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邀,漫步津城 (一)半世繁华半世空—李叔同故居

青芒

<p class="ql-block">惊蛰一过,春便紧随其后,苏醒的不仅是万物,还有人类那颗躁动的心。</p><p class="ql-block">趁着周末休息之际,伴着杨柳风,漫步天津名人建筑群,游走在李叔同曾经生活过的“四合院”,触摸贤哲高贵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于天津故居李宅。</p> <p class="ql-block">故居原位于河北区粮店街60号,是一座清朝年间建造的一套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余间,占地14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在宅院里有一西式书房,取名"意园",是李叔同1910年从日本学成重返故里时修建的,以示一展宏图的意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祖父李锐,经营盐业与银线业,父亲李世珍,官至吏部主事,纪念馆内有李鸿章为其家书写的条幅,后辞官继承家业成为津门巨富。</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叔同在父亲诞辰120周年时写的一副对联:事到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纪念其父亲李世珍注重内在修养,树立优良家风,泽被后人。</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穿过的芒鞋,让我记起了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诗句,弘一法师的淡泊洒脱略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是父亲68岁时与小妾所生,庶出,5岁又丧父,在他童年、少年、青年成长的过程中,可想到锦衣玉食背后世间的人情冷暖先生会是怎样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士第"匾额】李鸿章题写的"进士第"匾额,彰显着李家显赫的地位与身份。走进故居,仿佛回到了属于先生生活的年代,置身生活起居的场景:桐达钱庄、佛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意园等,记录着李叔同的生活经历,展示着生平的照片,以及陈列着书法及绘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1918年6月30日晚,李叔同便把丰子恺等学生叫来,告诉他们说:"我要入山出家。"学生问他:"老师出家何为?"李叔同淡淡地说:"无所为。"学生再问:"忍抛骨肉乎?"他说:"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听闻他要出家的消息,日本妻子赶来,"你出家我怎么办?为什么要我回日本?"李叔同只把手表留给她作纪念:"你有医术,想必回国生存不难。"说罢,在茫茫白雾间乘舟而去,妻子在身后失声痛哭,他却头也不回。此后24年间,再未与妻儿相见。</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的出家,不是我一般的人间俗子所能理解的。他的学生丰子恺曾经说他的老师出家的缘由:人生有三个追求,物质、精神,而李叔同是灵魂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粮店后街的原址上开工重建李叔同故居,之后又对故居内部进行了装饰和布置,建立了"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纪念馆",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参观。</p> <p class="ql-block">(二)无负今日—梁启超</p><p class="ql-block"> 名人的后面都透着努力的结果。没有年少时的努力读书,就没有功成名就的梁启超……</p> <p class="ql-block">"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坐落在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46号。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改革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p> <p class="ql-block">1912年在结束了长达15年流亡生活归国后,于1915年定居天津。纪念馆由梁启超故居和"饮冰室"书斋,两栋意式洋房组成。</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末,中国时局图,不言而喻,一目了然。你能看懂吗?</p> <p class="ql-block">正值周末,南开大学的志愿者们,担任着义务讲解工作,她们讲的细腻认真,大有高考前的背书态势,拘谨羞涩又小有兴奋,时不时还会回答认真听讲的游客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书房—曾多次在此与蔡锷商讨讨袁大计。</p> <p class="ql-block">考中秀才时用过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六年,第一次进京参加会试,没有考中,返乡途径上海时。购买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公车上书手记复印件。戊戌变法的前奏。</p> <p class="ql-block">同盟会的《民报》,梁启超主编的《国风报》。两大刊物在当时刊载了大量关于“立宪制”与“共和制”的的辩论,无论谁的主张,都是以国家的前途命运为主。</p> <p class="ql-block">与清华大学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与南开大学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饮冰室,梁启超晚年开展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饮冰”一词源於《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