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禅源之二:新昌大佛寺

东篱

<p class="ql-block">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二月初八日,来游新昌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南齐永明四年(486年),僧护见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于是发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弥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幞,临终前仍发誓“来生再造成此佛”。后来僧淑续凿,但也没有成功。</p><p class="ql-block">直到梁天监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肃伟派僧佑主持续凿工程,终于在天监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p><p class="ql-block">据《嘉泰会稽志》载,唐会昌五年(845年),石城建瑞像阁三层。唐广明年间(880-881年),寺院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石城寺遭火焚。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钱八千万,起弥勒宝阁三层及殿宇300余间,赐寺名为“瑞像寺”。</p><p class="ql-block">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奉沼改“瑞像寺”为“宝相寺”。</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间(1328-1388年)称石佛寺。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毗卢阁,三层五极,高十三丈五尺,改寺名为毗卢阁。后道兵燹,殿堂均毁,唯十丈金身石弥勒佛像独存。</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大殿,装裱金容,寺貌变新,称南明寺。清咸丰年间(1831年-1861年),寺院再度被毁,光绪年间(1871-1908年)重建,后称大佛寺。清朝末年,重建五层高阁,重装大佛及罗汉像。</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寺门口立碑,上书“大佛寺”。至此,寺庙改称大佛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朝古刹新昌大佛寺,是浙东名刹,。位于新昌县城西南 1.5 公里的南明山。这里群山围抱,奇岩突兀 , 山崖壁立,环布加城,故又名石城山。此处风光旖旎 , 胜境天然。旧志云: “ 茂林修竹,栽培幽径;松耀月峡,朗照腾辉;双塘碧水,沉鳞竟跃;曙色月华,影翻枰石;狮象肖形,插天挂汉;翠碧争霞,高峰限日;远岫合云,清流蓄草。 ” 深藏于石城山幽谷之中的'大佛寺,以南朝齐梁间所凿石弥勒大佛而著称,《文心雕龙》作者刘栅,称赞它是大梁王朝的 “ 万世之宝 ” 和 “ 旷代之鸿作 ”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牌坊大门,沿林荫大道一路步行,折左,登石级而上,为卧佛殿。此殿为山中石壁间开斫而成。</p> <p class="ql-block">殿前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卧佛静躺在须弥莲花宝座之上,佛身37米,高9米,依石窟原有岩体雕刻而成。这卧佛是当代洞窟卧佛中最大的一座,形象参考了敦煌、龙门及天坛大佛。从头发到五官,从一条衣纹到手脚摆放的角度,都经国内最权威的专家、高僧几番论证,几易其稿,最后定下这个方案。石窟大卧佛坐落于大佛寺小寺岙山体石窟内。窟内大厅南北纵向23米,横向长48米,卧佛面朝西方总长37米,高9米,体现了当时世尊在拘尸那国,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树下涅槃时安详、宁静、智慧圆满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手持一书一剑,为智慧能断一切烦恼。</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是具足无量行愿,手持如意。</p> <p class="ql-block">远眺弥勒像方脸长耳,螺发肉髻,宽额细目,方颐薄唇,着袈裟而袒胸,作全跏趺坐,双手姆指相抵交迭腹前作禅定印。内胎为依山凿就的石佛。</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共开斫佛像十龕一千零八十佛。</p> <p class="ql-block">一音法师手书佛字。</p> <p class="ql-block">千佛院下来,来到大佛寺门口,里面是石城山。大佛寺是东晋永和(345 ~ 356)年间,昆山人高僧昙光创建,号曰隐岳寺。昙光,是佛教入浙“习禅之祖”,他驻锡石城寺53年,世寿110岁。今石城内有昙光尊者舍利塔,1994年为纪念昙光法师而建。</p> <p class="ql-block">道左为智者大师塔。</p><p class="ql-block">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纪念塔在两放生池间的山坡上,为纪念智者大师智顗而建。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应晋王杨广之请,自天台赴扬州,途经石城寺。因病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圆寂于此,后移葬天台山塔头寺,在圆寂处建有衣钵纪念塔。因天台宗在日本流传甚广,新昌大佛寺也就成了日本游客经常观瞻朝拜之地。清代倒坍,民国廿一年,寺僧汝愚等迁塔于大佛岩之北,塔前建立牌坊,改名《智者大师纪念塔》,请印光法师撰联,弘一法师书丹。塔、坊并毁于文革十年。1983年重建,塔址较前稍上移。牌坊柱上仍用旧联,由邑人徐绍祥补书,文曰:“教判五时,化仪化法双诠,灵鹫亲承诸善逝;佛明六即,心作心是并阐,支那弘道无二人。”塔高6.4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六面刻“隋智者大师传”。</p> <p class="ql-block">门前有七塔迎宾,</p> <p class="ql-block">石城古刹四字为沙孟海所题。</p> <p class="ql-block">两侧柱石有对联曰:“晋宋开山,天台门户;齐梁造像,越国敦煌。”,撰联人陈山,新昌籍著名老诗人,五十年代曾任上海作协书记,活跃于文坛,创作甚多。他熟悉新昌古文化,国学有根底,大佛寺复兴以来,因新昌人民请托,他早想撰一副有长久保留价值的联句送给大佛寺。为此,他曾翻阅了地方志、高僧传、佛教史等典籍,并与对佛学颇有心得的表兄弟金望平先生讨论,逐步形成联句,可说是精心之作。陈老很重视此联,欲求不朽之笔书写,经再三选择,才决定请上海书坛耆宿、人中祥瑞苏局仙老人手书,是年苏老已103岁。因此,此联撰作和书写均出名人之手,珠联璧合,难能可贵,有很高的文献价值。</p> <p class="ql-block">古国师亭,智顗法师曾经是隋炀帝杨广封为国师。</p> <p class="ql-block">北宋书法家米芾所写所书“面壁”题刻</p> <p class="ql-block">般若谷。</p> <p class="ql-block"> "栖光净院"的前身是"栖光寺",为东晋高僧支遁于晚年所建,与石城寺(大佛寺)、元化寺(千佛院)齐名。创始人支遁是东晋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创立者,"茶禅一味"的始祖,佛教中国化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栖光禅院,宝塔高峙。</p><p class="ql-block">再往后,一片山谷间,人迹罕至。春雨濛泷中,有茶园,非常人可涉足。一丛丛群体种茶树,在细雨滋润中,枝叶茂盛油润。长年在山谷中,云雾伴绕,经声佛号间,汲取天地灵气,可称佛家仙茶。</p><p class="ql-block">我等凡夫俗子,今得一窥,己是缘分不浅。这种上品香茗,不知道是庙里的和尚招待何方贵客的佛家私房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