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抗联书” 唱新“梨花颂”—重读苗可秀烈士的两封遗书 李 元

李元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了辽宁省老年服务协会,在沈阳辽宁大厦举办的创新医养康养结合 增进老人身心健康”高峰论坛。到会的专家学者就如何利用辽宁山区、林区的生态资源,挖掘具有辽宁特色的红色基因,讲好辽宁故事,创新康养旅游提出了很好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特别令与会者抢眼的是位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天桥沟森林公园,拥有“抗联密营遗址”。1934年—1938年期间,东北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率领部队“六进六出”天桥沟一带,在此创建密营和游击根据地,与日寇展开斗争。目前,天桥沟地区保存完好的抗联遗址20余处,是弘扬爱国主义 ,宣传抗联精神的教育基地。这一信息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拓宽了进一步挖掘抗联文化,融合创新辽宁文旅产业的思路。</p> <p class="ql-block">  《东北抗日联军史料》载有苗可秀烈士的两封遗书。他在1935年6月24日写给张雅轩、宋黎的遗书中嘱托“弟等可在西山沟一卧牛之地,为余营一衣冠冢,一短碣,正面刻苗可秀之墓,背面略述之行事,墓旁植梨四五株,小亭一间,每有休假日,弟等千万要到此一游,每到此处,要三呼老苗,我之孤魂其可以不寂寞也。山吟水啸,鸟语出声,皆视为余歌余语余泣余诉为矣(泣为国事,而泣非为私人泣也)。</p> <p class="ql-block">  苗可秀1906年生,本溪县下马塘人。1926考入东北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随全校师生流亡北平,并被选为东北学生抗日救国会常务委员和东北学生队大队长。1932年春苗可秀潜回东北,与率先在丹东凤城举旗抗日的邓铁梅领导的义勇军,并肩作战,在岫岩、凤城、安东三县的交界处,号称“三角地”一代,屡创日寇,战绩频频。后邓铁梅不幸被捕牺牲于日寇屠刀之下。苗可秀带领青年铁血军前赴后继,坚持抗日。1935年6月12日晚,苗可秀率领部队突围时被炮弹炸伤臀部,秘密养伤时不幸被敌人逮捕。敌人先以显赫官位为诱饵劝降,后以处死相威胁,苗可秀大义凛然,不为所动。1935年7月25日,苗可秀在凤城南山脚下被敌人杀害,年仅29岁。</p> <p class="ql-block">  苗可秀英勇牺牲后,时任国立戏剧学校校长秘书的吴祖光,以《东北抗日义勇军烈士苗可秀传略》为素材,于1937年创作出四幕话剧《凤凰城》。很快《凤凰城》演遍全国及港澳东南亚等未被日寇侵占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  当得知笔者期盼为苗可秀烈士的“梨花颂”最好能在当今讲好辽宁红色故事,创新文旅品牌中奏响时,国家一级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年京剧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武旦状元"全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沈阳戏剧家协会主席李静文,立即响应。她回忆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沈阳京剧团就演过抗联英雄《杨靖宇》,希望有关方面应组织人员创作和排练一批歌颂抗联英雄的剧目和节目,唱响文化兴旅这台戏。</p> <p class="ql-block">  与会的教育、文化、新闻界的专家学者,还提出要运用繁荣出版、书画、诗词、摄影等文化艺术形式,整合文化资源,搞活文旅产业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宣传,让人们置身壮丽的北国风光,听可歌可泣的抗联故事,品积极养老的幸福生活,使我省康养旅游增添红色基因,产生一举多得的效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