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中最高兴的一件事,莫过于招工,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时刻,紧张、焦虑、惊喜,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自从1966年9月24日,舟山知青从美丽温暖的南方,来到干燥寒冷的北方,从激情滿怀到迷茫彷徨,知青们一直不习惯北方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也不习惯吃面食睡土坑,许多人就像大雁一样,春来冬回,在故乡和宁夏两地徘徊。1968年12月,我也按捺不住思乡的心情,与同组的小潘、小何返乡探亲,在家乡度过了漫长的假期,又于1969年5月23日一起返回,28日晚上到玉泉营车站下车,步行回来经过五道渠知青点时,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当地要招工一部分知青到石炭井煤矿工作,但又规定刚刚从家里返回的知青,不在考虑范围,我们听了又激动又丧气,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到来了,却没有我们的份。</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晚上,生产队开会,我们知青也去了,会议内容推选去煤矿的知青名单,因为有规定,我们三人沒资格,心中不免愤愤不平,又无可奈何,随后的几天里,参加生产队劳动也沒精打采的,于是我们几个又跑到县安置办公室找干部孙葆昌问询,他的回答也是暂按规定办。</p><p class="ql-block"> 正在这个时候,我队知青q某某竟然要和生产队的一名复员军人结婚了。q某某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皮肤白晰,身材苗条,性情温和,是一位漂亮的南方姑娘,我们都不能理解,她家里也发来急电,表示坚决反对。原来我们几个回家探亲之时,留下她孤单无助,这位复员军人,身材高大挺拔,受过革命熔炉的锤炼,见过世面,劳动时经常嘘寒问暖,热心帮助她干活,渐渐温暖了她的心,爱情的力量是谁也挡不住的,我们只能表示深深的祝福,又为她惋惜,尤其在这招工关口,不过后来她丈夫也去了煤矿,她也被招工到玻璃纤维厂上班,知青返城时,两口子也调回了舟山,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夫妻恩爱,拥有一个圆满幸福的家,此生也无遗憾了。</p><p class="ql-block"> 6月10日,有知青来我队,告知我们有11名女知青批准去煤矿了,一看名单,没有我们队上的,这消息使我们心如乱麻,更加不安心生产队劳动了,每天劳动回来,一晚上聊的就是招工进厂的事。这段时间因为听到招工,不少知青都陆续返回来了,四处打问,期待着招工的事。我队的丁大姐也有好消息了,马上可以去青铜峡水泥厂上班了,我们得知后,心里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虽然每天坚持去劳动,心早离开了生产队,想去小埧了解情况,又没有交通工具,就去公社知青点,她们离公社近,消息灵通,结果她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每天忙着找招工单位。</p><p class="ql-block"> 8月10日,我又跑到小垻,找县安置办公室的干部孙葆昌、王学文了解情况,从他们口里得知,我们都有希望招工,劝我们不要担心,心情稍微放松了。真奇怪,当年报名下乡的时候,我是那么坚定的表决心,一定要到宁夏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了,如今却又那么急切的想快点离开,一天也不想留在生产队,也许那个时候太过年轻,1966年9月,我还不满16岁,思想单纯,容易感情用事,那想到人生的路上千变万化,还有这么长的路要走呢!</p><p class="ql-block"> 8月13日,我队的丁大姐要到青铜峡水泥厂报到了,前一天她还买了大肉,请我们吃了一顿,算是告别宴吧!那天我们组的人,一直送她到小埧,我趁机会又去县安置办公室打听消息,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一封信,交给了县长王万元,其实王县长并不认识我,知青都认识他,一个朴素和蔼的老人,我在信中说:县上对刚返回宁夏的知青,不管下乡时间长短,只凭刚刚回来,就不考虑招工的政策是不合理的,我来宁两年多才回家探亲,临走前还去安置办请过假。也许这封信起到了作用,招工后我见到招工单位的负责人曾经问过:“你们怎么想到招我们这几个人”,他说:“我和王县长很熟,当时就跟县长说,我也不下去招工了,你给我推荐5个人就行了”,于是县长通过安置办点了我们5个人。当时机砖厂,电业局,钢铁厂等单位也纷纷开始招工,每个知青都是自己奔跑联系,否则招工单位怎会知道你呢?</p><p class="ql-block"> 9月9日,我队的小沈从小埧回来,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说我和顾晓能等5名知青,被批准进石油批发站了,通知11日去县里检查身体,我当时高兴的无法形容,又怕体检不合格,提前几天不戴近视镜了。体检当天,石油批发站招工的负责人对我们说:“这次招工主要考虑政治条件和眼睛,女的主要招两名化验员”,我一听心凉了半截,我是近视眼,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戴上了眼镜,一时心里七上八下的,难道这么好的机会就要飞了吗?检查视力的时候,一直提心吊胆的,幸亏负责人不是那么认真盯看,体检完等待通知的日子里胡思乱想,简直要疯了,我和小王几次去公社探消息,公社王振华书记还把我们批评一通。那几天机砖厂的人员也确定了,有我队的小潘和小沈,后来小沈又不想去了,总感到机砖厂单位不理想,幸亏她的决定是正确的,否则那有后来的机会呢?</p><p class="ql-block"> 9月17日,没发通知,石油批发站的大卡车,就直接来到生产队接我,担心沒被批准,我行李也沒整理,好在行李不多,车一到就急急忙忙的上车,小沈听说另两位知青没有批准,干脆也跟着上了车,去六队拉小王时,小林听说还有两位没批准,也学小沈,一起上车再说,大卡车一路风尘仆仆,把我们拉到青铜峡镇石油批发站。人生许多关口,不能观望等待,要抓住机会,否则会错失良机,这是后来才明白的道理,小沈和小林年龄比我大四、五岁,学历高,已到社会上磨炼过,才会紧紧抓住这次机会。车到单位后,小沈马上给王县长打电话,把情况一说,自然万事大吉,县长马上同意了,那个年代县上和公社干部对知青还是非常关心,了解知青们在生产队的辛苦和困难,那几年招工,总是积极提供机会,尽快给知青们解决工作问题,我们的人生就这样改变了命运,当七十年代大批知青上山下乡的时候,我们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走得匆忙,也沒有和乡亲们告别,一直心存愧疚。</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期,青铜峡各个企业仍在不停的招工,不过多半是集体企业,单位不是很理想,象搬运队,建筑公司、汽车修理厂、修造厂、化肥厂、县水泥厂、电机厂、树新林场、繁殖场、粉末冶金厂等等,我也曾去过机砖厂、搬运队、电机厂等单位,去看望过熟悉的知青,他们的工作环境都不是很好,尤其在搬运队,见到知青们肩扛沉重的货物,从货场到车厢,有一个大斜坡,他们一步一步艰难的迈向车厢的时候,心里不是滋味,那个沉重的背影至今还留在脑海里,招工前,生产队也曾在车站搞副业,给粮库粮食装麻包,往车厢搬运,我也曾往车厢里背过麻包,社员们担心我吃不消,不让我搬,当时逞强,我也背过十几麻包,如今想起来真后怕。虽然是艰苦的工作,当年只要每月能领到工资,每月有星期天,每年有节假日,都比当农民强,况且那时各单位待遇都差不多,工资差距也不大,知青选择的机会也不多,在县上的安排下,知青们纷纷离开了生产队,走上了新的岗位。</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青铜峡许多集体单位开始改制,倒闭,最后只剩下一家清真食品厂,还是多亏舟山普陀师傅提供的技术指导,一直维持到今天。当时社会上又是一股返乡潮,不少知青渐渐都调回了故乡。我们这代人虽然叫知青,却没有好好上过学,所以改变工种的机会也不多,理想的单位也难进,除了个别人通过上学和社会关系,在新的单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多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一直都干到了退休。</p><p class="ql-block"> 如今,离开工作岗位已经十几年了,工作带给我们无穷的快乐,也曾有烦恼和痛苦,生活的磨练,使我们都能坦然面对,我们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随波逐流,终将归入大海。</p> <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一个月后,我们五位知青在单位附近留影。</p> <p class="ql-block"> 单位与青铜峡水泥厂不远,与招工到水泥厂的几位知青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