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天气还不错,便想着去中英街逛逛。前两次予约都没去成,是因为一次偶遇台风全市五停、一次突发身体不适退约,事不过三,这次总算如愿了。</p><p class="ql-block">去中英街坐地铁需要一个多小时,中途要换乘一次。这座城市对年长者很优惠,6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重要的是还不分户籍和国籍,真是国际大都市的气派呀!这一点连北京、上海都做不到,应该是全国手屈一指了。见过全球象这样的城市有两座,另一座是南半球的墨尔本,它的有轨电车也是不分户籍和国籍,更重要的是还不分年龄段,无偿的为地球村全体村民服务。我想,若干年后达到共产主义也不过如此,这两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城市交通,先行先试,要殊途同归了。</p><p class="ql-block">过了关,徜徉在中英街上,看见很多人站在界碑前拍照,时间立刻带我回到了100多年前。</p><p class="ql-block">一群穿马褂的清朝人和穿西服的英国人,他们在一条干涸的河道上打下一排木桩,把沙头角地区一分为二。屈辱,就这样被历史长久地钉在一个民族的身上。后来木桩换成石碑,其两侧又有人开始填土建房,摆摊买卖,这样逐步形成一条长约250米,宽不足4米的小街,它就是中英街的前身。</p><p class="ql-block">这些石碑历经桐梧山的山风吹打,太平洋的水气侵蚀,它们看惯了风生云起,听尽了潮起潮落,于今仍然默默地立在那里。熙来攘往的脚步穿过,纷纷纭纭的目光扫过,石碑上字迹虽己磨损,但分明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重。</p><p class="ql-block">街上吸引我的不只是石碑,还有几颗古榕树,它们比石碑更为古老。其中4号界碑旁一颗特别引人注目,名动天下。世界上再也没有树会比这颗古榕更会选择生长的地方了,它把根深深扎在石碑一侧的深圳土地上,把繁茂的枝叶延伸到另一侧香港上空,形成了“根在祖国,荫泽香港”的奇特景观。</p><p class="ql-block">它暗褐色的枝杆如虬龙般苍劲,但它的树冠依然舒展,枝叶依然茂盛,像张开的一把翠绿大伞,遮挡着百年风雨。那年,当木桩打入离它咫尺之隔的地方时,想必它也流过愤怒的泪水,提过无言的抗议。它用根在地下把两地连接在一起,用叶在空中把两地缠绵在一块,它不愿两地长久分离啊!而今两地合体了,它终于可以放心,又可以心无旁骛地享受春风的吹拂,又可以消遥自在地谛听海鸥的欢叫了。</p><p class="ql-block">中英街,这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小街,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见证了中华百年沧桑巨变。20世纪5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起飞,中英街成为内地人民逃往香港的便捷通道。据统计,当时仅深圳沙头角居民有3600多人,其中约有2400多人逃往香港,演绎了类似柏林墙的境遇。到了80年代开始,中英街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凭借着物美价廉的商品优势,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时之间,狭窄的小街上,店铺林立,人头攒动,成为闻名内陆的购物天堂。这种景观,相信全世界绝无仅有,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商贸奇迹。随着香港回归,自由行的开通,内陆经济的发展,中英街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辉煌后,又渐渐归于平淡,百年历史划上句号,历史烟尘终已散去,它已迈进正常的“一街两制”新时代。</p><p class="ql-block">我无声地注视着这条历经沧桑的小街,这时突然明白了,我急匆匆赶到这儿来,就是为了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感悟时光留下的种种印记。因为它是一段不该忘却的沉甸甸的历史,这段历史足以让我们子孙世代警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