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代表。其代表作《海国图志》,详细叙述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对洋务运动的出现、晚清军事近代化以及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都有积极的影响,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p><p class="ql-block"> 魏源一生喜欢游览,对泰山更是情有独钟,曾先后四次登泰山,留下不少雄壮、瑰丽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1816年冬,他从北京去江苏探望父亲,路过泰安时,第一次游览了泰山。这一次游览归来,他写下了七言古风《泰山日观峰古封禅坛歌》。1821年,时年28岁的魏源进京赶考途中,再次登上泰山,写下了古风《岱山经石峪歌》一首。1822年,他再次赴京应试路过山东时,第三次登临泰山,游览了泰山的好几道山谷,分别写下《岱谷西溪》《岱谷徂徕》《岱谷灵崖》《岱谷原岭山汶源》《岱谷陪尾山源》和《岱谷沂山瀑源》等6首五言排律,总题为《岱麓诸谷诗》。1828年,他从江苏进京赶考途中第四次登泰山,写下了气势不同凡响的《岱岳吟》(上、下)。</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1822年,他三次到泰山时,并写下《岱麓诸谷诗》六首,其中第四首是描写莱芜风光的,应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览莱芜谷后所作,</span>诗名为《岱谷原岭山汶源》,他在题下注:</p><p class="ql-block"> “汶有五源皆出岱谷,受九十九泉之水,而莱芜原岭之大,汶为其纲。《水经注》: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馀里,水隍多行石涧中。林木绵濛,岩回壁绝,清风鸣条,山壑俱响。未出谷十馀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高十馀丈,出石穴,穴广数丈,有昔人爨墨。出谷口有麦丘,面山傍水,或谓昔之愚公谷,深沉幽杳,过者踟蹰。” </p><p class="ql-block"> 魏源在题注中,引用《水经注》中对这一带的描写,指出“莱芜原岭之大,汶为其纲”,注明了原山一带为真正的汶水之源。这首诗集中描写了泰山东麓嬴汶河两岸的风光。全诗如下:</p><p class="ql-block"> 汶济厚趋漕,负舟水皆岱。</p><p class="ql-block"> 舟行岱未已,始知泉力沛。 </p><p class="ql-block"> 万泉所争泓,原岭踞其最。</p><p class="ql-block"> 深藏云霓中,高出洞天内。</p><p class="ql-block"> 百里石槎枒,千重水湍濑。</p><p class="ql-block"> 人鬼不至处,始识蛟龙大。</p><p class="ql-block"> 小水大水潨,一清百清会。</p><p class="ql-block"> 原委阖辟间,造物意未艾。</p><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济水最大支流的汶水,水厚漕深,承载的舟船均可到泰山,船过泰山脚下时仍前行不止,方知这一支汶水泉力充沛。大汶河沿途汇聚的数万脉泉水均水深而广,而从原岭(指原山)而来的一脉为其中最大的。这就对应了题下注“莱芜原岭之大,汶为其纲”之句。这支水脉因山高谷深似从高空流出,又象出自神仙居住的地方。绵长百里的峡谷内,乱石错落不齐,层层迭迭的石滩上水流湍急。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更能感觉水如蛟龙的气势。大小水流汇合的地方,这支清澈的水脉又会合了百股清泉,水的发源和归宿均呈现在大汶口的闭合与开启之间,万物的神力在这里方兴未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