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此说彼——西安行说说之三

山林

<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是中国碑林之首,常去焦山碑林的我,一直向往实地看看西安碑林,以丰富对碑林历史文化的认知。遗憾的是西安碑林因整修大部闭馆,只能参观一小部分孔庙的遗存。慕名而来被挡墙阻隔,近在咫尺的名碑真容仿佛还在千里之外,原本急切期待的历史文化震撼和滋润,仍就停留在想象的空间里了。</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镌刻历史千年文库,典籍之祖石质书库,书法珍品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这是碑林前院即原孔庙旧址。棱星门是孔庙标志性建筑。棱星即天上的文星,孔子是文星下凡。棂星门中门额书“文庙”二字,两边门额分别书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孔庙是“唐石经”三次迁移后最终立足的地方,是西安碑林初始之地。</p> <p class="ql-block">泮池</p><p class="ql-block"> 进入棱星门有二座半扇形水池。泮池,孔庙标配,是官学的标志。西安碑林里的泮池内竖有喷水龙。寓意官学里有取之不尽的文化,如文思泉涌。激励学子尊孔重教,传承文化。</p><p class="ql-block"> 看见这里的泮池,不仅想起镇江现存的古泮泉。</p> <p class="ql-block">镇江的古泮泉</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镇江宋代曾有府学。在离古泮泉不远处即是宋代学府,附近也曾有过汉白玉栏杆围着的二座水池,按官学标志应该是泮池。</p> <p class="ql-block">孔庙照壁</p><p class="ql-block"> 这是西安碑林照壁外侧刻有的孔庙二字。</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碑林</p><p class="ql-block"> 远远的碑林,无以接近。千里来寻,一墙所隔,只在凝视中,想象你的容貌,体会你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在西安碑林未能看到碑刻真容,只 参观了精华碑刻拓本展览。面对传名千年的碑刻拓本,似触手可及,又相距甚远。浏览拓本浮想联翩,思绪中,眼前的名刻拓本与熟悉的焦山碑刻,有了联想和碰撞。“有比较就有鉴别”,丝丝遗憾中既增加了对西安碑林的了解,又丰富了对焦山碑林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碑林精品拓本展览前言</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藏有自汉代至民国碑石、墓志铭、石像等4000多件,是我国碑林之首。</p> <p class="ql-block">焦山碑林历史介绍展牌</p><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是我国著名碑林之一,始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现收藏碑刻及保存的摩崖石刻共400多方,称“江南第一碑林”。远距千里的西安和镇江在相隔不远的北宋时期都分别有了碑林,这说明当时的文人学士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在延续了唐代文化繁荣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为后人留下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藏有碑刻在数量和内容上在国内首屈一指,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宝库。著名石碑《曹全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多宝塔感应碑》《怀仁集王大唐三藏圣教序》《孔子庙堂碑》《怀素东陵圣母帖》等等,为历史和书法学者所推崇和珍视。</p> <p class="ql-block">《石台孝经》是唐玄宗亲书的“孝经及注”,此碑独立建亭展示,西安碑林的镇馆之宝、迎客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开成石经》的收藏展示</p><p class="ql-block"> 《开成石经》刻于唐代,刻有《周易》《尚书》《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被称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是西安碑林初始藏品。《开成石经》共114块,每石两面刻字,计228面,65万字,是古代历史上曾七次刻经而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石质经刻。西安碑林自《开成石经》等碑刻移入驻足孔庙而建立。</p> <p class="ql-block">焦山《瘗鹤铭》</p><p class="ql-block"> 焦山《瘗鹤铭》六朝石刻,至今一千多年,被誉为“大字之祖”,“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瘗鹤铭》是焦山碑林的初始藏品、“镇山之宝”。焦山碑林是自建立“宝墨亭”收藏《瘗鹤铭》等碑刻而建立。西安碑林和焦山碑林初始收藏的碑刻至今都成为各自首选的精品碑刻。</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的《峄山刻石》拓本</p> <p class="ql-block">焦山碑林《徐铉临秦碣石》碑刻</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的《峄山刻石》是馆藏著名碑刻,它所记录的是秦始皇东巡到峄山时的纪功刻石。而在焦山碑林,也有几块类似《峄山刻石》的《徐铉临秦碣石》碑刻。此碑是秦始皇东巡到碣石时的纪功碑刻。碑文在《史记》中都有记载。碑文后部分的秦二世诏也有史料记载。《峄山刻石》为宋代按徐铉拓本所刻无误,而焦山的《徐铉临秦碣石》是清代按徐铉拓本所刻,但多有争议。</p><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原还有一块《清重刻秦二世诏二十九字》碑刻,书体为典型小篆。原刻早年遭毁,清代按拓本钩抚入石,举置焦山。</p> <p class="ql-block">焦山《魏法师碑》</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曾有一块《孟法师碑》,是唐代碑刻,西安碑林初始藏品之一。史料记载此碑是唐代褚遂良所书,刻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此碑已从碑林消失不知去向,其唯一拓本据传现流入日本。西安碑林现有唐代《道因法师碑》(663年)是精品碑刻之一。焦山现存碑刻中也有一块唐代精品碑刻《魏法师碑》,立于唐仪凤二年(677年),与西安的《孟法师碑》相隔35年。焦山《魏法师碑》碑高242厘米、宽87厘米,碑刻按五品等级所制,螭首龟趺,有碑晕和碑穿。该碑制式之高是因魏法师贞观九年(635年)被召入京,受唐太宗赏识。高宗时期总章二年(669年),又受天后武则天“赐山水纳帔一缘”,他与皇朝有不同一般的密切关系。魏法师82岁去世,有近万人送别,盛况记录在碑刻背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魏法师碑》结字疏朗、方整有致,兼有虞世南的内含刚柔、褚遂良的清灵隽秀,被称之为“初唐妙品”,现为焦山碑林的“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焦山《禹迹图》</p><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有方石刻《禹迹图》,碑上有刻自长安本字样。在西安碑林也有《禹迹图》的介绍。《禹迹图》现存二块分别收藏于西安碑林和焦山碑林,这是宋代所刻的地图,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  1917年国民党元老、时任陕西省长的李根源,重视文教,命令修葺碑林房屋,以便长久保护碑林收藏。1926年,李根源来焦山,在摩崖留下亲书题名石刻一方,此刻现今仍清晰展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上所叙碑刻及历史记载,反映了焦山碑林和西安碑林的相通和联系,因此对焦山碑林有了新的认识,对我国碑刻、碑林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认知,或许就是西安之行遗憾中的一点收获吧。</p> <p class="ql-block">  目前整修的西安碑林据说2025年才能重新开放,想象中那时的碑林将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又增加新的璀璨亮点。西安碑林对我的吸引,期望与之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