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浏阳河,九曲十八弯,蜿蜒曲折,最终汇入湘江。在这九道弯中,最为壮观的莫过于第七道弯,它几乎环绕着长沙市雨花区的谭阳洲。谭阳洲的东北角,隔着浏阳河,便是长沙县榔梨街道的梨江景观广场。广场北侧,临湘山脚下,藏着一座历经千年的古庙——陶公庙。</p> <p class="ql-block">六朝遗庙逾千年,</p>
<p class="ql-block">道观虽小大洞天。</p>
<p class="ql-block">——陶公庙,</p>
<p class="ql-block">真是妙哉!</p> <p class="ql-block">山门为五间七柱三门三开砖砌牌楼,高大华丽,正脊置琉璃蟠龙宝顶,两侧列琉璃八仙,个个神态生动,两档鳌鱼收尾,檐下层层堆塑。门墙明间上方汉白玉阴刻贴金竖书“临湘山”。联云:“山中宰相,陆地神仙”。这副对联说的是:南朝陶弘景初仕齐,后入梁,隐居茅山,屡经礼聘不出。武帝时,国家每有大事,辄往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晋人称陶渊明为“陆地神仙”,因其忘怀得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陶公庙西山门“丹邱”,大门对联“六朝遗庙,千古名山”。穿过戏台前的大坪,有48级花岗石台阶。拾级而上,便是陶公庙的正殿。正殿分为前后两殿,前殿供奉陶公真人,后殿为观音殿。前殿门头悬挂南宋理学家朱熹手书“德化无疆”横匾,殿内悬挂清同治御书“民赖恩福”匾额。左右两侧还有不少达官贵人的题字。据说前殿中原有陶淡和陶烜的肉身,可惜1958年时被人扔进了浏阳河中。如今神龛上供有三尊塑像,中间是陶淡,东边是陶烜,西边则是一位渡船公公。</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中门背后是一座华丽的戏台。戏台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额枋、吊檐、栏杆、隔扇上皆有古代戏曲图像雕刻,琳琅满目,美轮美奂。戏台前额的“古楼”二字,落款为晚清书法家、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书。台口悬挂着一副对联:“世事何须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戒当箴规。”台后还有一副对联:“凡是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对联行云流水,妙笔生花,意境深远,韵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戏台上,华丽的长袍,善舞的水袖,伴随着咚咚锵锵的鼓点,在舞台上翻飞。一方小小的舞台,演绎着千百年的历史故事。看《贵妃醉酒》,总想看看那饰演贵妃的角色,是否真的国色天香,闭月羞花;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关注的是孙悟空是否真能驾祥云,翻筋斗。长大后,看花鼓戏更关注打出的对白字幕、唱腔,那些朴素的字眼,尽是人间百态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陶公庙西侧有一棵特大的古香樟,树龄810年,相传已有1500年历史。树高约9米,胸围5.8米,南北冠17米,东西冠13米,主干已空心,上分四根主枝,生命力顽强,为长沙市十大古树之一。</p> <p class="ql-block">穿过戏台前的大坪,有48级花岗石台阶。拾级而上,便是陶公庙的正殿。正殿分为前后两殿,前殿供奉陶公真人,后殿为观音殿。前殿门头悬挂南宋理学家朱熹手书“德化无疆”横匾,殿内悬挂清同治御书“民赖恩福”匾额。左右两侧还有不少达官贵人的题字。据说前殿中原有陶淡和陶烜的肉身,可惜1958年时被人扔进了浏阳河中。如今神龛上供有三尊塑像,中间是陶淡,东边是陶烜,西边则是一位渡船公公。</p> <p class="ql-block">庙宇的建筑,无论屋脊、爪角、照壁、照梁、吊檐、踢脚、栏杆、藻井、斗拱、门窗,都恰到好处地运用堆塑、雕刻、彩绘等多种艺术手法加以装饰,显得恢弘大气,古香古色,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暮鼓</p> <p class="ql-block">晨钟</p> <p class="ql-block">1934年夏天,湖南发生特大旱灾,士绅纷纷请求设坛求雨。经省主席何键批准,长沙市在玉泉山观音寺举行盛大祈雨法会。为配合祈雨活动,长沙市公安局专门发布公告,全市禁屠三天。祈雨法会的主角依然是陶真人和李真人。据当时的报纸报道,8月6日上午,陶李两位道士从北门进入长沙城,上千人到场迎接,声势浩大。从北门到玉泉山,沿途万人空巷,民众冒暑拈香,焚烛祈祷。陶李二道士到达玉泉山之后,用纸扎成一个面目狰狞的大鬼,说是“旱魃”。然后鸣锣击鼓,开始作法,最后将“旱魃”处斩。</p>
<p class="ql-block">祈雨活动持续到8月8日下午,天空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眼看一场大雨即将来临,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然而,一阵狂风过后,乌云散去,太阳又出来了。百姓空欢喜了一场。雨没下来,陶李两位道士还得坚守岗位,继续作法。为求神灵护佑,道士要求长沙继续禁屠五天。8月12日下午2时左右,黑云再起,久旱的长沙终于迎来了一阵甘霖。虽然雨量不大,但总算解了燃眉之急。其后两天,又接连下雨。百姓都认为是设坛祈雨产生了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