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鄜州历代寺院之繁之广之大让人惊叹不已!千百年来寺址主要分布在古道风口边,或山巅险要地,或人口集中区,以镇守保佑一方生灵。为沿途信众提供了膜拜之方便,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今粗略统计其分布有三十余座:宝室寺、开元寺、石泓寺、柏山寺、三泉寺、天宁寺、里村寺(云寂院)、寿峰寺、福严院、龙安寺(明天启六年1626年僧人海元重修),宝严院,蒿颗寺,暖泉寺、交道寺、清泉寺、观音堂(7处)、照八寺、维摩寺、洛阳寺,龙泉寺、灵泉院、罗阳寨寺、阁子头寺、铁头寺、韩村寺、大像寺、灵庆寺、曹村寺、龙首寺、龙麓寺、精研院等等。<br> 可以说十七八里为一处,烟锁古刹隐山林,钟声传来不见僧,如此众多,借用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想象当时香火是何等的兴盛,佛光无边,祥云普照,习经修身,一片安静福地,不乏有佛法及修养极高的大师脱颖而出,真让人叹为观止。</h3> <h3> 本州专门设有管理寺院的行政机构僧正司,地点就在州域最大的寺院开元寺,主管本州佛教事宜,长官为僧正。由于记载史料所限,历代开元寺有多少僧正主持不得而知。只能从别处寺碑文字搜寻,难度还是不小,辛苦在所难免。前几年我写过开元轶事随笔,资料还是欠缺,为弥补不足,今天把重点放到西山开元寺文史资料方面,限定范围方便整理学习。寺在城西北山阿,据《一统志》记为唐玄宗李隆基(713——741)年间所建,历代均有修缮。开元寺宝塔修缮时曾在佛龛中发现南宋绍兴年间七月十二日,阔轲手抄纸质写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共抄录此经文真言九十九遍。落款处有两排小字让人眼前一亮,非常珍贵现录入:“两自(次)补修释迦金色宝塔人,僧,清渊。打牌教化两次补修塔人,周明”。本州羌村天宁寺题名记碑载,考证为大明成化七年(1471)岁在辛卯冬(1461)十一月吉日立此碑。前怀庆府同知王玫记,鄜州开元寺主持园鑑,本州僧正常昉同言定,常明,敏喜参与。天宁寺僧延川县真空院长老慧能,惠诚,慧明。清梅、清琰、清沉等。清顺治十二年(1655)僧正兰常智修缮开元寺,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罗汉殿</h3> <h3> 鄜州开元寺观音院主持智严法师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在敦煌遗书S.5981中记录他的一段虔诚誓言,欲前往西天求法的真实历史。使人想起浮想联翩,突然脑海闪过木叉鞠多,唐代龟兹国的高僧,曾在印度留学20多年,擅长声明之学,对佛教经典有深入研究。昙无竭,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的高僧,东北取经第一人,从龙城出发,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印度,并将见闻撰写为《历国传记》。法显,东晋高僧,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玄奘,唐代著名高僧,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到达天竺,广学佛法,翻译经典,撰写游记。义净,唐代高僧,从海道前往印度,历经台风海啸等危险,最终到达印度,并学习梵文及巴利文。这些高僧的旅行和求法活动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几位都成功返回,功成名就,家喻户晓。</h3> <h3> 但也有很多高僧默默无闻坚持自己的信仰,也有西去求法生死未知,只因无人记录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然而一切随缘也有警世发现,也能揭开不为人知的往事,比如敦煌遗书S.5981中记录了一位我鄜州智严法师亲笔文书,原文录如下:<br> “大唐同光二年三月九日时来巡礼圣迹,故留后记。鄜州开元寺观音院主临坛持律大德智严誓求无上,普愿救拔四生九类,欲往西天,求请我佛遗法回东夏然。愿我今皇帝万岁,当府曹司空千秋,合境文武崇班,总愿归依三宝,一切士庶人民,息(悉)发无上菩提之心。智严回日,誓愿将此凡身于五合山供养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焚烧此身,用酬往来道途护卫之恩。所将有为之事,回向无为之理,法界有情,同证正觉。我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姖周照王廿三年癸丑之岁,七月十五夜子时从兜率天降下,閰浮捉中天空”迦毗罗国摩耶夫人託胎,周照廿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夜子时林嶶园无忧树下从母右胁而生,以周照王卌年壬申岁二月八日夜,逾城出家十年十九。周穆王十二年癸未岁,正月八日明星出时,朗然大悟,无师自觉,故号为佛。四十九年随缘化物,利乐众生无量无边。以周穆王五十一年壬申岁,化缘将毕,留像教于人天,于婆那国力土生地,阿利跃提......</h3> <h3> 文书首全尾残,今存字20行,其中前8行为为智严记述,后9至20行为释迦摩尼主要事迹的简洁介绍,根据文书,这位智严法师来自后唐鄜州开元寺观音院,在后唐同光年二年间,去印度取经路上,经过敦煌。他不仅参观了莫高窟,巡礼圣迹,而且还为皇帝,及当时的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祈福。最后他发誓:西去求法如能平安回来,就去五台山文殊菩萨面前焚身酬谢。这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也是高僧的人生目标,沿途说法授教,功莫大焉!<br> </h3> <h3> 不知道他有没有平安返回鄜州,最后是否去了五台山。据该记三月九日时智严已经在沙洲,那么最初去为何时呢?考上海博物馆馆藏48(28)抄存有一篇首尾完整的《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后有题记:“时当同光三月二十三日,东方汉国鄜州观音院僧智严,号临坛持律大德,俗姓张氏,往西求法,行至沙洲的时间应在同光二年一二月之际,并且在沙洲逗留了至少一两个月,据该题记可知,后来智严确实从敦煌出发,继续西行了,可惜受现存史料所限,已不知后续详情。”</h3> <h3> 从智严于同光二年(924)三月到达敦煌,而同年五月敦煌便已经出现了众人传抄其作品的情况。如P.2054《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抄写时间为“同光二年甲申岁蕤宾之月蓂彫二叶”,即同光二年(924)五月十七日。这件文献出自净土寺学士郎薛安俊之手,其上明确题有“智严大师十二时一卷”,这显示出薛安俊的底本便是转抄甚至直接来自于智严。薛安俊在经题上强调该卷本自“智严”,显然有强调其权威性之意;而这种权威性当然与智严西行身份有直接关联。</h3> <h3> 敦煌写本中有一些诗歌作品,是与口头文学密切相关的书面文学作品。依据文献、文物(敦煌写本)、遗存(造像记)三方面材料,对P.2054《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等六种写本作了重新讨论。通过六本互校,阐释了它与讲唱文的关系和用途。认为此《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作于九世纪中叶,由鄜州开元寺观音院主智严传入敦煌,因智严名号甚为杰出,故无名氏作品多附丽于智严名下,以广流传;始为说法化俗之作,后经辗转传抄,成为具多种宗教用途的作品:一是脱离了斋会讲筵,略去文末的辍讲例词(解座文),作为敦煌学郎书写或信众持诵的劝善之文;二是节去作者署名,抄录旧文(祖本)作为讲唱读本,通用于《法华经》《阿弥陀经》及《无常经》等多种讲唱经文之场所。不仅为《法华经讲经文》《阿弥陀经讲经文》《无常经》解座文的创作提供素材,同时也为讲经文表达无常等主题以及仪式内容的偈颂撰写准备必要的语汇。就《十二时》对讲经文所发生的深刻影响而言,P.2133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三)》是极为典型的例证。透视该讲经文与《十二时》中同时呈现的"六时礼忏"及唱念"弥陀净土"的现象,可以看到自陈隋以来天台宗所倡法华忏仪的持续影响,而《十二时》与法华经讲经文中同时记载的反映普通民众参与地藏信仰"十斋日"的日常活动与持诵《法华经》观世音名号、唱念弥陀往生西方的结合,是中土法华信仰民间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直接导致唐代窟龛地藏题材造像中出现地藏菩萨与阿弥陀佛、救苦观音新"三圣"的组合形式。若追溯其渊源,则与隋唐以还中国天台宗的倡导和传承密不可分。</h3> <h3> 我们应该记住这位智严大师,记住他的西去求法功绩和劝奉众人信奉佛教的文学作品。向大师那样执着追求,我们也将继续寻找关于开元寺的历史遗存,以真诚的心感应智严大师,可能他已西天取经东归鄜州开元寺,法身已在山西五台山,无存知晓。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和普度众生信念值得我们学习铭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