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想实践研究学困生如何以教学案为抓手开展教学。上周四在牙叉实验学校上了《溶解度》(第2课时),课后反思有一些可以调整改进的地方,准备到思源学校再上一节。昨天下午设计了一张A4坐标纸让科任老师昨晚发给学生让预习作图,还打算对概念中学生模糊点增加精讲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课前三分钟检查,只有几个学生做,简单询问一下,学生不会描点作图,上节课学的饱和溶液概念也不太清楚。于是立刻调整本节课预设的学习内容和任务要求,对课堂学生实践探究和思维训练都降低了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课前回顾还是与上节课一样(原本预设3分钟可以完成,因为学生前概念不清,提问+引导+讲解+给时间记笔记)结果用了5分钟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本课知识情境铺垫引导、新知教学、评价与练习反馈中,我都一直在尽力调动学生,增加了引导提示语(否则学生无法完成),目光所及至全体,不时表扬鼓励,可以看出:学生们都愿意学,能用心听,尽力做,有些同学明明懂却不敢(也可能不习惯)回答,同时还看到近三分之一学生力所不能及的怯怯的表情和神态,即便如此,他们全都能按要求做笔记,课堂上读和做复述(虽然声音不太大,写字速度也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节课超4分钟完成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课后观课老师说:(1)学生虽记了笔记,但没有记清要点;(2)课堂上要提出有思维量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也都是我课前预设过的,但最终并没有做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学情,我删减了本来准备的堂上做图;因为学情,我把本来引入概念的情境口述过渡改为追问和填空;因为学情,我把预设的课堂脚步放得慢一点再慢一点……之所以能这样耐心地等待学生们跟进,是因为我在课堂上看到他们都有想学但怯然的眼神(即使我鼓励“说一说,错也没关系”),在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自信,更没有试错的勇气,想做却做不到。现在想起来仍有一丝心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节课上完了,我的心情很沉重:我相信,每一个踏进一年级教室的孩子都一定是充满自信,错了也要说(生怕老师不给机会,争着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争着做课堂的主人而没有机会,好奇心、学习兴趣、表现欲强烈到让老师们头疼甚至想法制止的情况时有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学生想回答问题而举着的手慢慢不举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渐渐偃旗息鼓地“听课”?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甚至麻木游离于课堂之外?在可以的时候我们没有保护好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的信心、没有培养好学习习惯……有一天,当我们发现这些课堂学习需要的品质已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有一天,当学生们想回归课堂却有心无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曾经忽视了,从现在开始重视起来,错过了就不再纠结。保护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就不会让二年级应该教会的乘法口诀在九年级无奈地“前置衔接”,在我们教学一路前行时,千万不要忘记——当初是为什么出发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