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配图/说话的云</p><p class="ql-block">作者/说话的云</p> <p class="ql-block"> 序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的地方在澧水流域和澧水一级支流道水流域上的一个小县,名叫临澧县。打小时候起,心灵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为什么会有这种自豪感?是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终将老于斯的这个县虽然不大,1210平方公里,45万人,但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有名人。特别文化名人最能发挥“风向标”作用,不知不觉就会自然产生传承和比较效应。最初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有三个人,楚国大夫、辞赋家宋玉,革命家、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知名女作家、“纤笔将军”丁玲。后来就有更多的人进入脑海,比如申鸣、辛树帜、黄道让,还有现代两院院士黄宏嘉等诸多人物。再后来,慢慢对地域和地域文化生态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除了亚洲最大的青山水轮泵站外,临澧之最也在心目中有了粗浅的概念。最高的太浮山,最威武的将军山,最孝道的刻木山,最厚重的古老山,最低海拔的沔泗洼,最长的澧水支流道水,最浪漫的合心阁、最爱情的停弦古渡,最文学的放舟湖等数不胜数的风土,这些临澧县有口皆碑的景点,都有着对应的文化典故。</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岁的增长,或者说见闻与阅历加深,我越发对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地域文化生态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很荣幸生活工作在这个空间,竟然蕴含如此神奇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我想这正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安福内八景进入我的视角就一点不奇怪,我曾在临澧县的县委、政府部门和乡镇工作过,这些景点所在位置我都知道,对景点流传的故事也略知一二。我想系统地进入一次深入浅出地探讨,主要基于它们曾经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乡愁,也终将成为我、我们或者我们后代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先得弄清楚为什么取名安福内八景,缘由临澧县以前称安福县。临澧县地处洞庭湖西滨,古为荆楚之域,春秋战国属楚。从秦开始就有建制,两千多年来,楚文化和湖湘文化一脉相承。公元1729年,即清雍正7年,始设县,称安福县。县城位于裴家河。1914年即民国3年,因与江西省安福县同名,改名为临澧县。</p><p class="ql-block"> 有内八景就有外八景,闻名遐迩的安福内外八景始于汉代,基本定形于清末民初。安福内八景指在临澧县城范围的景点,安福外八景是指临澧县城范围之外的特色景点。内外八景只是一个相对的分界概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以前尚在城域外的部分景点也慢慢进入县城规划区范围。整个临澧县属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像一座大花园。从临澧县城出发,所有乡镇抵达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车程,内外八景均在花园内唾手可得之间。内八景指:飞磐石声、绣水玉带、泮池夜皎、奎楼照熙、书田春馌、署柳夏凉、灵桂秋芳、仙桥冬洁;外八景指:墨山耸翠、道水拖蓝、看花芳岭、峨句平台、古老危峰、观音幻迹、楚城夕照、汉垒秋风。曾几何时,安福城内外八景由盛至衰,逐渐淡其光芒。特别是内八景部分景点已然消失殆尽,不仅现实中肉眼搜寻不到痕迹,而且知道名称的人也越来越少。就是说,安福城内外八景从形式到内容一度被历史的档案或者人们的记忆深埋。</p><p class="ql-block"> 随着新时代来临,传统文化再次刷新,逐步激活,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近十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步伐越来越坚实,安福内外八景逐步进入创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县委兴产业、连红线、建新区战略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景点被纳入招商引资和乡村文化旅游建设规划,经济社会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一直尝试用新媒体表达方式来表现这种变化,但我觉得再现代的影像技术也没法拍摄出灵魂,唯有文字更灵活呈现时空转换和思想碰撞。</p><p class="ql-block"> “书味忆道水,家乡念太浮。”此句是黄右昌赠给林伯渠的诗句。黄右昌是著名诗人,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和林伯渠是同乡,也是道水书院的同学。这是1938年两人在重庆会晤时的唱和。道水和太浮山是临澧地标,安福美景荡漾在他们的诗意之中。同样也激发我们深藏在心底的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安福外八景我踏访了一个遍,并以散文的形式写了八个章节,遗憾地是内八景已然消失。我曾尝试到内八景所处位置搜寻那些久违的记忆,可惜找不到半点蛛丝马迹。好在柳林公园里有几处图文作了介绍。既然内八景已融化在城市建设之中,那我就用散文诗的形式进行扫描,试图跨越时空对记忆进行触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飞磐石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记:始于传说。明代天启元年,有一磐石突然飞到了真武庙(今烽火乡沔泗村)前,成为真武庙前的镇庙之宝。到清朝乾隆四十年,县城重修学宫(临澧一中前身),这年五月十五,磐石竟从真武庙飞至学宫前。此石如同大鼓,叩之有声,悠扬清脆,宛若神器。遂将其置架悬于钟楼一侧,供人赏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如磐石,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从此你立成一尊雕塑,成为莘莘学子的定神之物。学宫前,那石头喊出的声音,是清风,是流云,是朗诵,是歌咏……</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黎明,你和芨芨草、剪剪风相拥,沐浴万道霞光,把红红的朝阳高高托起。每一个白天,你忠诚固守在东南一隅,让朗朗的书声从头到脚浸染,仿佛是一个正在得道的雅士。每一个黄昏,你凝视泮池发出柔和的波光,一同与莘莘学子定格柳树下捧读的剪影。深夜,你自然是一个忠诚卫士,把学子们苦读一天的疲惫抖落进甜美的酣眠。</p><p class="ql-block"> 如果山不再青,水不再流,月不再圆,你还能偏居一隅,发出悠远的叹息?</p><p class="ql-block"> 能,一定能。即便风雨侵蚀,你的肉身不在,那份岁月沉淀,带给人心灵的安稳和沉寂还在。</p><p class="ql-block"> 那种激励和启迪依然还在耳畔回荡。</p><p class="ql-block"> 你已不是一块简单的石头,而是一道闪电,深沉植入安福学子的骨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绣水玉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记:源自马安山。这条溪流水,从马安山深处,带着绿树青草的芬芳,迤逦而来。西门入县城,挟裹城市的热情,扑向道水。波流瀛洄 ,宛如彩练,又如白腰带,给美丽的安福城平添几分英姿。曾任知县徐胜赞曰“玉带水”,后人不断予以修饰,便成“绣水玉带”一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安福城西,循着潺潺的声响,你能找寻到一条忘溪;追逐着流水的踪迹,你能打探到忘溪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不是投怀送抱,也不是虚以委蛇,马安山,只不过把一辈子积攒的热情,倾注于这一带碧波,给繁华与落寞的安福城增加灵动与柔情。</p><p class="ql-block"> 顺着花开的路径,带着绿色的使命,在包容、净化与游离之间,她用柔软的手,轻轻拭去城市的忧虑和疲惫。</p><p class="ql-block"> 世世代代,多少人徘徊在她身旁,荡涤和浸染灵魂,试图皈依。那清澈的溪水,是流韵的放歌,也是甘醇的美酒。</p><p class="ql-block"> 也是醉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在渐行渐远的漂泊中迷离。</p><p class="ql-block"> 针绣的水,玉练的带,从此把一座城市和城市的人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泮池夜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记:寓意深远。学宫(临澧一中的前身)大门前西南位置有一泮池,面积二亩有余,池塘中四季水波清澈,鱼翔浅底。冬有碎萍,夏有莲荷,春有柳影,秋有流云。每逢月夜,水月交映,相得益彰,尘氛尽涤,俗虑冰消。传说中有蛟龙伏于水底,偶遇月圆时分,可见其现身推波助澜,吐故纳新。引申理解,学宫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别瞧不起这不起眼的院子,其间可藏着龙、卧着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源自地宫深处的泉,豢养这一池的碧波和碧波里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天生是为读书人而活。可洗却莘莘学子满身的疲惫,也可赋予莘莘学子满腹的经纶。集天地日月之精华,汇八方四面之灵气,只为伴读。</p><p class="ql-block">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耳不闻窗外事,寒窗十年,只为一朝求取功名。这窄窄的水域,可止息内心的潮汐。</p><p class="ql-block"> 谁能缚住蛟龙?不用担心,只要心有丘壑、胸有成竹,不用呼风唤雨,一样可以走出暗夜,一样可以跃入龙门。</p><p class="ql-block"> 你在,功名在,江山在。泮池,你是他日游子内心的沧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