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7.骑行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

小大文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7日下午13:05时,从家出发,准备骑行我参加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地~石炭井矿区。</p><p class="ql-block"> 1968年11月下旬,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石炭井矿务局”。我还记得,当年毕业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有二十来人,都住在矿务局的窑洞招待所。一直等到元旦过后,矿务局才陆续把大家分配到矿务局下属厂矿,我被分配到了三矿。三矿后勤部门,派人赶了一辆毛驴车,专门装我们5个同学的行李,我们跟在毛驴车后面走了十几公里,有时上坡毛驴拉不动,我们还得帮着推车子前行。就这样我就在三矿呆了五年,后来又被调矿务局设计(室)院。1986年随石炭井矿务局迁到大武口,而离开了石炭井矿区。</p><p class="ql-block"> 如今一晃就几十年过去了,石炭井矿区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了一个当地知名的“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今天下午天气晴朗,就一个人骑车前往石炭井,看看现在的石炭井变成了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骑行石炭井沟口时的拍照,看到好多这样的大挂车行驶在这条路上,不知道这些大挂车还是去石炭井运煤吗?</p> <p class="ql-block">14:06分到了石炭井沟口,要开始进贺兰山了,回头看看沟口拍了一张照片,算是今天进山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进山的道路,蜿蜒曲折,大部分路段都是上坡,新修建的沥青混泥土路面,让我们今天的骑行轻松了许多。这条路原来可不是这样的,大部分道路都是依着山根,沿着自然河道简陋的修建,矿区自己修建已经很不容易,根本没有更多资金和能力,去正规的建桥修路,能保证车辆通行就不错了。如果是骑车通行,那可危险和困难多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上坡后,回头拍的照片。因为上坡时,坡度太大,若停车拍照,再起步爬坡就难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提前看到了前面的上坡路段,在坡底停车拍照,再调整好合适的车档,开始爬大坡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旧道路的一个分界点,新路建桥取直了道路,原来的道路还保留着沿山根修建的痕迹。原来的道路下雨天通行很危险,有时会有山石滚落和雨水下泄阻断通行。因此,这段道路大雨过后,都要进行维护处理。</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放大后的拍照。原来的旧路看的比较清楚,道路完全是沿着陡峭的山根修建,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原来每次通过时,眼睛都要看着陡峭的山崖,心里不免提心吊胆的盯着上面,生怕有山石滚落。每次只有安全通过了,提着的心才能放下来。</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下坡也是上坡后停车,回头拍照的,坡度太大太长,骑车爬这个坡有点大喘气,能骑上来就是胜利。</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原来的马莲滩道班,主要是担负原来道路的正常维护和保养。保证原来道路的畅通,当年在这里工作过的护路工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这个“马莲滩”道班很有名,在石炭井住过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这个道班也成当年的一个知名地名。</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返回时补拍的,上山时没反应过来漏掉了,途中想起来应该拍个照片。所以在返回时,特意停车拍照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这个照片又是爬坡后回头拍照的,这段坡度太大太长,路过旁边的土堆小山没有停车拍照。回头看看道路尽头的小山,它是当年露天采煤的大量弃土堆积而成,我还记得它应该是一个生产褐煤的露天小矿。</p> <p class="ql-block">这是道路旁边的一个露天废弃矿坑,废弃后坑底已有积水。</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现在通往石炭井的文化旅游标识牌,因为是没有做逆光拍摄处理(急着赶路),看不清楚,特意做了文字标注。</p> <p class="ql-block">已经到了石炭井的地界了,前面不远就是石炭井了。</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石炭井的最早的一条街道,如今还完整的保存下来了,依然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石炭井二矿的选煤楼,如今还在,彰显了该矿的当年的辉煌业绩。</p> <p class="ql-block">冷清的街道,终于看到了有人从远处走来。</p> <p class="ql-block">看到二矿的临街二楼住宅有人走出来,我赶忙上前询问,这些楼里都有人居住吗?答案是,都有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原石炭井“红光市场”前的中心广场,我用手机向一矿方向拍的石炭井街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万里归途”的现场拍摄场景,如今留了下来供游人欣赏打卡。</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宁夏石嘴山石炭井、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影视拍摄基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原来石炭井矿务局设计(室)院的旧楼址,原来设计(室)院的旧楼已经拆了,就连旧楼址的土台也被铲除不见了,这个变化确实有点大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的又一个正在新建拍摄景点,也是未来的一个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老“红光市场”没有变,还是原来的老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来“中南海住宅”区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这个贴着对联的住户就是我原来的家,现在居然还有人住着(大门锁了,门上过年的对联还贴着)。我在周围转了转,所有的住房都是人走屋空,不知为什么还有人住在我家的老房子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门缝拍照的我家的原来的储藏小房,虽然破旧,可还是被用着。</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从门缝拍摄墙角,有两根细细的树枝,我已经认出来了,这是我原来种的一束枸杞树。这棵枸杞树原来长的非常旺盛,枸杞成熟时,红红果实挂满枝头。枸杞果实招来小鸟,专门吃最大最熟的枸杞吃,而且只吃一半就不吃了。我四岁的女儿,还因为偷吃枸杞果实而流鼻血,问她是不是吃了那个红果,她只是点头说“甜”,这棵枸杞树给我的记忆太深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来最早出入中南海住宅的唯一通道,后来在旁边又修了条能走汽车沥青混凝土道路。</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来石炭井矿区建的最早的“长征桥”,如今还能通车过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今天的骑行轨迹,上坡爬升了882米,全天骑行113.45公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今天早上骑行韭菜沟冲坡,途中发现山洞口有两只野山羊🐏。</p> <p class="ql-block">野山羊🐏的皮毛染色和周围山体颜色一致,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笑不了这两只野山羊🐏。</p> <p class="ql-block">这是每天早上,大武口的好多骑友,都骑车锻炼冲坡约5公里的山路,最后到达贺兰山腹地~这个“俱乐部”旧址。休息一下后,骑车或徒步推车下山,然后再骑车返回大武口。我今天上山冲坡后,又骑车绕星海湖半圈才返回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