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作者是陶行知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毛主席评价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评价他为“万世师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参加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会时,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号召广大教师要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师从杜威,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虽然时过百年,但陶行知结合杜威教育理念而产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早已形成一种共识,他的教师论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多的现实价值。</b></p> 此书价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择取教育名家陶行知的经典之作51篇,从“教师”视角出发,精选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师职业认知、教师教学问题与方法、教师自我修养等方面的文章。凝聚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教师及实际教学工作的认识和感悟,是一本可指导教师提升职业素养与个人修为的“答案之书”。</b></p> 精彩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教学合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教学合一》一篇中,陶行知提出“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的确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教师如果一直吃老本,那么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必然会被淘汰。所以教师是需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去提高的,而学习的机会最好的便是读一些书,既读专业教学类的书,也要读一些经典的人文书籍,在拓宽了自己的教学专业后提高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后去拓宽自己的教学专业。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教师要把学生教好,就必然要先把自己教好,“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首先要把教学合而为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何况我们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做一个充实的快乐教书匠多好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我们的信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们的信条》一篇中,陶行知列举了十八条教育的信念。其中所提到的“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教法学法做法合一”、“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信条中,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已深入人心,特别是我们国家经历过“口罩”疫情之后,让我们更加懂得健康的重要,孩子生病了,没有心情学习生活,老师生病了,也是没有心情工作教学,只有我们老师和学生都健健康康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才是主动发生的,才会有成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也说明了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和家庭所共同承担的责任。他所说的生活力,讲的是学生不单单只有学业成绩,更应该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以及生活的审美情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3月10日,河南邯郸三名学生杀害一名同学的案件,震惊了全国,杀人凶手的三个孩子的冷漠,手段的残忍,让我们不禁深思:“这不正是说明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事情,也是孩子自我教育的缺失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伪知识阶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伪知识阶级》一篇中,陶行知先生提醒广大教师要警惕成为伪知识的传播者,照本宣科地教将祸害无穷,因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真知识的根要安在经验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提醒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能只考虑到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实际,一定要将新知识的枝嫁在旧有的根上面,新的知识才会发芽壮大,否则就很有可能嫁接不活,最后变成了死知识。而最可怕的还是死知识它也是知识,很多教师便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强硬灌输,最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学生脑子里算是被塞进去了,知识算是“学来了”,但智慧没有生成。于是罗素说“人生而无知,但并不愚蠢,教育使人愚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教学做合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其原意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三者是共通而统一的,非三张皮分头行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教师们要在做上教,学生们要在做上学。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而做既然如此重要,是不是只要一味地去做就行?这显然是不可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劳力上劳心》一篇中就讲到了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世界上有四种人:劳心的人;劳力的人;劳心兼劳力的人;劳力上劳心的人。有的只管埋头干,有的只管闭眼想,这两者当然是不可取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而现代教师教研一块我们经常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便说的是这两种行为的危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是不是又劳心又劳力的便是好的了?也不尽然。因为劳心兼劳力容易导致身心俱劳的局面,而唯有在劳力上劳心,用以来制力,用心思去发挥力量,才能分清主次轻重,以人力胜天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产品的出现,社会压力的增加,年轻人对婚姻的认识及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人口的急剧下降,我们教师行业也面临着失业危险。唯有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才可以在危险的境界中,占有一席之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