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木工机床厂沉浮记事

华克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林汉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黄克华</p> (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根据省机械工业厅的决定,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地方泉州木工机械厂内迁省内“小三线”--闽北邵武县晒口山区。定名为福建省邵武木工机床厂,隶属省机械工业厅管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搬迁时,除厂房外,一切机械设备、办公用具均搬迁到邵武,动用了泉州市运输公司汽车100多辆次,耗用国拨搬迁费用百万元。职工除14人被照顾留泉州另行安排工作外,有36人不愿前往被视为自动离职论处,其余职工286人分两批内迁(先遣队35人),12月内迁结束,次年1月投入生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方国营泉州木工机械厂前身是泉州金属铁器社,是公私合营时期由27个个体手工业工人组成的。建社初期,资金困难,条件极为艰苦,工人以手工打铁为主,主要设备仅一台小砂轮机,劳保福利差,工人下班以黄泥巴洁手,主要产品为锄头,打石工具等小铁器。曾承担支前任务,生产大刀片和云梯联接器等。1954年接受青阳机场基建工具的生产任务。1956年职工增到140人,生产工艺开始小部份机械化,拥有电动皮带锤一台,皮带车床两台,12mm 小台钻一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7年厂迁址泉州市新门街,占地10 亩,投资20万元,建厂房4座,办公楼1座,设有金工、铸工、农具铁器、喷务器、冷作4个车间。1958年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由集体所有制企业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企业,更名为地方国营泉州农具机械修配厂,隶属泉州市重工局主管,职工331人。当时生产任务颇为繁忙,经营销售兴旺,且老工人多、技术水平厚实,在大炼钢铁热潮中,自炼焦炭、炼出晋江地区第一炉钢铁,电影制片厂特地来厂拍了新闻纪录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扩大企业规模,国家拨款60万元,选厂址泉州东门外,本着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的方针。11月开始基建。1959年国家又投资46万元,第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生产。工厂更名为地方国营泉州机械厂,成为晋江地区第一家地属企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0年职工发展到614人。国家进入困难时期后,钢铁、煤矿等工矿企业大部分下马,通用机械产品滞销。企业为寻求生计,决定转产试制木工机床。由国务院一机部提供图纸和样机仿制。产品试制成功后,即被一机部机床工具局和省机械工业厅规划为木工机床专业生产厂。1960年产值300万元,实现利润93.51 万元,上交利税80.59万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期间,在贯彻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企业下放了大部分职工,生产处于低潮状态。但在产品上却有成就,仿制苏联的MJ3110型普通木工带锯机和MJ348型细木工带锯机,并开始批量生产。1963年5月,全国木工机床专业质量抽查评比, MJ3110型,MJ348型木工带锯机被评为一等品,与上海木工机械厂并列为全国行业最好质量水平。接着,开始试制MJ3210型带跑车木工带锯机。企业更名为地方国营泉州木工机械厂,成为国务院机械工业部制造木工机床的定点厂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省人事部门相继分配1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厂工作,大大加强了企业技术力量。产品在泉州市展销,引起了市领导和市民的关注,认为泉州能生产出如此大型机械是本市史无前例并引以为荣的。1965年受机械工业部委托,自行设计制造MB503 木工平刨床,当年支援越南2台,是我厂首次出口产品。</p> (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工厂迁到邵武县晒口,设有金工、铸工、机钳三个车间和生产科、技术科、供应科、财务科、人保科、行政科6个科室。1966年试制成功MJ3212型带跑车木工带锯机,该年盈利12万元。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波及厂内,内乱开始,职工分裂为“革造会”和“八二九”两派,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各种制度有破无立,生产任务落实不下,部份职工擅自离岗搞革命或回泉州回避厂内文革运动,生产处于低潮,年末亏损9万余元。省机械厅为紧跟形势,通知邵武木工机床厂更名为前哨木工机床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底,工厂成立“三结合小组”的临时权力机构,军代表暂缺。1970年军代表进厂任革委会副主任。省厅鉴于当时省内金切机床紧俏。要求我厂生产金切机床,厂里立即组织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个结合”小组进行攻关,全厂职工以“蚂蚁啃骨干”的精神,以拼命加革命的干劲,在短时间内试制成功2台C6163车床,填补福建省金切机床产品的空白。由于成绩显赫,一机部部长李水清来厂视察和鼓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0年至1975年,共生产C6163车床106台,CW61100车床12台。1971年工厂招工210名,对象为插队的大中专毕业生、知青及复退军人,职工总数扩大到595人。企业盈利5.56万元。当年企业下放给建阳地区重工业局管理。1973年军代表离厂,标志着军队“支左”和“军管”结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影响下,企业生产急转直下,发生了少数人冲击党委、厂部,生产处于瘫痪,企业发生了亏损。总之,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破坏了企业生产发展和经过多年实践建立起的管理制度,造成了企业极大的损失。</p> (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在思想上、组织上、管理上拨乱反正,1983年开始,上级对厂领导班子、组织机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建设性整顿,1984年经验收合格,企业逐步从生产型管理转为生产经营型管理,并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进行企业经营,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1977年木工机产品出口援外达160 台,是历史上出口量最大的一年。1978年实现利润36.19 万元,扭亏为盈,受到省机械工业厅党组和地区重工局的电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受机械部的委托,设计试制新产品MJ3212型自动跑车木工带锯机任务。1981年企业职工总数571人。工程技术人员46名(工程师7名,助工10名),MJ3212自动跑车木工带锯机通过省级鉴定。工厂已具有木工机械开发,自行设计和制造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1月27日,根据国务院有关机械工业企业下放到中心城市的精神,建阳地区经委宣布,邵武木工机床厂下放给邵武市经委管辖。此始,邵武木工机床厂由地管变为县管。1月31日,邵武市副市长林福俤带市经委干部来厂正式同厂领导和中层干部见面并讲了话。11月6日,厂隆重举行迁厂二十周年纪念大会,邵武市经委主任毛庆华到厂祝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6年是国家“七五”规划的第一年,由于工厂存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拟在“七五”期间进行技术改造,项目有1建造新产品试制车间;铸工建立砂处理系统;3装配车间建立试车场;应用“微机”改造车床和生产管理;增添关键设备和测试仪器。经济效益分析,总投资507万元,投产后年新增利税和折旧资金194万元,三年期限收回投资。1987年开始还贷,1991年还清全部贷款。技改项目经省经委批准立项。立项后厂里先后提出5个方案,经认真分析对比,认为在晒口厂范围内技改,局限大、困难多、效益差。决定走出晒口,到城区横向联合进行技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征得邵武市农械厂、邵武市府和市经委同意下,决定木机厂与邵武市农械厂合并。为此,技改项目委托省机械设计院进行全面规划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12月中旬,省、地、市有关部门进行论证评估,获得通过,继后转入资金落实和实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邵武农械厂于1984年筹建针织厂,5月针织厂正式从农械厂划出,调拨66.6万元固定资产,调出142名职工。至1986年农械厂有职工194人,技术人员7人,生产1一3吨农用拖车、四分离碾米机、饲料粉碎机、机耕船、自动信封机、粪罐车、铁窗等产品,开发了MBS150型木工微型刨锯多用机,闽邵一3型水田耕整机。产品主要面销农村,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变,不适合农村专业户、个体户的需要,农机老产品出现滞销、积压。同年9月11日,邵武木工机床厂与邵武农械厂正式合并,企业名称仍为“福建省邵武木工机床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7年3月初,在林福俤市长主持下,由市府办召集有关部门及两厂领导专题研究解决合并后农械厂营业执照、银行开户、利税缴纳、子女就学、统计报表等问题,并就此发了会议纪要。厂部也发34号文《关于两厂合并若干事项的实施意见》,当年厂成立了技改办、技术管理委员会、厂管理委员会,召开了第四届职代会暨第六届工代会、第三次党代会。6月,受市经委委托,在厂组织市级机械行业中级技术操作竞赛,结果由我厂两名装配工人和两名机加工操作者参加9月地级竞赛,钳工钱家祥获地区机械行业中级技术竞赛第一名。年末MX2110型单头直榫开榫机获省八七年科技进步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8年,中国木工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中心一行五人,对发证产品MB503A、MB103A进行考核验收,均为一等品,获得国家机电产品生产许可证及出口许可证。中国农机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对农机1吨拖车F7C1进行发放生产许可证验收,获通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9年6月,企业对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进行评审,有14位员工获中级职称,78位获初级职称。7月12日厂级领导班子进行重大调整,市府刘文豪副市长同经委主任李奕凤来厂宣布,刘瑞华任厂长,罗财林任党委副书记,企业在新班子下进行工作。当年,农机车间职工李传金敬岗爱业无私奉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0年3月,召开第五次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工代会。同年,为弥补生产任务不足,省机械工业进出口公司代表甲方飞香港三和实业公司签订协议书,来样加工出口的搓丝机和冷墩机,这是我厂第一次成交“三来一补”业务。当年完成产值400.95方元,占原计划的59%, 出口创汇139.7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1年,产品出口量急剧下降,木机产品、农机产品市场销售疲软,靠国家贷款投入的技术改造未能产生效益,企业发生明亏。但为安定职工,厂里还是想方设法建立了老年活动室、生活区安装了闭路电视等。12月14日邵武市经委对厂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曹霖森同志为邵武木工机床厂厂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2年,厂部制定出“一年走出困境,二年实现扭亏,三年迈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市委、市府也很关心我厂,3月17日,市委书记郑振盛及市府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莅临我厂现场办公,对厂里要求帮助解决的问题逐一协商研究,能解决的即当场拍板,个别难以答复的会后再议,并把我厂列为全市两家特困企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企业内部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了较大力度整顿,试行了职工待业制,把农机车间以《合同经营承包》的方式租赁给强龙集团,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第二产品锯石机、淋膜机,企业出现转机,当年完成产值596.84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03.6万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3年企业按“多方解决生产资金,调整压缩工时定额,精简机关后勤人员,强化各项制度管理,积极开拓产品市场”进行工作,取得成效,调动了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该年完成产值1051.24万元,突破千万元大关,当年无亏损。</p> 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3年底,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依法破产。要求企业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企业完全推进市场经济大海洋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4年4月4日,厂长曹霖森因工作需要调离任他职原副厂长徐鼎铭提升为厂长。为深化改革,推行承包,4 月食堂招待所由和平镇黄尚斌承包,同月行文请示市经委对铸造车间,新产品试制车间实行租赁经营。8月,铸造车间由新丰铸造厂钱学权租赁经营。9月,包装车间由陈满昌同志承包。为克服公费医疗弊端,对病保,厂内退养职工医疗费进行承包。年末,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决定采用集资方式在原农械厂处新建职工住宅。年末经过盘点,企业潜亏100万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4年1月,南平地改市,上收6家单列的机械企业,我厂又成为南平市属企业,由南平市机械局直接管辖。在册职工662人,在岗职工444人,其中生产工人237 人。同年3月份,由厂里提供场地,同周宁县徐开武签订生产铸件协议,徐的厂成为厂中厂。4月,农机分厂由邵武安顺机械厂租赁经营。此时木机厂在市场经济海洋中落入了低谷。10月26日,南经政(95)36号文:陈加兴任邵武木工机床厂厂长,原厂长、党委书记徐鼎铭同志不再担任厂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6年2月,锻造车间原承包人撤包,由金工车间职工林加良承包。3月新产品试制车间由邵武振达机电研究所租赁经营。4月包装车间由阮莺弟承包,食堂由综合厂职工吴景云承包,同月,晒口经营部由销售部门隋峰清承包。6月后,南平市经委多次召开学习山东诸城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经验,厂部经研究并行文向主管局请示同意,在金工车间钳工车间实行国有民营,职工颇有抵触,此计划未迈出即夭折。11月厂里向市机化局行文请求停产,月底除小部份职工和生产工人留守外,大部份职工下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7年1月11日,邵木机(97)16号文,请求市政府、主管局帮助解决企业面临特别困难处境。资金困难,市场疲软,拖欠离退休,下岗职工工资严重,职工情绪波动。下半年南平市府和机化局多次召集厂领导会议,为加快南平市优化资本结构,经委口6家企业,邵武木工机床厂其中一家,列入市1998年破产计划,企业着手破产手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8年2月27日,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告,本院已于1998年2月27日依法受理了福建省邵武木工机床厂破产申请,依照法律有关规定,任何单位、个人和企业职工不得擅自占用转移隐匿非法处理该厂财产,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3月31日,南平市府南政(1998)综92号文,南平市人民政府同意南平市机化局转报邵武木工机床厂申请企业破产。6月5日,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98)南经破字第4一1号文,邵武木工机床厂破产还债通知书,(98)南经破字第4-2号文,合议庭组成人员通知书,破产清算组进厂,企业进入破产程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破产时资产负债率149%,累计亏损1231万元(均为财务报表数),在册职工547人(不包括附属综合厂在册职工45人),离退休职工195人,其中离休8人,(不包括附属综合厂退休职工13人)。曾辉煌一时的邵武木工机床厂终于被历史的潮流淹没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后语:</span>林汉清撰写的“邵武木工机床厂沉浮记事”原文,刊载在南平市文史资料第5辑《难忘岁月——闽北小三线建设实录》中,1999年12月出版。政协文史资料系内部出版物,不对外公开发行,受众面小鲜为人知,一般人员是很难寻觅看到的。我身为上海内迁厂的子弟,在南平生活工作数十载,历来对南平地方文史颇有兴趣,比较关注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史实与史论。现将此文章录入我的美篇,编辑发表,以飨美友读者,众人分享与留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