泉公园,公园内的古建筑包括龙神祠、得月楼、锁翠桥、玉皇阁,以及后来迁建于此的原明代芝山福国寺解脱林门楼、五凤楼与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楼及清代听鹂榭、一文亭、文明坊等,堪称“丽江明清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走进园内,但见黑龙潭碧波荡漾,锁翠桥长虹卧波,玉龙雪山白雪皑皑,潭边桃花灼灼、杨柳依依、古木参天,无论近看还是远眺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过万华亭,来到得月楼。得月楼四面临水,雕梁画栋,翘角翼然,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1963年重修,其楹联集毛泽东诗词而成:“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很是应景。</p> <p class="ql-block">  但我们最想看的迁建于此的明代解脱林门楼与五凤楼却大门紧闭,顿觉刚才进公园时交的50元古建维护费有点不明不白。</p> <p class="ql-block">  就要坐上返程飞机离开丽江了。如果要我说对丽江的印象,我就说说最喜欢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喜欢护佑古城的玉龙雪山,是它让古城多了一份安然;喜欢穿城而过的小溪,是它让古城多了一份灵动;喜欢锃光瓦亮的石板路,是它让古城多了一份厚重;喜欢如迷宫般曲曲折折的小巷,是它让古城多了一份神秘;喜欢随处可见的鲜花,是它让古城多了一份美丽。</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古城,这是一座历史与时尚交流碰撞的古城,这是一座富有纳西风情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1日于西双林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