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学习王阳明先生的《寄诸用明书》。“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阳明先生认为,在学习方面,君子最担心的是有没有学好,至于科第考试早中晚中是不去追求的。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不管学不学,学习效果和成绩如何,都要努力考大学,考公考编考研,而且一定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好工作、好薪资、好生活,这与从前追求功名利禄同出一辙。而当我们只顾成绩,忽略了学习和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生本人的时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出现偏差。学习兴趣、禀赋特长、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是需要考量的每个学习者的特质,只有保证学生和学习的真正链接,才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xī]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凡是天资聪颖的年轻人,必须让他韬光养晦、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 人的成长成熟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凭借天赋异禀,就拔苗助长,然后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实在不足取!天道不会聚,则不能发散,何况人呢?先天条件仅仅是条件和基础,如果没有后天的发掘和努力,即便开始气势如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磨殆尽。因为人的成长是阶梯式分层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发展的重点和要务,错过了可能就很难弥补,如果把先天的资本挥霍掉了,又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则必将被这资本所害。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伤仲永的故事,从极具天赋到泯然众人,就是小小年纪便把良好的天赋挥霍殆尽。“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p><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伤仲永的故事仍然在上演,甚至愈演愈烈,如果看向未来从长远打算,家长们就不会那么执着于鸡娃了,也会还孩子们一个美好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看到阳明先生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那首《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无论圣贤还是普通人,我们在这人间不过百年,体味柴米油盐人间烟火。所不同的是圣贤时时提醒自己还没有完成的部分,告诫自己应当勤勉努力,并身体力行付诸行动。所以,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就是要学习圣人先贤对我们的教诲,克服利己私欲和狭隘偏见,不断进取,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因为曾经学习成绩好,加上天赋和个人的努力,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于是自视甚高,升起傲慢之心,一度止步不前。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逐渐感觉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特别是生活中经历各种困难和坎坷,更加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和提升地方还有很多,要时刻保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消除轻慢之心。现在,开始学习阳明心学之后,我下定决心要做到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做致良知的印证者,力争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文字:冰清玉洁。</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