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岳父母的墓地都在苏州东山,每年清明时节去扫墓基本上都是来去匆匆。今年搭亲友的便车提前一天出发,先是到同里退思园游览,然后入住东山雕花楼宾馆,顺便再观赏久负盛名的雕刻大楼。</p> <p class="ql-block">记得大约是三十年前曾来过退思园,但印象已经不是很深了。不过在我的脑海中苏州的园林似乎大同小异,无外乎山石、水景、花木和楼台庭阁等组成的景观。</p><p class="ql-block">我已经进入古稀之年,来到退思园自然特别关注其独特的退思灵性。该院是清光绪年间1885至1887年由清朝官员任兰生被罢官返回故里后建造的,园名引自《左传》中的“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寓意园主在退隐后反思自己的过失。</p> <p class="ql-block">我想处于退思境地的士大夫可能更会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建造的园林也会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花园中绿水荡漾,古色古香,使人犹如步入水墨画中。园内建筑如退思草堂、琴房、眠云亭、石舸等,都充满诗情画意,营造出一种浓浓的退思氛围,住宅和花园之间庭院的过度也顺其自然。园林中的匾额楹联、石刻碑帖、名人书画墨迹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为退思之人增添更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纵观退思园,风景精致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现在还辟出专门的空间给游人沉浸式的体验,我们也欣然挥笔书写、抚琴弹唱。但我的感觉这样彰显的似乎并非原有的退思内涵,而仅仅是与眼下退思园外的旅游商业相搭的一种摆设。</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踏进东山雕花楼(又称“雕刻大楼”)时,那又是另一番感觉。据介绍雕花楼建造于1922年至1925年间,与退思园相比相对年轻,其只有百年的历史。这是在上海做棉纱生意发了财的金锡之、金植之兄弟为孝敬母亲而建造的花园楼宇,说是由香山帮著名匠人陈桂芳设计,雇用了250多名工匠,耗资约相当于3741两黄金。</p> <p class="ql-block">商人在园林建造过程中可能更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和借鉴各种园林风格和手法。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园林形式和布局,而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求,进行创新和尝试,当然也会为园林注入一些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p><p class="ql-block">雕刻大楼就是中西结合,融入了一些西式元素,但还是以中式为主。其内外装饰精美,门窗栏杆、梁柱桁檐等处处可见雕刻艺术,这也成为近代建筑艺术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雕刻楼前楼面对一座清水砖雕门楼。 在朝外的门楣上题“天赐纯嘏”,意思天赐大福。门楼内侧额题“聿修厥德”,意思修行积德。上层雕“八仙上寿图”,中部刻“鹿十景”,左右为“尧舜禅让”和“文王访贤”图,下层雕“郭子仪做寿,儿孙满堂”。门楼侧面也有各种寓意的浅雕。</p> <p class="ql-block">前楼为单檐二层结构,布满了各式雕刻。包头梁的三个平面为黄杨木雕,取自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檐口六扇长窗的中夹堂板裙板及12扇半窗的中夹堂板上,精心雕刻了始于东汉宣扬《孝经》的二十四孝图。月梁两端雕凤凰,全厅共雕有86对凤凰,故又称“凤凰厅”。</p> <p class="ql-block">商人建园虽然也追求园林的美观和舒适,但更注重实用与经济的结合。他们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需求来规划园林的布局和规模,以确保园林的实用性和经济性。</p><p class="ql-block">这幢楼最大的玄机就是主人为了躲避战乱和匪寇骚扰而采用“明二楼暗三楼”的结构设计,人们站在楼外或天井中只以为是二层楼房,根本看不到有三楼,其实内藏的三楼就是藏宝之地。</p> <p class="ql-block">雕刻楼二楼主要是客厅、书房和卧室,老爷、少爷、小姐房间都很考究精致,凸显出主人家人丁兴旺。</p> <p class="ql-block">楼下正厅边上可以看到苏州大户人家类似的方砖铺地的“伙房“,摆放着八仙桌、碗橱等;灶间中则是灶台以及碗桶、茶桶等旧时物品。看了这些陈设也勾起了我对旧式厨具的一点记忆。</p> <p class="ql-block">正楼北侧有一座小花园,呈狭长方形,小桥荷塘、亭台楼阁也一应俱全。水池假山,嘉树修竹,点缀得疏密有致,这也是雕刻楼独树一帜之处。但是其只有“半园”的园林与退思园相比就逊色多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同里水乡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退思园以其独特的园林布局和景观使游客感受到江南古典园林的韵味和魅力;而东山雕刻大楼则以精美的雕刻艺术让人们领略了江南苏式建筑的内秀典雅风格。可见两者都是苏州地区不可多得的园林建筑瑰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