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釉下五彩的烧制是醴陵瓷产区对中国陶瓷的重大贡献,是由湖南瓷业学堂、湖南瓷业公司创烧于1907-1908年期间。创烧不久,即惊艳九州,享誉世界,先后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四次获得大奖。但由于民国时期战乱不断,于1930年代几近中断生产,艺人四散,技艺濒临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一文化瑰宝进行了抢救发掘与恢复。1954年,湖南瓷业学堂毕业生,釉下五彩知名老艺人,己退居山林的吴寿祺被邀请出山,传授釉下五彩(时称釉下彩)彩绘技艺。1955年,在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梅健鹰等倡导下,湖南省工业厅试验所沈明扬、常续和等帮助下,吴寿祺、阳卓湘、张霞池、唐汉初、林家湖、邓文科、丁华汉等新老艺人参与下,醴陵开始了釉下彩恢复工作。1955年9月,醴陵陶瓷研究所成立,更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恢复、烧制。1955年10月,仅管当时工艺尚不成熟,产品还存在一些缺陷,但釉下五彩在“全国陶瓷专业会议”上的恢复后首次全国亮相,还是获得较高好评,与会者认为“醴陵釉下彩突出”,一款釉下彩茶具获得乙等评比,这己是极不容易。也为日后醴陵承制国家用瓷奠定了坚实基础。过云斋珍藏的一套《1955年全国日用陶瓷专业会议专刊》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1955年全国日用陶瓷专业会议专刊》封面</p> <p class="ql-block">《1955年全国日用陶瓷专业会议专刊》前言</p> <p class="ql-block">产品评比小组总结</p> <p class="ql-block">产品评比小组总结涉及醴陵部分</p> <p class="ql-block">评比结果通知书</p> <p class="ql-block">评比结果通知书涉醴陵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