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关雎》</h3> <h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把握诗歌内涵。 2、了解《诗经》基本特点,体会重章叠句、赋比兴的手法。 3、体会古人的情感追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目标问题化: 诗歌学习从哪些方面入手?(六看法) 《关雎》这首诗,我们应掌握那些方面?预习中,你明白了什么?问题情景化: 1、生分享洽川景点,明白“读《诗经》,去发源地,寻诗经文化之乡,中华情诗之源。” 2、初读诗歌,读准诗文。这首诗和以往的节奏韵律有什么不同? 3、再读诗歌,读懂诗意。a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了什么内容? b统领全诗的句子是哪一句,能概况全诗主旨的字是哪一个?c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人物? 4、三读诗歌,体悟情感。诗歌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5、思读全诗,读懂章法。你知道重章叠句的特点及作用吗?《诗经》六艺指什么,赋比兴这些手法你能判断吗?考核问题化: 2020年,陕西中考真题: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请从学过的的其他诗文中选其一例,并加以简析。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关雎》,并搜集有关爱情的故事、诗句。 2、课后1、2题。</h3> <h3> 教学反思: 依据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文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用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我设计了并完成了《关雎》一课的教学。 回过头来,感觉这节课正如大家所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增强了课堂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审美品位。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一开始,目标问题化阶段,我就抛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从题目、作者、内容、情感、意境方面进行的几看法,利用此方法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交流,生成了学生对诗歌最初的感知。 2、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在课堂上,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听说读并行,家乡景点合阳洽川的分享,自己的预习感悟,生不仅自己交流了,也听取了别人的感悟。诗歌教学,读为主线,作为一个在一线将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师,我很明白这一点,因而设计了四读法,初读诗歌,读准诗文;再读诗歌,读懂诗意;三读诗歌,体悟情感;四读全诗,读懂章法。综合运用听读、朗读、默读、诵读、齐读等方法学习作品。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鼓励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3、问题设计依据课标重点、本单元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化难为简,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表现进行。课标对于第三、第四学段的评价要求,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本课的重点:这首诗属四言诗,节奏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五、七言诗不同,要注意感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因而,在情景问题化后,课堂检测,我运用中考真题,直击目标,一个是文学作品内容考察,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一个是写作手法,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请从学过的的其他诗文中选其一例,并加以简析。顺利完成了检测,而且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另外,作为初中阶段第一首爱情诗的学习,我适当的拓展,引导学生竖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以及描写爱情的诗句,本诗中女子的美好、善良、勤劳等,都起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比较成功,检测效果理想,植根于设计能围绕课标,依据学情,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增强课堂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