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央迈勇</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6611</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群之一。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2023年春节过后,我们游摄了大同古城之后来到这一闻名世界的云冈石窟,一睹这一石窟艺术殿堂的真容和风采。</p> <p class="ql-block">昙曜广场(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佛光大道</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石雕方形造像塔</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绝大部分都是北魏中后期雕造的。参照考古学家宿白的研究,依据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云冈石窟可分三期:第一期为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所雕造,即著名的16-20窟(“昙曜五窟”)。第二期为文成帝之后至孝文帝间(465-494年)所雕造,为第1-15窟,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昙曜五窟”</span>以东。第三期为魏孝文帝太和19年~北魏正光五年(494-524年)所雕造,位于第20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昙曜五窟”)</span>以西,第一、二期窟中,也多有第三期补刻的小龛。</p> <p class="ql-block"> 第二期位于石窟最东端的景区入口处,从灵岩寺过来最先看到的即是第1-15窟。这些图片为石窟外景。从外观看第二期大至分三部分 ,最东边为石窟,再往前则是石窟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结合形式,再往西则又呈石窟外观。</p> <p class="ql-block"> 第二期第1-15窟平面多方形,多具前后室,但也有个别的类似第一期的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有的窟内中部立塔柱。还有的在后壁开凿隧道式的礼拜道。方形平面窟的壁面雕刻都作上下分层、左右分段的布局,窟顶多雕出平棋。形象的题材多样化,流行雕出世俗的供养人行列。出现利用已开凿的石窟壁面,雕造小龛的做法,有单像龛、并列像龛以及重层的像龛。</p> <p class="ql-block">第1窟“石鼓洞”</p> <p class="ql-block">第2窟“寒泉洞”</p> <p class="ql-block">第3窟〝灵岩寺洞”</p> <p class="ql-block">第4窟〝塔庙窟”</p> <p class="ql-block">第5窟“大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6窟“释迦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7窟“西来第一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8窟“佛籁洞”</p> <p class="ql-block">第9窟〝阿閦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0窟“毗卢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1窟“接引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2窟“离垢地菩萨洞”</p> <p class="ql-block">第13窟〝文殊菩萨洞”</p> <p class="ql-block">第14窟</p> <p class="ql-block">第15窟“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 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属于北魏“凿山石壁”、统一规建的五所洞窟。洞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洞窟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佛身躯高大,顶天立地,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除主题突出的三佛题材,各窟弧形四壁上部及外立壁均雕刻大量千佛,具有明确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观念。</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外景</p> <p class="ql-block">第16窟“立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7窟“弥勒三尊洞”</p> <p class="ql-block">第18窟“立三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9窟“宝生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9-20窟间坐西朝东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第20窟“白佛爷洞”</p> <p class="ql-block"> 第20窟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正因成了露天雕像,所以虽是坐姿却分外高大。大佛全身比例匀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其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他所具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他微微前倾的身躯和棱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众生宣讲着佛教的箴言,他那细细的弯眉和微启的双目,使人感到慈祥为怀的气度。他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也是全国佛像艺术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第三期石窟则大多集中在第20窟以西。没有成组的窟,中小窟居多,布局多样的小龛遍布云冈各处。</p> <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摄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部分文字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