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br>这是一首象征着军民一家亲的歌曲,多少年来一直在部队中传送,是部队与地方军民之间的光荣传统,这种光荣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永不褪色。<br> 我所在的部队是一支守卫在祖国边疆的部队,改编前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主要职责是守卫中朝边境一线,到了1982年11月,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整合部队建设,将这支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的边防部队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边防警察部队,虽然从解放军序列变更到武装警察序列,其主要任务和光荣传统没有改变,依然是履行着原有的职责。<br> 部队与地方有着“鱼与水”的关系,鱼水情深一直在军地两者之间传送着,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意义在于增强军政军民团结,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互相帮助,加强军民之间的联络,增强民众参与国防建设和守护边疆的责任感,深入推进军民关系建设,军民携手,共建和谐,营造军民团结进步氛围,化解和预防军地矛盾,增强社会稳定性。 我们做为最基层的一线连队,长年驻守在边境一线,与驻地直接接触的就是当地群众,为了更好地完成边境事务工作,就必须依靠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因此,我们本着“请进来、走出去”,“做宣传、开讲堂”,“勤交流、增友谊”的联谊制度,才能更好地建立一个完整的军民共建体系。<br> “请进来”,就是邀请当地青少年和社会团体参观部队,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不定期与学校和社会团体进行联系,开展“军营一日”活动,请他们到部队来,了解部队的军事教育、战士训练及部队生活,参观军营文化建设,亲身参与和体验部队整齐划一和景然有序的管理机制。让他们感受到这支部队是一支管理严格、作风过硬、能打胜仗,保家卫国的部队。<br> “走出去”就是在部队当中挑选一批优秀干部战士,将这些干部战士集中在一起,成立一支爱心服务队,经过定期培训,深入到敬老院、学校、工厂、农村,义务劳动,对困难户进行帮助等等。解决实际困难,支持地方搞好建设,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创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br> “搞宣传”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利用每年“建军节”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兵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部队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做好传播边境事物管理等内容的宣传工作,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和协助部队开展边境事物管理工作。<br> “开讲堂”,开展军人讲堂活动,经常性地到学校、社会团体单位、厂矿以及居民当中开展国防教育、普法教育,军训活动、艰苦奋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革命传统教育,处理边境事务,增强民兵和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br> “勤交流”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相互走访,沟通感情,融洽关系等进行交流,丰富群众生活,参与地方文艺汇演,踩高跷,扭秧歌,跳舞,开展军地文化交流,增进军民互动和友谊。<br> “增友谊”,部队本着“爱人民、学人民、为人民”,主动帮助地方完成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农忙时节,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家里种地、秋收,为敬老院送上慰问品、帮助打扫卫生。到了防火期主动协助林场、木材厂做好防火工作,到了秋季,派出战士到人参场为其看护人参,防止被盗,多年来,呈多次参加当地抗洪抢险、补救山火等抢险救灾活动。 在部队驻地,政府为了提高居民国防意识和拥军意识,把关心、支持军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八一、春节”等重大节日,经常走访部队,当地民政部门每年都到部队进行慰问演出,鼓励官兵安心服役,努力工作。当地百姓也主动为部队种菜,腌制咸菜,满足部队的生活需要。<br> 通过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使“双拥”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增进军政军民之间的团结,密切了人民群众与军队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了军民一家亲,在边境一线筑牢一道军民联防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