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彩云之南(二)

浮云

<p class="ql-block">龙年伊始,行摄云南。昆明一巧家县一大山包一红土地一普者黑一沙溪古镇一香格里拉一丽江古城一大理古城一昆明,行程五千,历时半月。花都春城,黑颈仙鹤,峡谷风光,红土风情,白鹇仙境,雪山梵音,虎跳惊涛,古城龙潭,白水瑶池,苍山洱海…目不暇接,追光逐影,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沙溪镇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区老君山片区东南端,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香格里拉、丽江之间,东接洱源县牛街乡,南接洱源县乔后镇,西接剑川县弥沙乡,北接剑川县甸南镇;沙溪坝四面环山,澜沧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坝。</p> <p class="ql-block">金沙江</p><p class="ql-block">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至四川省新市镇为金沙江中段,河长约1220公里,江水奔流在四川、云南两省之间。金沙江过石鼓(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后,流向由原来的东南向,急转成东北向,形成奇特的“U”型大弯道,成为长江流向的一个急剧转折,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弯”。1936年4月24~26日红二方面军长征北上时,正选在水势较和缓的石鼓渡口横渡金沙江。石鼓以下,江面渐窄,至左岸支流硕多岗河口中甸县的桥头镇,往东北不远即进入举世罕见的虎跳峡。虎跳峡上峡口与下峡口相距仅16公里,落差竟达220米。平均坡降达13.8‰,是金沙江落差最集中的河段。峡中水面宽处60米,窄处仅30米并有巨石兀立江中,相传曾有猛虎在此跃江而过,故名虎跳石,虎跳峡也由此得名。峡内急流飞泻、惊涛轰鸣,最大流速达10米/秒。峡谷右岸为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左岸为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两山终年积雪不化。峡内江面不足海拔1800米,峰谷间高差达3000余米。峡中谷坡陡峭,悬崖壁立,呈幼年期“V”型峡谷地貌。</p> <p class="ql-block">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在整个藏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小布达拉宫”。该寺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又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p> <p class="ql-block">梅里雪山风景区地处西藏察隅与云南德钦交界处,别称太子雪山,汉名为“药山”,藏区称为“绒赞卡瓦格博”,山中盛产各类名贵药材,是云南第一高峰、藏族人的朝觐圣地、雍仲苯教圣地、“藏区八大神山”之首、“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 “中国十大雄伟山峰”之一。</p> <p class="ql-block">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麓,云南香格里拉县城东南的三坝乡白地村,距县城101公里,海拔2380米,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祥地。它是由于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慢慢下流,碳酸盐逐渐沉淀,长年累月就形成台幔,好似层层梯田,被称为“仙人遗田”,面积约3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碳酸钙白色沉淀物不断累积,覆盖地面,宛斜月散落。</p> <p class="ql-block">丽江古城北行十余公里,玉龙雪山南麓有一个叫作“巫鲁肯”的村子,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子,这里便是玉湖村了,1922年约瑟夫·洛克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哈佛大学燕青植物研究所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等身份,从泰缅边境进入中国云南,从此在玉龙雪山下一住27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就住在玉湖雪篱村。玉湖是明代以前由木氏家族组织人挖的一个人工湖。木氏在湖畔筑避暑夏宫、玉龙书院、建养鹿场。玉湖村最早的居民即是为纳西王护宫养鹿的人。因此又叫“窜阔罗”。纳西民歌中也常提到玉湖和雪山鹿场。玉湖中,雪水清澈,水草摇曳,蓝天白云衬托着高大的玉龙雪峰倒映在湖中,大自然仿佛都沉淀在湖底。这“玉湖倒影”便是著名的“玉龙十二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黑龙潭位于丽江古城北象山脚下,从丽江古城四方街沿经纬纵横的玉河溯流而上,约行一公里有一处晶莹清澈的泉潭,即为中外闻名的黑龙潭,古建筑包括龙神祠、得月楼、锁翠桥、玉皇阁,以及后来迁建于此的原明代芝山福国寺解脱林门楼、五凤楼,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楼及清代听鹂榭、一文亭、文明坊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古城方圆十二里,建有四座城门楼以及四座角楼。城墙四面设有四道城门,即东门洱海门(又称通海门),南门双鹤门(又称承恩门),西门苍山门,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城外有护城河。清代多次重修,城内保持着典型的棋盘式结构,南北城门对称,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九街十八巷”之称。</p> <p class="ql-block">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镇,这里有着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从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这些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名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高69.13米。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线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皆高42.19米,是一对10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