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正月初五(1.26日),旅游的第五天,我们去的第一站:蟳埔村!</p><p class="ql-block">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条小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p><p class="ql-block"> 蟳埔村,以前取名前埔。因座落于后埔的前面,故称前埔。因背山面海、靠捕捞渔虾、红蟳为主业,且盛产红蟳于泉州地区故称蟳埔。</p> <p class="ql-block"> 浔埔村早在唐宋时已开始开发,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明代这里曾设鹧鸪巡检司(如今日的派出所一样的机构),又置铳台,以御由海入江之倭寇,而保郡城之安全。</p><p class="ql-block"> 浔埔地处晋江北岸,内海系晋江下游与东海接壤的突出部,是咸淡水的交界处。前有涛涛晋水,后依新兴滨城,是一个以渔业为主、工商业并举的沿海社区。</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市委为加速渔业生产的发展,便于对渔业的领导,由东海公社的临海大队与城东公社的金凤屿大队合并为泉州市渔业公社,蟳埔则由原来的临海大队划分为捕捞大队与临海大队,“文革”后捕捞大队撤销后,依旧合称临海大队,直至人民公社改制为镇政府后,临海再更名为蟳埔大队,后改为蟳埔社区。</p> <p class="ql-block"> 浔埔是泉州湾的出海口,为泉州东南海防门户。</p><p class="ql-block"> 由于本身地势的重要,再加周边从泉州海丝以来所处的独特地位,以浔埔为中心涉及周边的金崎、东梅,长期逐渐形成一种与东海一带大不相同的独特民俗,特别明显是妇女,具体表现在:“鹧鸪姨与浔埔阿姨”、“发式与发饰”、“服饰和装束”、“蚵壳厝”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 浔埔女又称“鹧鸪姨或浔埔阿姨”。“鹧鸪姨"的称谓源于浔埔东北的鹧鸪山,清康熙从祥芝迁移来的巡检司设在浔埔,命名为"鹧鸪巡检司",浔埔女由此被称为"鹧鸪姨",后来称为"浔埔阿姨"。女人们头上戴着鲜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围,她们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合称福建三大渔女。</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别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虽然距离现代的物质生活近在咫尺,她们仍然虔诚地传接着祖辈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p><p class="ql-block"> 早期,浔埔一带是一片荒芜的海滩,要在这里落户,就必须披荆斩棘,利用当地已有材料,盖起简陋住所。当时利用海滩上取之不尽的蚵壳,盖起蚵壳厝。现在原始蚵壳厝仅剩不到十座,浔埔和东海一带的“蚵壳厝”,大多是利用蚵壳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形成与周边不同、独特的装饰品。如果没有见过,咋一看,确有另一番风韵,让人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 穿过狹长、古老、弯曲而别具一格的巷道,来到了当地的朝拜之处——顺济宫!</p> <p class="ql-block">顺济宫</p><p class="ql-block"> 顺济宫位于浔埔村上路角。庙宇坐北朝南,现存为两进,中有拜亭,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浔埔地处泉州湾出海口,形势天成,港深风静,往来船舶停泊于此,为海外交通要津。明代倭寇肆虐沿海,地方不靖,即于此设立鹧鸪巡检司,建置铳台(俗“枪城”),以御由海入侵之倭寇;同时,还设置关卡,驻兵检查过往商船,以保地方安全。 蟳埔村民滨海而居,靠海为生,明万历间(1573~1620)建造一小宫,供奉妈祖。后几经扩建,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泉郡水师都司刘志盛驻军村中,献地重建顺济宫,使其日臻完善。民国二十年(1931)及近年均有重修。</p> <p class="ql-block"> 相传施琅平台时莅宫示签灵应,平台后敬奉“靖海清光”木匾一块,原匾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大殿中悬挂的“靖海清光”匾额为1990年重修时仿制。上款写:“大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下款为“提督靖海将军、靖海侯施琅立”。山门内东墙嵌有二方花岗岩石碑,一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钦依泉镇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记》,一为民国元年(1912)《公禁碑》。石埕的围墙上嵌有黄贻果撰写的“湄云普荫”石碑二方,墙内壁的一方尚完好,墙外壁一方中已断裂。</p> <p class="ql-block"> 从顺济宫出来后,沿着古朴、狭窄曲折的小路,步行向前不远就是海边,与渔村中央的马路呈丅型,公路两边是一排错落有致的现代两层楼房,而一楼的店铺,大都是租售女人簪花围和服饰的。家家门前一样的风景:室内头花装饰店,室外海鲜清理加叫卖。</p><p class="ql-block"> 而蟳埔女“戴簪花围,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东南亚流传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大街小巷只见摆摊的,背孩子遛弯的、走路的、聊天的每个女人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红筷子。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p> <p class="ql-block"> 浔埔妇女与各地显然不同的特色,这里从古至今见不到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一道枷锁——缠足,老少因劳动的需要,都有一双自然的天足。为了生活,浔埔妇女天天下海抓鱼虾,上滩涂敲蚵,挑海味贩卖等与男子一样的强体力劳动。因此,浔埔女在持家与下海搬运和讨海都可说是强人。</p> <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免在劳作中受风吹日晒,年轻妇女又在头上围一条花头巾,老妇人同样也在头上罩上一条红头巾,这也是海边妇女为防风晒形成的另一特色。</p> <p class="ql-block"> 男人们驾驶着满载而归的渔船归来,女人们负责将海贺挑回家中……这就是浔埔渔村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从海边返回渔村,惊奇的发现,千年传承的村庄,既存古韵也融有现代风彩,古朴简雅,闹中取静,古与今的结合是那样的完美,一眼千年,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 从蟳埔村出来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回酒店边的小吃街吃过午饭后,我们步行去今天的下一站:承天寺!</p><p class="ql-block"> 沿着古简繁华的街道,跟着来去匆匆的游客途经一条叫“觅鲤”的网红街:称觅鲤文创园!被这里的古风今韵所吸引而躇足……</p><p class="ql-block">觅鲤文创园:</p><p class="ql-block"> 新晋泉州网红打卡地,这里保留了泉州元素,蟳浦渔村的蚵壳厝,红砖墙及烟囱和厂房。它的前身其实是创办于1956年的泉州市纸品厂,以生产染纸、包装箱、纸箔、扑克牌等为主。上世纪90年代,纸品厂从这里搬走。在时间的摧残下,厂房慢慢失去了价值,并快速走向了落寞与衰败。</p><p class="ql-block"> 2019年,这个破败老旧的纸品厂迎来了生命的第二春,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了融合了爱情、民国、文艺、泉州四种味道的网红打卡地。如今这里还完整保留着折叠铁门、大烟囱这些颇具年代历史感的建筑代表。漫步于此,当真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1-爱情味道:</p><p class="ql-block"> 在觅鲤文创园漫步,你会发现爱情的味道无处不在。在楼上大排档的楼梯拐角处,印制有许多爱情语录,这些语录里面,最简单通俗的是“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这句话被刻在这段不起眼的斑驳的红墙上,语句质朴却足够温暖。</p> <p class="ql-block">2.民国味道:</p><p class="ql-block"> 当你从觅鲤大门进来后,左转就可以看到一个狭长型的天井,这里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油纸伞,最有代入感的是墙上那一张张穿着旗袍的女子画像,以及那些店铺名,目之所及都是民国气息。</p> <p class="ql-block"> 在这跃龙门建筑的下方,是一口方型鱼池,流水循环,养着吃奶的观赏鱼……</p> <p class="ql-block"> 因为这些会吃奶的鱼,孩子们再也挪不动脚步,争先恐后买奶喂鱼,老板的叫卖声和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所以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临时乐园……</p> <p class="ql-block">3.文艺味道:</p><p class="ql-block"> 整个觅鲤文创园虽然不大,但却分布着不少有个性、有态度的小店,比如咖啡馆、饰品店、音乐屋等,这些店若隐若现在红砖墙和绿植后面,时不时还从里面飘出来一些或追忆逝水年华,或云淡风轻的音符,若不赶时间,还可以点上一杯咖啡,坐在某个角落里看一场露天电影。</p> <p class="ql-block">4.泉州味道:</p><p class="ql-block"> 她体现在那一段段斑驳的红砖墙;那一面粗粝的蚵壳厝,也就是用蚝壳筑的墙,这些可都是泉州古老的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 从觅鲤文创园出来已下午四点,步行十分钟就到了承天寺,沿途的行道树互牵形成漂亮的拱门,夕阳西下,光线暗淡,只有那个门洞的光永远延伸向前……</p> <p class="ql-block"> 承天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又名月台寺,初名“南禅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公元957-958年)建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承天寺历代屡经重修,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原为五代十国时期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素有“闽南甲刹”之誉。</p> <p class="ql-block"> 承天寺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对比开元寺的喧闹商业化,承天寺的默默宁静更受欢迎。这里并非苏轼笔下的《记承天寺夜游》的承天寺,而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化身地。承天寺隐藏在城中,没有进入承天寺前,难以想象一个如此巨大的花园寺院藏在闹市。</p><p class="ql-block"> 泉州承天寺内有十景:包括偃松清风、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径午荫、塔无栖禽、瑶台明月、推蓬雨夜、啸庵竹声、鹦歌暮云和石如鹦鹉。这些景观是泉州承天寺的十处特色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美丽之处。</p> <p class="ql-block">宋代石经幢:</p><p class="ql-block"> 在法堂之后,文殊殿前,雕刻精致、保存基本完好,呈八角形,高约7米,刻尊胜陀罗尼经(但大多已风化剥落),浮雕有佛像、莲瓣、山峰水波纹等。</p> <p class="ql-block">一尘不染</p> <p class="ql-block">香積堂</p><p class="ql-block"> 香積堂即五觀堂,也叫斋堂,是僧人用斋的地方。用斋前须觀想五觀條例:一计功多少,量波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为宗;四正事良藜,为療形枯;五为成道業,應受此食。</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飞来塔:</p><p class="ql-block"> 关于两塔的来历,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当年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共31张承天寺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到泉州找到宝刹承天寺后,到该寺定居。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p> <p class="ql-block"> 此塔"原为城北宋代通天官遗物,北宋建造,幢通高7米,八角十三层,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已多剥蚀。各层雕有莲瓣、云纹、佛像、云龙等,挺拔严整,雕工古朴苍劲。</p> <p class="ql-block">琼台明月</p><p class="ql-block"> 游客可在此处欣赏美丽的月色和寺庙全景。</p> <p class="ql-block">月台别院:</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的居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由弘一法师(李叔同)所写的歌曲传唱百年,弘一法师与承天寺渊源很深,他人生最后的14年是在泉州度过的,他的户籍落于承天寺,这里是他最常居住的地方,也是他的化身地(火化之地)。</p> <p class="ql-block">七佛塔:</p><p class="ql-block"> 走过山门,是一条冗长的东西向甬道,巨大的榕树下,耸立着七座石塔,名为七佛塔。</p> <p class="ql-block">泉南佛国: </p><p class="ql-block"> 甬道尽头,墙上“泉南佛国”四个大字,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张瑞图所写。</p> <p class="ql-block"> 感受了西街的摩肩接踵、开元寺的人流如织,来承天寺体验了泉州的宁静。也许“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说的就是这里吧!</p><p class="ql-block"> 从承天寺出来步行到不远处的下一站:清静寺!</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p><p class="ql-block"> 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p><p class="ql-block"> 清净寺是体现宋元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清净寺原名"艾苏哈卜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元至大三年(1310年),来自波斯设拉子城(今伊朗)的朝觐者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出资予以修缮,奠定了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寺院整体为伊斯兰建筑风格,寺内现存建筑包括门楼、礼拜堂、明善堂,一处古井,以及多方与寺院历史有关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 清净寺位于泉州古城商业性城区中,是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营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贵历史遗存,见证了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也见证了宋元泉州的人群汇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p><p class="ql-block"> 因我们到的时候已五点半,寺门早已关闭,只能在外面透过围墙漏空的地方看了看,拍照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随着拥挤的人群前往今天的最后一站: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是一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188号的道教庙宇,俗称关帝庙。因主祀关圣帝君,附祀岳王,故名。始建于宋代,庙宇占地二亩多,由主庙和左右的三义庙、崇先殿三座并列,各有前殿、大殿三进深,后进新建仿古楼房一幢。庙内香火终年旺盛,信徒远及东南亚及台湾。现为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烟雾缭绕的庙前, 朝拜的人拥挤不堪,高大的庙门被挡在了人群的后面,堆积如山的香灰遮住了前面的风景,还在燃烧的香烛照耀着一张张虔诚的脸,绕过此处从旁边耳门方可进内堂。</p> <p class="ql-block"> 堂内相对外面安静许多,虽然还是拥挤,但没有外面的烟熏火烤,只有跪拜求福许愿的人……还有扑卦问未来的人。我们应景扑了几卦,体验道教和佛教的区别,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之心。</p><p class="ql-block"> 从庙里出来已是晚上七点,今天的旅行到此结束。不论是蟳埔村的古今融合,还是有着“城市森林”之称的承天寺,以及喧嚣繁华的关岳庙,都让人耳目一新。风景各异,殊途同归,体现了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逊于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总之, 泉州是一个多元素的城市,到此一游,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