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县贺兰山东麓,包括卫宁北山在内,在黑石峁,贺兰口,苦井沟,大麦地等27处都有岩画遗存,总计约有组合图画5000组以上,单体图像2.7万多幅,已被记录的岩画单体图像有19752幅。这些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3千至1万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交媾等生产生活场景,成为研究远古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顺着这个多彩的岩画万花筒,可以窥见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气的社会生活,唤起对人类一致性的认识,理解人类的发展历史。最早发现贺兰山岩画并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人,当属中国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旅游家郦道元(约472至527年)。贺兰山岩画大规模的被发现,记录,始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陆续大规模发现贺兰山岩画的是劳动生活于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广大农牧民群众。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政府领导的指示,在自治区文化厅,文管会的部署下,从1984年起,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各市,县文管所组织力量,从北向南,对贺兰山一带遗存的岩画分区域进行了普查,建档和初步工作。198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再一次组织专业队伍,由有关县,市文物普查队配合,沿贺兰山自北向南对岩画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岩画做现场勘察,编录,拍摄,临摹和制作拓片,初步摸清了贺兰山岩画的底数,揭开了贺兰山岩画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贺兰山岩画与中国北方其他地区已被发现的岩画一样,一般采用敲凿,磨刻,划刻三种方法制作图像,其中又以敲凿法为主要方法。很少有用单一方法制作的图画。岩画线条均称流畅,图像清晰美观,表现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岩画中较大量的是动物图像,根据古生物学家分析统计,共有野牛,野猪,野马,鹿,山羊,马,驴,狗,骆驼,虎,豹,狐,狼,熊等及禽类共35种。其中,野生动物数量不少。动物栖息,捕食嬉戏,交斗各有表现,构图简练,栩栩如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6年4月,贺兰山岩画被中国30多家都市报及多家网站媒体联合评选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8年,贺兰山岩画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年被2008第二届中国休闲经济发展论坛组委会评定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闲旅游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4年,贺兰山岩画被国际岩画峰会组委会确定为“国际岩画峰会永久会址”,同年被《光明日报》评为中华文化溯源地,并荣获宁夏著名商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被国家社科委组委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8年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贺兰山岩画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8年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贺兰山岩画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span></p> <p class="ql-block">拜寺口双塔,位于银川市贺兰县拜寺口内,是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佛塔,已有近千年历史,是中国佛塔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较高的西夏考古,建筑,佛教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拜寺口双塔是一对砖砌佛塔,东侧的塔称为东塔,是一座正八角形建筑,高13层,每层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种兽头的浮雕。西侧的塔称为西塔,塔高也是13层,较东塔粗壮外形呈抛物线状,曾发现梵文,西夏文题记和元代银币等。两座佛塔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都属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塔身第一层较高,以上每层檐与檐之间距离较短。而且向上逐层收缩。塔心室为圆形,面南辟有拱券门,室内采用厚壁空心木板楼层结构,原设有木梯,可以登临至顶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88年1月13日,拜寺口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