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 时光2406篇·参观中山大学

李学苑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b>也许你在清晨和我沐浴着同一缕霞光,</b></span></div><font color="#333333"><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许你在夜晚和我仰望着同一轮月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把每周的时光封装,寄到你的身旁,</div></b></fon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你把我的牵挂和祝福,带在你的路上。</b><br></font></div></h1><h5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 color="#333333">——选自《每周时光》2023年版题记。</font></b></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山高水长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时光2406篇·</b><b><font color="#167efb">参观中山大学</fon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4年3月20日(周三)晴</b></p> 2024年2月14日(龙年正月初五)至3月2日,我和老伴到福建省的福州、泉州、龙岩、漳州、厦门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江门、珠海以及香港、澳门旅行观光。2月22日中午从厦门到广州,此篇为到达广州的当天下午参观中山大学的记录。 中山大学南(主)校区南门(图片来自中大校园网)。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位于广东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等,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成员。<br> 中山大学康乐园逸仙路(图片自中大校园网)。<div>位于广州市滨江东路的中山大学南校区起源于“康乐园”,康乐园曾是晋朝时期著名诗人康乐公谢灵运被贬后的居住之地。</div> <p class="ql-block">中山大学主(南)校区南门。按预约,2月22日下午三点多从此门进校,5点多又从此门出来,参观两个多小时。</p> 刚进校门向前,步入中轴线“逸仙路”,走进传说中的“康乐园”。 首先来到怀士堂前,孙中山先生留下的十字校训:<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b></div> 1924年,孙中山亲手将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如今该校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br>截至2023年5月,学校由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设有70个学院(系、部),有136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4个,专业学位类别43种;有在校学生65965人,普通本科生33093人,硕士22617人,博士9647人,留学生608人;专任教师4970人。 今年11月12日为中山大学100年校庆日,感觉主要道路和景观有刚刚修缮的迹象。我很庆幸,驻足留影。 怀士堂于1917年落成,坐北朝南,南面矗立着中大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向北则是郁郁葱葱的大草坪,不时有飞鸟掠过。怀士堂是一座三层建筑,另有地下室,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楼,中间为高两层的门廊,整座建筑东西对称、错落有致。 怀士堂正面(朝北),前边就是康乐园及其中轴线逸仙路。 <div>走进康乐园,沿着逸仙路,可以感受中式园林的古典美。大草坪中的惺亭,进士牌坊;在逸仙路两旁,随处可见红楼绿瓦,参天大树,正在返青的草坪;可以望见有欧式别墅群的马岗顶,感受西方大学式的校园,缅怀大师;草坪中分散的坐落着的一座座漂亮的别墅,很多都是大师们的故居。<br></div> 南朝宋元嘉年间,宋文帝将康乐公谢灵运流放广州,不久又“诏于广州行弃市刑”。那是元嘉十载,公元433年,公年仅48岁。他是晋室贵族,是大名士,是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人。“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诗句广为传诵。珠江南岸的康乐村,或许就因他而名吧。1888年格致书院选址于此,1904年改为岭南大学,1952年中山大学入主康乐园。 在康乐园逸仙路旁的林荫大道。 康乐园的风神仪态,其实是以清幽深邃的马岗顶为中心的。那里古木参天,绿茵覆地,春啭黄鹂,夏鸣鹧鸪,林花次第于四季,秀色迷人于朝夕。谁也说不清那里的细叶榕为谁婆娑,凤尾竹为谁渊默。在等几周,凤凰花红了,木棉花落了,看不尽的绿肥红瘦,为这里读书、工作、生活的人们装点着优雅深邃的校园书香,重复着那日月轮回的春夏秋冬。<br> 康乐园一角。 如今,康乐公旧居早已无存,后人甚至无从考证马岗顶的茂林修竹间,是否曾经响起过他优雅的木履声。但他临刑前所作的诗篇却载于史册:“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这千古遗恨回荡在康园夜色中,与惺亭的无言、黑石屋的神秘、寒柳堂的特立,以及这学府的百年变迁,都积淀为康园文化,令后人敬畏着,感动着,思索着… 逸仙路上的孙中山先生铜像。 惺亭。由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史坚如为辛亥革命烈士,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 <div>史坚如1899年入格致书院,后加入兴中会。1900年10月为配合惠州三洲田起义,他欲炸清朝两广总督府和总督德寿,未果,后被抓获英勇就义。区励周是岭南大学教员,许耀章是岭南大学学生,他们参加了1925年6月23日举行的反英示威游行,在沙基惨案中遇难。<br></div>惺亭是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园内著名掌故之一,东对图书馆,南迎孙中山雕像。 马丁堂,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马丁堂为康乐园建筑群早期英式建筑,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是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为基础的建筑物。 马丁堂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由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字。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陈寅恪故居。楼高两层,坐北朝南,为美国麻金墨夫人1911年所捐建,故名“麻金墨屋”。 陈寅恪故居,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道中山大学校园内。原为岭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佩之住宅,王季思、杨国荣、容庚、商承祚等知名教授曾在此居住。1953 年夏至 1969 年春,陈寅恪教授一直居此二楼,故名,以示纪念。总建筑面积约 361.85 平方米,主体楼高 2 层,设有地下室,为康乐园早期建筑群。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故居前的陈寅恪塑像。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义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宝箴之孙、陈三立次子。<br>陈寅恪自少受家学熏陶,广泛阅读经史。早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学校学习各种语言文字学。1926年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及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69年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br>陈寅恪学识深广,一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的研究。在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上,均有重要发现。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清华四大哲人”,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又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被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等,并编有《陈寅恪集》。 瞻仰陈寅恪故居,很遗憾今日不开放。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他曾预作挽夫人唐筲联:“涕泣对牛衣,冊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令人不忍卒读。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div style="text-align: left;">陈寅恪生于江西修水,55岁那年寓居成都,由于积劳成疾,身患重病,只能放下各项工作,卧床休息。当时虽然正处于抗战快要胜利之时,可是诗人依然感觉前路迷茫,看不清方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故园的思念之情。</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律·忆故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近代】陈寅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div> 陈寅恪故居的后面。 康乐园一景。古树深处也是一所知名红楼,但是当时没记清,不敢确认。 这是下图门前的路牌。 林木深处小红楼黑石堂(屋)。由芝加哥的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出资为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和岭南大学校长的钟荣光博士(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修建的寓所。1914年动工。为纪念捐建者,后大家称之为黑石屋。现用作学校招待所。 陈耀真与毛文书故居。 陈耀真(1899年12月22日一1986年5月4日),广东台山人。眼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br>毕生从事医学教育事业,培养眼科人才,发展中国的现代眼科学;建立教育、医疗、科研与防盲的综合眼科中心;还致力于中国眼科史的研究。一生为防盲而奋斗。 毛文书(1910-1988),女,四川乐山人,生于1910年。1937年毕业于华西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7至1949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及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回国,后历任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眼科教授,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院长,中山眼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眼科学报》主编,是国际防盲组织委员会委员、美国眼科学会国际会员、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人工晶体植入协会创办人之一。毛文书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9月1日在广州逝世。 1965年10月,毛文书与丈夫陈耀真创办中国高等医校第一间眼科医院;1983年6月,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从事眼科教育、研究、医疗和预防工作的综合体——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陈心陶故居。 陈心陶,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早在30年代,他开始调查并整理华南地区蠕虫区系,对并殖吸虫及异形吸虫等进行了形态学和实验生态学研究,发现了广州管圆线虫、怡乐村并殖吸虫等并殖吸虫新种,为中国吸虫区系分类奠定了基础。 左侧为中山大学霍英东体育馆。 陈嘉庚纪念堂。 陈嘉庚堂坐落于东北区341号,现为近岸海洋研究中心使用。与其他楼宇匾额多在正门上方或侧边不同,陈嘉庚堂的匾额嵌于西面正门前的小墙之上,同样是白色云石阴刻墨绿色内文,石匾上由契斋先生商承祚以秦隶题写的“陈嘉庚纪念堂”,朴拙有力的笔画显示出商老用笔如刀,古朴中有峻利之势。 校医院,南校区门诊部。 可惜忘记这座红楼的名字。 星海音乐厅,学生活动中心。 冼星海塑像。似乎又听到《黄河大合唱》那雄壮愤慨的乐曲。 这是那位大师的故居?当时没记住,不敢确认。 廖承志塑像。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1983年6月10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1925年参加广州学生运动并参与领导所在学校岭南大学(就在此地)的工人罢工斗争。6月参加沙基反帝游行示威。<div>1983年6月6日,在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候选人,正当党和人民委以重任时,不幸于1983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div> <div><div>廖承志父亲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总长、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的挚友。积极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8月20日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身亡。</div></div> 廖承志母亲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是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女权运动先驱,画坛杰出的美术家、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是共产党人的老战友,是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 图书馆 马岗顶上体量最大的建筑莫过于东北区335号的图书馆。掩映于郁郁苍木之下,“图书馆”三个隶书金字正立于正门之上。苍劲的笔力于蚕头燕尾中收放自如。 教学区,理学院。 乙丑进士牌坊。 七进士牌坊原来在中华中路(今解放中路),旧称四牌楼忠贤坊,有4座牌坊,其中1座是乙丑七进士牌坊。民国36年(1930)扩建马路,乙丑七进士牌坊被搬到今天的中山大学。据史料记载,乙丑进士牌坊为表彰明朝天启五年(1625)广东进士李斯觉、梁士济、罗亦儒、吴之翰、岑之豹、尹明翼和高魁7人而立。 历史系,孙中山纪念馆。 继续沿着逸仙路前行,远处就是北门。 远处就是北门,准备出北门到珠江边的北门广场参观以后,再回来继续参观。 北门内的园北湖,右边是中山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大楼,后边就是面朝珠江的北门。可是,门卫告诉我们,外来游客只能从南门进,从北门出去以后就不能再进来,我们只好回头。 这是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北门。 我们完成江门、深圳、港澳、珠海的观光以后再回到广州逗留两天。3月2日,准备离开广州回到北京的那天上午,也是第一次参观中山大学的8天以后,又专程来到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的北门参观,弥补那次留下的遗憾。 北门外广场中山大学牌坊,外边就是珠江南岸。 原牌坊位于广州五山路斜坡处,建于1935年 。文革时期,该牌坊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国立中山大学”六字被红卫兵以水泥覆盖,转刻为“为人民服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同样也被水泥覆盖。直至2014年,才被重新修复为“国立中山大学”。 我的前边就是北门外的广场,对外开放,是附近居民常来散步娱乐的地方。 中山大学牌坊位于广州中大海珠校区(即南校区)北门、滨江东珠江南岸。整座门楼用钢筋三合土筑成,外饰面用花岗石砌成。前后石柱分两行,共分五门,高10.98米,宽25.315米。门额刻有“国立中山大学”六个大字,系2001年参照原有的国立中山牌坊复制而成。中山大学牌坊一直以来都是广州中山大学的标志。<br> 国立中山大学北门牌楼, 我后边就是中山大学的主校区北门,图片的右边就是上图提到的北门内会议交流中心的大楼。 中山大学主校区北门紧邻珠江畔,遥望广州塔。我拍照的位置身后,就是中山大学北门外的游轮码头。 这是2月22日那天参观中山大学这个校区以后,晚上到珠江边广州塔周边看夜景拍下的图片。 <div><b>【观感】逸仙路留言</b></div><div>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入中山大学的校园,沿着康乐园中的逸仙路,从南门到北门广场。映入眼帘的景观超乎我的预想。匆匆的脚步逐渐放慢,又不断地停留,驻足思想。过怀士堂经惺亭至岭南堂;纵观横连历史悠久的红楼和校园建筑;沿途瞻仰或观赏孙中山铜像、中央大草坪、马丁堂、黑石屋、陈寅恪故居、格兰堂等,那些红墙绿瓦、古色古香、中西相融的别墅小楼错落有致、新奇美丽、古朴庄重。百年的逸仙路,古木叶生叶落,天时日转星移,随着岁月的流逝,磨砺出了几分沧桑。</div><div>在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大师巨子们修学立言教书立人;他们著作等身、成果丰硕,留下了璀璨的思想光芒。曾经多少莘莘学子看黄昏日落,随微风缱绻,信步于笔直宽阔的逸仙路上,往来穿行孜孜求学,诗文阔论谈笑风生,也留下了青葱岁月那纯真美好的时光。</div><div>诗人米沃什的诗歌《但是还有书籍》写道:“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对于在逸仙路上走过的人们,逸仙路将是这样持久永恒的历史书卷,引人追思而向往,就像白云山高,恰似珠江水长。<br></div> 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中山大学深圳分校。红墙绿瓦,有广州主校建筑的基因,又有现代建筑的风格。 由知名词曲作家陈小奇【附录1】作词作曲的中山大学校友之歌《山高水长》,被普遍认作是中山大学的第二校歌【附录2】,在中山大学校友中广为传唱,是校友活动场合的必备曲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你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了许多年<br>风里的钟楼,火里的凤凰,<div>激扬文字的昨天<br>你是一支美丽的歌谣,唱了许多遍<br>灯下的背影,清晨的书声,</div><div>青春不老的容颜<br>山高水长,根深叶茂<br>上下求索,海纳百川<br>悠悠寸草心怎样报得三春暖<br>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br>你是一座高高的山峰,矗立在南天<br>肩上的道义,笔下的风采,</div><div>铸成民族的尊严<br>你是一条长长的大江,延伸到天边<br>甘甜的乳汁,芬芳的桃李,</div><div>连接四海的眷恋<br>山高水长,根深叶茂<br>上下求索,海纳百川<br>悠悠寸草心怎样报得三春暖<br>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div><div>总把校园当家园</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b>2024年3月20日(三)于北京海淀。</b></h5><p class="ql-block"><br></p> <div><b>【附录1】</b>陈小奇,中山大学中文系78级校友。《山高水长》是他为母校建校75周年时所作。他的代表作还有我们熟知的《涛声依旧》、《九九女儿红》《大哥你好吗》等等。<br></div> <b>【附录2】</b>传统校歌(原作:首任校长邹鲁)<br><br>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br>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br>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br>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br>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br>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br>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br>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br>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br>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br>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