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汉口咸安坊经过修旧如旧的改造,已经蝶变为一个融历史文化与时尚潮流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也已成为人们热门打卡地。 </p><p class="ql-block"> 改造前我到过咸安坊,用镜头留下了它那伤痕累累,布满时代沧桑的身影。如今的咸安坊,果真令人耳目一新。细想一下,咸安坊更像一本历史书,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那醇厚绵长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咸安坊,不仅仅是武汉人的怀旧情结,更是武汉人的自豪与骄傲。</p><p class="ql-block"> 咸安坊建成于1915年,从一建成便予示着它必然融进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发展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从北伐军攻克武汉,到武汉成为抗战时期实际上的战时首都;从国共合作,到“八路军办事处”在武汉建立;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到武汉解放,在这可歌可泣的历史大潮中,咸安坊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诞生的、非富即贵的名人集聚居住的地方,无可置疑地必将融入滔滔浪潮中,鱼龙混杂也必将大浪淘沙。</p><p class="ql-block"> 咸安坊,首先铭刻着老汉口的一段城市建设历史。</p><p class="ql-block"> 1860年,“汉口开埠”,英、德、日、俄、法等五国在汉口划定租界,汉口城市中心由汉正街转移到了江汉路。可以说,是西方殖民文化衍生了如上海的“新天地”和武汉的“咸安坊”这种旧中国长江沿岸“开埠”城市独有的中西融合的都市民居建筑群。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城市住宅群现代化进程中的时尚步伐。建于1914—1915年的咸安坊借鉴了上海“新天地”中西结合的石库门建筑模式,错落有致的64栋住宅全都青砖红瓦,罗马式石条拱门,厚实中国传统的实木油漆门扇,点缀着精铜门环。欧式山花,华丽的铁艺栏杆。中式的天井,宽敞的阳台。精美的砖雕石刻,“钢窗蜡板”(蜡板,打蜡的地板),冷暖热水,坐式马桶等一一体现了武汉民居建设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咸安坊,铭刻着老汉口一段人文传奇历史。</p><p class="ql-block"> 咸安坊的建造者黄少山本身就是一个传奇。黄少山(1881—1954),湖北监利人。16岁随父亲做棉花生意,在家乡开办了“震昌轧花厂”,1913年黄少山携家到汉口开办了“松茂长棉花行”,被誉为当时的“棉花大王”。而后,他看上了上海法租界里“新天地”的建设模式,面向汉口租界地里的洋买办和华人白领,在英租界里买地建设了咸安坊这一高级住宅区,并且自己也住进了咸安坊。至于为什么取名“咸安坊”,我想起了孔府大门上的一副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黄少山不仅仅是个颇具发展眼光的民族实业家,又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者。1929年黄少山向洪湖苏区捐款8000元,1931年向监利灾区捐款20万,同时捐资兴办了朱河小学。1938年,武汉沦陷后,日伪邀请其出主武汉商会,被其断然拒绝。日伪恼羞成怒,遂强行征用了他的打包厂和咸安坊的全部房产。黄少山不为所动,避居法租界拜佛念经,绝不出山。抗战胜利后,黄少山办起“长康棉花行”继续做棉花生意。1949年移居香港,后又响应政府号召,回汉创办了开明油厂(武汉油厂前身)。</p><p class="ql-block"> 租住咸安坊的轮船巨头卢作孚,又为咸安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他们都是为发展我国民族工业有过贡献的人。”卢作孚,重庆合川人。1926年,卢作孚创办了长江航运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35年,他统一了长江上游的航运业,将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到1938年,民生公司已经发展到具有46艘轮船、上万吨位、4000余名职工,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任命卢作孚为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卢作孚在汉口江汉路建立了民生公司临时经理室,寓居咸安坊。在汉期间他喊出了“运输救国”的主张。1938年,武汉失守,大量包括从上海转运到武汉来的工厂设备、物质,大量人员都需要从武汉转到宜昌,再从宜昌经水路到重庆。卢作孚亲赴宜昌坐镇指挥“宜昌大撤退”。经过40天的浴血奋战,民生公司转移出了包括兵工署22⺁、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工厂、南昌飞机厂、上海钢厂、武汉被服厂,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100多万吨物质和150万人员。而民生公司16艘轮船被日军飞机炸沉,69艘被炸伤,117名员工英勇牺牲。壮丽的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1949年寓居香港的卢作孚拒绝了台湾让他去作高官的邀请,带民生公司的20余艘船回到大陆。1950年受周总理之邀到了北京,并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見。</p><p class="ql-block"> 租住咸安坊的著名作家萧红,也为咸安坊刻下了力穿纸背的一笔。萧红(1911—1942),黑龙江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同张爱玲等人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30年代文学洛神”。魯迅说,“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可能取代丁玲。”1936年,萧红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与魯迅、茅盾、巴金等63位作家联名签发《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反对内战,为祖国的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1937年萧红来到武汉。1938年5月住进咸安坊,与端木蕻良结婚。在汉期间,她开始撰写著名的《呼兰河传》,并与多名从东北流亡到武汉的作家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东北作家群,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萧红发表了《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以抗日为主题的文章。也因为她的文章表达了对国民党抗战不力的不满而被捕。是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组织,由胡风、艾青出面将其保释出狱。1942年,萧红在香港因病去世,年仅31岁。香港导演执导的反映萧红传奇一生的电影《黄金时代》就曾经到咸安坊取景。</p><p class="ql-block"> 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却是因为避难住进了咸安坊。陈伯华极具戏剧艺术天赋,1912年,8岁的陈伯华开始学艺,到1934年15岁便以主演《宇宙峰》、《风尘三侠》而名噪武汉三镇。1936年,梅兰芳来汉。梅兰芳在人民剧院,陈伯华在长乐剧院,同时分别上演京剧和汉剧《霸王别姬》,形成打擂之势,结果两家剧场同时爆满,成为汉口剧坛之佳话。陈伯华名气初成,风华绝代,也令权贵无赖艳羡纠缠。陈伯华后来回忆说,“在那个社会,和许多女演员一样,一旦她取得成功,宁静的生活便从此结束了。社会上的大小魔鬼,各种各样的权贵、流氓、地痞都会来包围她。我拒绝了那个把我当干女儿来监护的老板的供养,回绝了家有万贯资产的留洋国少的纠缠,而且还无视干娘们多次祈谓的好心规劝,我向往自由。”为了安全,陈伯华搬进了咸安坊,与曾任黎元洪总统府参议,后入洪门的刘玉堂为邻。后来,经刘玉堂介绍,与原冯玉祥将军的参谋长,后弃武经商的刘骥相识、结婚,也从此退隐舞台12年。解放后,陈伯华重回舞台,1951年为抗美援朝义演,1952年她凭借《宇宙峰》获全国首届戏曲观摩大会表演一等奖,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見。1959年,她主演的《二度梅》被搬上影幕。1960年,周总理设家宴请陈伯华、袁雪芬、红线女到家中作客,周总理对陈伯华说:“汉剧源远流长,对京剧和许多剧种都有过很大的影响力,全国十三个省有汉剧,这个古老的剧种是有发展前途的。”1962年,由周总理亲自命名的“武汉汉剧院”成立,陈伯华任院长。1988年,陈伯华被湖北省授予“汉剧艺术大师”称号。2004年,荣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会金质奖章。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说,“京剧二百年,出了个梅兰芳,汉剧三百年,出了个陈伯华。”陈伯华将古老的汉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丰富的汉派艺术体系。</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咸安坊居住的还有中药大佬陈太乙,民众乐园股东王春华,煤矿老板张韵轩,辛亥革命志士喻育之等,</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咸安坊被政府接管,成为革命家、干部职工居所。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与单位制的消解,咸安坊逐渐变成了各行各业人士杂居的状态,也开始破败。2007年秋,开始了对咸安坊的拆迁改造。</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改造后的咸安坊,似乎在历史的长河中倘徉。抚摸抚摸“拐弯抹角”,体味体味建筑设计的精巧;凝视凝视厚重的石库门,回望回望历史年轮的沧桑;静静伫立在萧红铜像前,冀希看看她身边的手提箱里到底珍藏着她哪部作品的书稿;踱步到陈伯华雕像前,看她手中的精美折扇香风习习,飘散出袅袅绕鿄的二黄汉调。细细品味,品味咸安坊那醇厚绵长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萧 红 铜 像</p> <p class="ql-block"> 萧 红</p> <p class="ql-block"> 电影《黄金时代》剧照</p> <p class="ql-block"> 陈伯华雕像</p> <p class="ql-block"> 陈伯华同梅兰芳切蹉技艺</p> <p class="ql-block"> 周总理接見陈伯华</p> <p class="ql-block"> 卢作孚在汉口演讲</p> <p class="ql-block"> 咸安坊初建成时的资料片</p> <p class="ql-block"> 下面发几张改造前我们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摄影 : 山德水汉 森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