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窝鱼的美篇

一窝鱼

<p class="ql-block">遮放篇</p> <p class="ql-block">光阴如梭,转瞬半个多世纪。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当年曾经风华正茂、青春的我们以知青的名义赶上了一场刻骨铭心的上山下乡的历史盛宴。如今我们也日渐消磨了尖锐的棱角,但却增添了温柔的力量。时间的河流依旧在缓缓流淌,人生却越走越从容。一路西行沿着青春的足迹重走知青路,但我们终究是回不去了,即使是曾经抛洒青春热血、熟悉的老地方,早已不似当时的心境,改变了的容颜,也已不是当年的旧模样。岁月辗转成歌,时光流逝如花,虽然青春回不去,每一个时光却温良情如故。老来方知青春美,不负流年共朝暮;虽然青春回不去,夕阳遍红仍共舞。</p><p class="ql-block">青春祭——不该被遗忘的青春,我们与共和国同龄,有着一段难忘的青春历程;五十五年前的阳春三月,我们告别了春城与父母、亲人,怀揣着青春的梦、沿着滇缅公路一路西行,来到美丽的孔雀之乡德宏;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挥之不去的名字——“知青”。转瞬即将走进人生终点的这一代人,却时常怀着这挥之不去的知青情怀与乡愁,呼朋唤友重走知青路。为了那遗失的芳华岁月、为了寻找遗失的青春梦、为了那难于割舍的情谊与乡愁……</p> <p class="ql-block">出行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中启程了。</p> <p class="ql-block">坐在车里还悠闲地打车扑克、聊着故事。</p> <p class="ql-block">五十五年后的二月二十八日下遮放农场的同一天,一群当年下乡的老知青们自费承包了一辆昆明公交公司的大巴车启程去往他们为之生活、奋斗了十年之久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使终是在年轻时就怀着好奇、神秘感的心情就去的陌生之地,虽已离开几十年,但当踏上这片土地时一一幕幕曾经的“影像”却即刻浮现于脑海。</p><p class="ql-block">他们回忆起一九六九年的“中秋”之夜几个青葱少年乘坐竹筏游曳在遮放河中,望着一轮明月思念着家中父母兄弟姐妹,默默地唱着一首《深深的海洋》。讲着各自的成长经历。</p><p class="ql-block">有的还回忆起当时在遮放成家后的点点滴滴,有的在生小孩时遇到的好医生,好嫂子帮助坐好的整个“月子期”,有的还回忆好心人用担架抬着护送到“108”野战医院去看病……</p><p class="ql-block">有的还回忆起当时分到学驾驶汽车、学习木工工作、学习植胶割胶技术、学习耕地耙田栽树插秧等劳动技能时当地人就像家长们一样耐心地指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来到瑞丽的知青纪念碑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来到遮放在他们当时的场部门口留念。</p> <p class="ql-block">带着小孙女来看奶奶爷爷当年工作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当年他们这一群刚十七岁还不成年的青少年就在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远离父母去到遮放农场生活、劳动,是这些当地的好心人帮助、关心着他们的每一天。</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来看到了段大哥段大嫂都很健康、精神健硕,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知青们的老班长段大哥和夫人段大嫂,现年已八十多岁,看!精神还这么健硕。</p> <p class="ql-block">段大嫂就是当年像妈妈一样关心爰护悉心照料这知青姐姐坐“月子”的好大嫂,让人铭记一辈子的善良人。</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老班长”家愉快地回忆当时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主人用水果、瓜子等零食招待着这群已进入古稀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老知青们分散到不同的场队,有水稻队、橡胶队、各自在不同的岗位学习、工作,生活。</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去水稻队看望老农场工人时的温温馨画面。</p> <p class="ql-block">回家了,当地的主人热情款待着他们看着长大的一群年轻人,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总觉时间过得太快,好多话题都还没说就又得离开了,说现都已是七十有余的古稀之人开车回来已不现实,等高铁通车时再相约来看这些“家长”!</p> <p class="ql-block">这一排大青树旁是他们曾经赶集购买生活用品的集市地。</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是他们当时每天用双腿仗量着去劳作的路,他们去畹町、去盈江,去梁河等都是从这条路上走的。</p> <p class="ql-block">没有返城的知青留在了当地成家立业,这次还专门去看望了他们的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在遮放还专门去了抗战时史迪威码头博物馆参观。</p><p class="ql-block">瑞丽江畔的史迪威码头建成于1945年1月,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当时为了史迪威公路、油道重要物资的交汇处和重要后勤供应渡口,为作战物资、油资得以通过史迪威公路运住中国内陆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青”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特定人群的代名词,也只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才有的专用名词,他们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多个贫脊的农村山乡,培养创造出了一个个多元的文化教育方式,使当时的就业及社会稳定取到了很好效果,减少城市社会动荡和动乱的风险。在当时还被视为应对美苏战争的战略布署。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改善了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了下乡知青丰富的实践经验、拓展视野、历练了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致敬“知青”,他们是和共和国同年岁的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文字输入:一窝鱼</p><p class="ql-block">图片供给:群员</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3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