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重生记

老兔子

<h5><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癸卯晋之旅 8.永济鹳雀楼</b></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鹧鸪天</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鹳雀楼赞(新韵)</b></h1><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老兔子</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3.09.01.</b></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今到蒲州鹳雀楼,大河依旧向南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经年绝唱唐诗在,极望才能尽揽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千里目,践登游,谁人都为水山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呕心满囤英年去,沥血终能写百秋。</b></p><h5><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题记:1997年力主重建鹳雀楼,时任永济市旅游局副局长、普救寺文管所兼旅游管理所所长李满囤先生,在当时资金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为了尽早开始重建工程,动员自己全家共10人慷慨倾囊,首先垫资100万,使工程得以启动。他为景区建设呕心沥血、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为鹳雀楼重生,应享千古流芳之誉。</b></h5> <h5><b>中国四大名楼,即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鹳雀楼不像蓬莱阁那样位于风景名胜区内,曾有争议。由于鹳雀楼有千古名诗的加持,在一些史学专家、学者看来,鹳雀楼名列其中。</b></h5> <h5><b>我们一行于2023年9月1日来到鹳雀楼,体验一下唐朝诗人王之涣在一千多年前的感怀。图为鹳雀园正门广场上有一座山石堆砌名曰《天外天》的雕塑。</b></h5> <h5><b>这里是园区正门入口。永济在古代曾经被称为蒲州,秦朝被称为蒲坂,到北魏更名为秦州,直到北周才被正式命名为蒲州。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b></h5> <h5><b>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永济蒲州镇,始建于北周,永济市</b><b style="color:inherit;">1997年12月重建该楼,2002年10月1日完工,正式对游客开放。</b></h5> <h5><b>鹳雀楼初时因其视野开阔,登上楼顶则有凌空而小天下之感,故名云栖楼。又因黄河流域有一种嘴尖腿长,毛灰白色,名“鹳雀”的鸟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上,后称鹳雀楼。图为鹳雀楼湖边的鹳雀鸟造型。</b></h5> <h5><b>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攻打蒲州古城。为延缓敌兵攻城,金军守将侯小叔下令焚毁鹳雀楼。至明初鹳雀楼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被淹没。数百年来,鹳雀楼给无数游人空留下无限的遗憾。</b></h5> <h5><b>元、明、清三朝时期,将蒲州西城楼当作替代物,登临作赋者络绎不绝。有诗人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后西城楼被侵华日军炸毁,鹳雀楼彻底沦为存在于古诗词中的一个意象。</b></h5> <h5><b>1997年,86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为重建注入了最初的原始动力。永济市委、市政府为发展和繁荣蒲州文化,为新时期的文化、经济建设开拓新路,为将永济建设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决定在蒲洲老城西门外的黄河边重建鹳雀楼。</b></h5> <h5><b>2002年,消失700多年后的鹳雀楼,重新以挺拔昂扬的姿态矗立在黄河边。来到这里的游客,终于能够重新体会古人登临此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极目舒怀。</b></h5> <h5><b>新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唯一地处祖国北方的名楼,是中国仿造古楼中较为精致的。放眼山西全省,古代建筑能够与鹳雀楼相媲美的实为罕见。</b></h5> <h5><b>今日我们终于来到此地,一睹新鹳雀楼芳容。所以,必须在鹳雀楼前合影留念。</b></h5> <h5><b>鹳雀楼下部台基由四周月台、楼身主台基、楼身首层基座三部分组成,上部楼身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明3层暗6层。楼身外转周匝回廊,正、背面各出抱厦5间,两山面各出抱厦3间,回廊为敞廊,抱厦为敞厦。</b></h5> <h5><b>2003年鹳雀楼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2004年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同年被评定为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以鹳雀楼为核心的鹳雀园被评为4A级景区。</b></h5> <h5><b>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仅占河山之胜,而且据柳林之秀,楼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特别是这油漆彩画,原本工艺已经失传,经文物专家多方考察重新设计的,楼本无味,油漆彩画一上,楼立马变得古典风雅起来,犹如点睛之笔。</b></h5> <h5><b>新建鹳雀楼中以浮雕、壁画、雕塑等形式表现在中华历史中具有代表的舜帝、禹帝、关羽、柳宗元、司马光等人物的故事和传说,以及反映河东人民勤劳智慧和丰富的民间工艺的制盐、冶铁、养蚕、剪纸、年画、社火等,充分再现了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b></h5> <h5><b>唐宋时期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周围风景秀丽,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h5> <h5><b>王之涣《登鹳雀楼》仅20字,却写出了山河广阔、气势磅礴的景象,深远的含意,包含着朴素的哲理,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也使鹳雀楼因此盛名于天下。</b></h5> <h5><b>新鹳雀楼内安装有电梯,每一层都设置了展示区。第一层为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楼内大厅阔大幽深,展示主题是“千古绝唱”,介绍王之涣和《登鹳雀楼》,这是鹳雀楼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所在。</b></h5> <h5><b>第二层为华夏根祖文化</b>,<b>表现河东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楼内四周墙体镶嵌12幅壁画,表现古蒲州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人物和传说,如女娲补天、黄帝平乱、尧王禅位、舜都蒲坂、禹凿龙门,以及蒲州历史名人故事。</b></h5> <h5><b>鹳雀楼的镇楼之宝,是其内部的《中都蒲坂繁盛图》,这幅图采用硬木彩塑绘画而成,描绘出《筑楼戍边》以及《旗亭画壁》的壮观景象。</b></h5> <h5><b>第三层为亘古文明,说的是当时一些工业发展,如铁,陶器,纺织等。表现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用火、制盐、冶铁、酿酒等科学文明史。</b></h5> <h5><b>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古人类在这里到处都留下过进化的足迹,到处都留有文明演进的过程和结果的表现。人类用火的历史,由于西侯度遗址的发现,提前了60万年。</b></h5> <h5><b>第四层为旷世盛举,主要是古今一些名楼建筑介绍。重点介绍了鹳雀楼的历史变迁和新楼的复建过程,李满囤先生的事绩感人肺腑。</b></h5> <h5><b>第五层为诗意蒲州,介绍黄土高原、三晋大地等我国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景。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象征,而黄河文化即是我国中原地区、北方地区的文化凝聚。</b></h5> <h5><b>毛泽东主席手书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悬挂在楼大厅之中。</b></h5> <h5><b>第六层为极目千里,这是鹳雀楼外圈的最高一层,</b><b style="color:inherit;">内部设有仿唐音乐、酒吧茶座等内容。凭栏远眺,楼下不远处的黄河静静流淌。重点是本楼层的西南角,耸立着一尊王之涣的铜像。</b></h5> <h5><b>铜塑作品中的王之涣目光深远,面色凝重、神采飞扬、衣袂飘逸。他右手举着一支笔,左手托着一张纸,面对太阳即将落下、黄河水奔腾远去的方向,饱蘸着激情与心血,开始那心灵的创作。</b></h5> <h5><b>阵阵河风扑面,声声波涛贯耳,极目远望,王之涣的心也仿佛跳出了胸腔,向远方飞去!骤然之间从他的心灵深处,吟出了滚热的诗句,成为千年绝唱。</b></h5> <h5><b>当游客们进入鹳雀楼顶层,似乎感觉到鸟声静了下来,风声也静了下来,人们都安静了下来。所有投向王之涣铜像的目光,都满含敬意。</b></h5> <h5><b>傍晚在鹳雀楼景区举目远眺,太阳依山而落,徐徐向地平线下沉,远处的黄河平缓地流过,再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绝美画面。</b></h5> <h5><b>鹳雀楼历经1400多年,见证了辉煌,也经历了沧桑,成为中华锦绣山河的一个地标符号。这颗璀璨耀眼的黄河明珠,是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宝库,启迪人们要想看到更壮丽的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思考。</b></h5> <h5><b>上午离开普救寺,在区鹳雀楼的途中,我们来到津蒲古渡遗址公园。这是永济著名的三大文物古迹之一。</b></h5> <h5><b>我们照例在津蒲古渡遗址博物馆正门前合影留念。</b></h5> <h5><b>进入陈列馆,印入眼前的是一座红色景观石,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多位先后莅临参观,给予高度评价。上面有江泽民1994年1月31号来山西视察时,参观蒲津渡遗址亲笔题词:《蒲津渡遗址》。</b></h5> <h5><b>陈列馆后面很大一块平台,展示着遗址出土文物四尊黄河大铁牛,是古蒲津桥的桥头地锚,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经测算每尊铁牛重约55-75吨。</b></h5> <h5><b>每一头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为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可以想象一下当年在黄河滩上起炉铸造的宏大场面。</b></h5> <h5><b>蒲津桥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横跨黄河、沟通秦晋两国的交通主要的大动脉。这是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津蒲桥。</b></h5> <h5><b>王之涣的诗,触景生情、情寓于景、由情推理、理寓于情。登一次鹳雀楼,就是上了一堂课,让人得到多少思想启悟,就像是观赏一幅画,让人得到多少美的享受。</b></h5> <h5><b>离开景区后回首望去,在阳光的映衬下,鹳雀楼是那么巍峨、挺拔,那么令人留恋。使人更加敬佩永济市在重建鹳雀楼的历史壮举中感人肺腑的人和事。</b></h5>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本集完​</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请关注第九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晋红旗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