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1日(正月十一)</p> <p class="ql-block">清晨拉开窗帘,第一缕阳光温暖的照射进来,经过一夜的冷空气,外面已是白雪皑皑。</p> <p class="ql-block">晋祠附近的民风很是勤劳淳朴,周围居民都早早的在扫雪。因我们住的是民宿,附近也没有用餐的酒店,大家早餐就随便的吃了一口泡面,早餐后我们把行李都放在车里,我们也拿起除雪工具在房东的帮助下,把车从狭窄雪窝中清理出来。辞别了房东就近至我们的下一站---太原古县城。</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是明代早期县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 占地面积约0.8平方公里。城墙分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全长3700米,高11米,下宽13米,上内宽7.95米,城墙以石为基,采用梅花丁的砌筑方法建造而成,呈现出古朴威严的风格。城墙共计设有城楼4座、角楼4座、望楼36座、魁光楼1座、瞭望楼1座,穿墙门洞6处(共12孔)。</p> <p class="ql-block">雪后的太原古县城银装素裹,古韵悠扬,与昨天的晋祠同样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是晋阳古城遗址的一部分。城内历史建筑遗存较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犹如一只“头北尾南”振翅高翔的凤凰,自古就有“凤凰城”的美誉。 在太原古县城,城内外共留存大小寺庙、楼阁、祠堂几十处,比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p> <p class="ql-block">城内现存文物建筑79处,太原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达49处。其中,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存在就是古老文明的体现,无论是遗址、文物、历史文献,还是历史事件的影响,都是人类宝贵的历史记忆。千百年后,都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下来,更迭演变成我们如今的世界。当走进遗迹中,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亲自走进这座古老的城垣,仿佛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在我们身边流淌。古城在瑞雪的覆盖下,我不仅仅能看到它的古朴和精美,更能感受到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犹如进入遥远的古代,目睹了当时百姓及各阶层生活的场景。这种身临其中的体验和感受,远胜过在书本上看到的文字描述,使我们更能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的变迁与沉淀。</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如果从晋阳古城开始算起,其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见证过无数的繁荣与兴衰。</p> <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在历史上的占地规模极为巨大的。据《世本》记载,相传夏禹曾初都晋阳,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有比较大的群聚部落了。而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也在此孕育出了繁华灿烂的文明。如今太原古县城所在的晋源区,其名字由来便是取“晋水之源”的含义,而晋阳古城则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周敬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97年,距今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在国力鼎盛,军治强大,独霸中原,然而也终究离不开“兴衰”的历史规律。春秋末期,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国土地全数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而这一历史事件也成为了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分水岭。三家分晋后,晋阳古城成为了赵国的都城。</p> <p class="ql-block">“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这句话贯穿了整个两汉历史,汉朝皇帝29位,没有一位会认为自己的功劳大于汉高祖刘邦,也没有一位皇帝认为自己的德行盛于汉文帝刘恒,即便是汉武帝刘彻或光武帝刘秀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励精图治,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发展经济民生,为汉初的国泰民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晋阳古城也因为刘恒此前的蛰伏被视为“龙兴之地”。</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也在晋阳古城建立了规模恢弘的宫殿,包括宣光殿、建始殿、嘉福殿、仁寿殿、德阳堂、宣德殿、圣寿殿、修文殿等,这些宫殿早已被毁。据《北齐书》记载,天保二年开凿西山大佛时,“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可以想象这里曾经的规模繁华,而如今,当年的宫殿早已荡然无存,只有蒙山大佛曾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凝视过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晋阳是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建立大唐的策源地,他们登基后仍不忘晋阳的恩泽,不仅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等先后回晋阳,安抚晋阳起兵时的老部下或遗属,而且大规模营建晋阳城。</p><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晋阳古城规模达到极盛,是一座横跨汾河的巨大城市。这是晋阳城扩展规模最大、最兴盛的时代。唐代灭亡后,原晋阳城的唐北都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都城,直至晋阳城被毁。</p> <p class="ql-block">五代后周及宋太祖赵匡胤曾数次攻打晋阳城,均未攻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太宗亲征太原,由检校太师曹彬、宣徽南院使潘美等从征。太宗攻下晋阳城后,命祠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将并州降为一般州,移治榆次县,改名新并州。赵光义作“平晋诗”。继而在晋阳城附近临时筑新城,将晋阳城内余民尽迁新城,然后放火烧毁了晋阳城。</p> <p class="ql-block">被毁的晋阳古城规模是如今的数倍,在唐朝时曾被定为“北京”,在当时堪称标准的“国际化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赵光义作“平晋记”,并将其行营改为平晋寺,将“平晋记”刻寺中。同时,谕旨《禁毁晋阳城诏》:“太原本为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使奸臣贼子违天抗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宋会要辑稿》)晋阳城被火烧了,赵光义还不放心,又于第二年即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四月“壅汾河、晋祠水灌太原,堕其故城”。既火烧,又水灌,晋阳城就被彻底毁灭了。</p> <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被焚毁后,城内百姓向东北方向迁徙,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太原,另一部分则向东南迁移,别置平晋县。明朝初年,平晋县城遭到洪涝灾害损毁,山西巡抚和太原知府上报朝廷,获准后,在唐代晋阳古城的遗址上修建了太原县城,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太原古县城。如今的太原市在当时被称为太原府,而这里就被称为太原县。</p> <p class="ql-block">相较于盛唐时期的繁华景象,明太原县城的规模不及其二十分之一,因为战乱后这里的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大量人口迁徙形成了太原府。不过这里仍然遵循了唐朝的建筑设计。唐玄宗《过晋阳宫》中曾经有“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的诗句,所以这里此前就有“凤凰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明代复建的太原县城内有九街十八巷,四周城堵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设有四门,其中北门被称为奉宣门,城门洞向北 瓮城门洞向东,表示凤首向东顾盼,有“丹凤朝阳”的含义,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东西两座瓮城分别为观澜门和望翠门,站在这两座城门之上极目远眺,分别能看到滔滔的汾河和绵延的西山,故此得名。这两座城门的的外门洞都向南,犹如凤凰的双翼,南门被称为进贤门,代表凤凰的尾巴,城内的十字街犹如一只巨大的凤凰,占据着高台,故名“凤凰城”。</p> <p class="ql-block">明太原县城大致是以一平方公里作为城市的一个基本单位形成一个区域管理。外围有池、四围筑城、城内唯一的十字大街纵横县城,其余九街十八巷形成网格,组成一个城市的基本格局。主要街巷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北街为官方驿道,为方便通达,不许经商,故少有商号;东街属于衙门、官宦之地,也不是经商要道;只有南街、西街是城内商贸往来之所,所以古时店铺林立,叫卖声不断,作坊相连,因而成为城内最为繁华的地方。另外还有东横街、北后街、庙前街、仓巷、朱家巷、高家巷等街巷,车马旅店遍布城内、名声远达。据记载,城内曾经有150余家临街店铺,50余家车马旅店,这些无不显示昔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在民国时期,辛亥革命胜利后,城内格局街巷一仍其旧,城垣被独揽山西军政大权的阎锡山进一步加固,太原城成为阎氏政权政治、军事的核心和堡垒。解放战争胜利前夕,阎锡山与日本太原占领军勾结,又在城防工事上大作文章,一座明清以来雄踞的“锦绣太原城”,城垣几乎被挖空,到处是明雕、暗堡、战壕、工事。在太原解放战役中,凭城设险,负隅顽抗的阎军妄图以太原城垣为借,作犹斗困兽,太原城垣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饱经战火,大都坍塌于一旦,失去了保护的价值,在太原解放初期,被逐步地清除填入城外的古城壕。</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太原古城历经变迁,城池遗迹越来越少,在弥足珍贵的遗迹中依然不失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感受历史的沉淀需要我们走出去,从历史遗址、阅读历史文献,到了解历史的背景和内涵。通过多方面的翻阅了解、感受和思考,我们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够对当下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走进历史的长河,感受那些被岁月深深刻在其中的瑰丽文化和智慧,这就是我喜欢出游的最主要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的一家“汉中米皮”店内驻足,老板是汉中人,60多岁的老两口,男主在后厨,女主在前台热情的招揽顾客。据了解,汉中米皮是陕西汉中的一道特色小吃,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上笼屉蒸成薄皮,趁热抹上菜籽油,可以卷着蔬菜吃;也可以把米皮切成条状,调入油辣子、各种调料及各种蔬菜佐料拌匀,口感软糯香辣、爽滑,很劲道,非常好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