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12日大清早就起来,洗漱完毕,驾车就离开北京城(因限号,7点以前上京六环)向河北涞水县奔去。去涞水县110公里,全程高速,这次去涞水县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去看看我的师兄弟战友们(78年涞水县入伍的兵在我们汽教队学开车的有11人,从汽教队毕业以后45年未成见面);第二去看看清西陵。</p> <p class="ql-block"> 一下涞水高速路口,战友王喜云、勾少社、马学堂已在此等侯。车一停下,快步走上前与战友们们紧紧的拥抱、握手。四十五年了,我们终于相见了!望着眼前战友们的面容,仿佛一切仍然那么熟悉,但又有许多的改变,那就是岁月蹉跎,我们都老了…….。</p> <p class="ql-block"> 虽然岁月已逝,但是我们的战友情谊,从未改变。今日相见,这份难以言表的激动只有你我能明白。战友相见场景留作纪念,从左到右:勾少社、王喜云、邹宁、马学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门三师兄的合影留念。从左至右:王喜云、邹宁、张书国。我们师兄弟六人,现在就剩下我们三人了,另外三人(管国跃、蒙金厚、朱宏学都已去逝)。在我们六位师兄弟战友中,我的岁数最大,王喜云最小。</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1978年学习驾驶时一个班的战友:前排左起,管国跃(78年入伍,河北保定涿州人,毕业后留队当班长,已去逝);班长肖贺山(76年入伍,河北唐山丰南人);排长陈洪宽(70年入伍,四川射洪人);王喜云(78年入伍,河北保定涞水人,毕业后回三团运输队);后排左起:蒙金厚(78年入伍,内蒙古武川人,毕业后回炮团。2021年去逝);邹宁(77年入伍,四川宜宾人,毕业后留队当助理教员);朱洪学(78 年入伍,辽宁铁岭人,毕业后到师运输连,已去逝);张书国(78年入伍,河北保定涞水县人,毕业后回到炮团)。</p> <p class="ql-block"> 此次战友相见合影留念(全都是1978年从师汽教队毕业出来的)。前排从左至右:王喜云(二排六班,班长肖贺山);邹宁(二排六班,班长肖贺山):王友珍(二排四班,班长蒋荣华);李东生(三排八班,班长孙国强)。后排从左至右:勾少社(二排七班,班长邓永凯);张书国(二排六班,班长肖贺山);将树全(三排八班,班长孙国强):马学堂(三排十班,班长名字忘了,安徽人)。康红艳(一排一班,班长晏凤义,因第一次参加党组织活动未合影留念)。 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康红艳,汽教队毕业后回到三团,并在1983年11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3年底退伍后回乡跑运输,退伍后档案由于多次移換单位,组织关系丢失,因此一直未被承认是一名党员(当时他还是一名预备党员),他(康红艳)一直申辨,直到我们见面的这一天(四十年后),党组织通知他说:党组织经多方调查了解后,承认他是一名党员并让其参加组织活动。他激动不已,午饭都没吃完、战友合影也没参加,提前半小时就去参加活动,这就是一名党员的信仰、执着与追求。祝福他,从举手宣誓的那刻起,永葆先进;在党旗飘扬的岁月里,扬荣弃耻;这个承载了四十年春秋的日子,祝褔他以后一路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行!</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不知不觉已经45年未曾相见,今日相聚,唱歌、喝酒、聊天,那些青春年少的模样浮现在眼前犹如昨日,一切熟悉的感觉瞬间又回来了,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令人沉醉。 这是5月12日战友晚宴中的一张照片,我让"助理"有意拍摄康红艳(我右手边第二人,因他没有参加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5月12日上午九时,在东升、喜云战友的陪伴下,来到易县城西永宁山下的清西陵(涞水县至清西陵30公里)。 清西陵是清皇室陵墓群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评为国家5A旅游景区。 清西陵建于1730年至1915年,总面积80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建有14座陵寝,葬有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共80人。此外还有行宫、永褔寺以及护陵营房衙署等陵寝附属建筑保存至今,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清东陵被盗)、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泰陵的三架石牌坊、慕陵的金煞楠木殿、崇陵的地下宫殿、昌西陵的回音壁等等都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 清西陵山川秀美,景色宜人。中国最大的人工古松林遍布景区,是著名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清西陵古代建筑与自然风景的完美融合,被联合国誉为"人类创造性的天才杰作"。</p> <p class="ql-block"> 清西陵景区导游全景图。 由于时间关糸,战友带着我游览的是清西陵中的清泰陵,也就是雍正皇帝陵墓所在地。泰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建筑时间最早的陵墓,它始建于1730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泰陵作为典型的清式宫殿式建筑群,以最完美的融山水环境、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中国"风水"相法为选址依据,形成山形河流作为"风水"中强调的靠告、案山、照山,龙脉和水口,建筑与整体布局也最为完整与巧妙,更加注重实用性;建筑风格与规制更加精美豪华,使之更具有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 泰陵是清西陵的核心景区,也是游人游览的主要区域。景区内古松参天、环境宜人,风光秀美。此地不仅是中国古代皇陵的杰作代表。而且也是游人休闲养生的绝佳之地。 进入景区,一座五孔石拱桥模跨于清西陵的天然水糸北易水河之上,桥长87米,宽10.94米,拱高4.9米,由606块长方形的青白石建成。造型十分优美,如长虹卧波,而桥栏板上浮雕、透雕荷叶净瓶(如意平安的意思)栏板,桥上的火焰望柱头侧有长明之意,火焰柱头上刻有24条纹路,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从这里开始,它是泰陵引导建筑序列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 走到桥的侧面,战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乾隆皇帝曾39次踏上此桥,有一次乾隆帝祭祖行至五孔桥上,出了一上联:"五孔桥,桥五孔,五孔桥上观五孔,五孔五孔又五孔",机智的臣子刘墉马上跪在乾隆帝前对曰:"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听后哈哈大笑,称他是天下奇才。听着风流天子乾隆和他的大臣刘墉被传诵一时的传活,开启了我愉快的清西陵之旅。</p> <p class="ql-block"> 神道是陵寝建筑的中轴线。泰陵神道自大红门外的五孔桥开始(我战友站的位置),直至宝顶,全长五华里,神道路面宽十一米,由青砖铺墁,上砌条石三道。墁地砖之下,还砌有一卧一立两层青砖,再下面是一尺五寸厚的路基,由白灰、白矾、糯米粥混合浇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 走完五孔桥,便来到一处由三个石牌坊组成的牌坊群,这三座石牌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被视为清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独一无二,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古代建筑的瑰宝。 眼前这座石牌坊面南居中,与北面的大红门相对应;另外两座稍后分列东西两侧,构成一座宽敞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三座石牌坊大小相等,高12.75米,宽31.85米,是全国最高的三座石牌坊。牌坊全部材料均为青白石,仿木制结构,梁柱卯榫对接没有用任何金属。每块夹杆石顶上,雕有立体卧兽一个,四肢扑地,仰首翅尾,造型生动。三座石牌坊中,只有正中的牌坊空白无纹,光滑滑的一块石板,引人注目。据战友说,可能是和"无字碑"的作用相同,说这里的帝王的"功绩"是无法用文字来评价的。</p> <p class="ql-block"> 站在"四合院"中间,观看着这三座石牌坊,这是怎么搭建的呢?在古代时期,没有现代化的起重设备却能够把这么重的石料搭建的这么严丝合缝,而且经历了快三百年的风霜雨雪和多次地震的冲击,仍巍然屹立,实在是令人惊叹!时至今日,三座高大的石牌坊以它巍峨的雄姿,成为泰陵和清西陵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对于为何在此设置三座牌坊的说法:有人说雍正皇帝为了标榜功德,牌坊越多就表示功德越高。不过后来有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就是在雍正当皇子的时候,他生活的雍和宫门前,就设有三座木质的牌坊,雍正帝死后,乾隆皇帝在父亲的陵寝前面也建造了三座石牌坊,这样就跟雍正生前居住环境是很呼应的,充分体现了封建帝王的"视死如视生"的理念;另外一种说法是跟风水相关,因为牌坊北侧的大红门处于龙蟠虎穴之间;还有一种说法,雍正修这三座石牌坊是有着另外的特殊含义:东面的石牌坊,雍正的爷爷顺治,父亲康熙,都埋在遵化的清东陵,而老祖宗皇太极、努尔哈赤都埋在奉天(沈阳),都在清西陵东面,所以东边的石牌坊表示雍正不忘根,和老祖宗一脉相承,血脉相通。然后是南边的石牌坊,自古以来,皇上都是坐北朝南,雄视天下。所以这面南的石牌坊,象征着皇权。而西边的石牌坊,是清兵从关东而来,一路征杀向西,最后清王朝统治中国。面西的石牌坊不仅表达着对西部的关注,也是庆祝西部战事胜利的丰碑。至于哪一种说法正确,还得由专家去说。</p> <p class="ql-block"> 观看了解了三座石牌坊后,沿着神道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叫"大红门"的建筑物。大红门是清泰陵的门户,也是清西陵的总门户。建筑形式为单檐庑殿顶,面阔34.8米,进深11.35米,高13.3米。整座门系砖石垒砌,油灰灌浆,异常坚固。顶覆黄色琉璃瓦,周身红色,3个拱式门洞,3对合扇门板,每扇门板高4.5米,宽2.3米,各扇门钉为封泡铜圆帽钉,横竖各9行,共81个。大红门前有獬豸一对,通高3.15米,基座长2.2 米,宽1.57米,高1.57米,意在避邪并以其忠直勇猛而护卫着帝后的陵寝。</p> <p class="ql-block"> 清泰陵的大红门,是一座象征着尊贵和庄严的建筑。它的屋顶采用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庑殿顶,整体色调为朱红色,顶部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使得整个大门显得格外庄重典雅。大红门有三个拱券式的门洞,这些门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有着不同的走法,分别供皇帝、神仙(皇帝驾崩后的神位)和皇家女眷大臣使用。中间的门洞被称为神门,是供神仙走的,而两侧的门洞,东侧为君门,供皇帝使用(战友带着我从东侧门进的,他们特别信奉这些),西侧为臣门,供大臣和皇家女眷使用。这些门洞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的审美,也反映了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此外,大红门两侧的风水墙向东西两侧延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序列效应,即“窥管效应”,使得从门洞中望出去的景色层次分明,增添了建筑的神秘感和美感。</p> <p class="ql-block"> 大红门的设计和装饰都非常讲究,其墙体和顶部都采用了精美的石雕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威严和美感,形成了一种尊贵而庄重的视觉效果。门上有81颗铜镀金门钉,门钉排列整齐,横竖都是九颗,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大红门不仅在建筑上有独特的地位,还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清代,所有过路的王公大臣都需要先到礼部报到,然后由礼部官员领往清西陵外行礼,最后到大红门风水墙外遥向陵区行三叩礼,这就是"红门遥祭"。所以说,清泰陵的大红门不仅是陵寝建筑群的门户,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它的设计和功能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建筑智慧和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 大红门墙上镶嵌着一块牌子: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清西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 地面立有"世界遗产"标志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红门后,视野开阔,此处建有具服殿、石平桥一座,立有华表四根。然后就是圣德神功碑楼。</p> <p class="ql-block"> 圣德神功碑楼,又称大碑楼,坐于神路正中,是专门为皇帝歌功颂德的建筑,高26.05米,建筑形式为四面辟门,重檐九脊歇山顶,黄琉璃瓦。楼内中间有一对高大的赑屃驮着石碑,碑高13.2米,宽2.25米,厚0.6米,碑身阴刻满、汉两种文字颂扬雍正皇帝的功德,代表了后世皇帝对先皇的评价,虽有溢美之辞,但其中的重大事情还是有据可查。</p> <p class="ql-block"> 具服殿:又名更衣殿,位于神道东侧,坐东朝西,独立成院,院内有正殿,面阔、进深各3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盖顶。是皇帝祭祀前更衣之处,也是清代帝王陵寝中仅存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 华表,又称擎天柱或蟠龙柱,通高13.1米,柱身八边形,边长1.11米。四根华表分列大碑楼外广场四角,底座为八角莲花须弥座,柱顶分别蹲踞石雕蹲龙一尊,传说名曰望天吼,两个面南,两个朝北,寓意"盼君来、劝君归"。</p> <p class="ql-block"> 清泰陵的华表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气质。它们由汉白玉制成,蛟龙缠绕的设计显得尤为壮观。华表上装饰有云板、承露盘和蹲兽,增添了其庄重之感。这些华表立于院中的须弥座上,与四周的建筑和环境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宏伟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泰陵圣德神功碑楼是雍正去世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为其树碑立传之作,碑文上的落款为"孝子嗣皇帝弘历敬述"。</p> <p class="ql-block"> 清泰陵的华表,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矗立在苍茫的时间之中。它们不仅是皇权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在清西陵无数巧夺天工的古建筑里,华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雕工,深刻的寓意成了不可忽视的一抹亮点。</p> <p class="ql-block"> 清泰陵的华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而著称。明人张循占曾用诗句描绘了清泰陵华表的壮丽景象:"华表双标白玉栏,红门下马驻银鞍。朝霞照耀青袍色,翠滴松楸碧殿寒。"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华表的外观,还表达了朝霞下的华表与红门、银鞍相映成趣的景象,以及华表所处的环境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历史的沉思。</p> <p class="ql-block"> "西陵松海":华表背后的古松林,为易州胜景之一。清雍正至道光年间,共栽移成年松树20多万株,此后连年添栽补种。后因战乱,惨遭破坏,数量锐减至不足2万株,但仍为中国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建国后补植松柏20余万株,林区负氧离子浓度1万多个/立方厘米,被誉为"可以深呼吸的天然氧吧"。</p> <p class="ql-block"> 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圣德神功碑楼。</p> <p class="ql-block"> 七孔石拱桥是陵区最长的石拱桥,桥长107米,宽9.05米,两侧有荷叶净瓶栏板和火焰望柱头(又称24节气望柱头)。行至桥上,看到相比五孔桥,七孔桥桥面多有损伤,缝隙大,部分缺损严重的石板上做了数字标号。</p> <p class="ql-block"> 移步换景,站在七孔石拱桥上往回拍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大碑楼,沿着由青石砖砌成的神道一路向北,依次穿过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_七孔石拱桥。便见一对石望柱。石望柱由青白石制作,须弥座,柱身六边形,周身浮雕如意祥云,矗立在石像生之前,起引领作用,表示仪注。望柱后的五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p> <p class="ql-block">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驱邪、镇墓,也有皇权仪卫的缩影。 这里的石像生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筑泰陵时乾隆也真算是孝子。泰陵建造之初,雍正极力强调要节俭,以“需用石工浩繁,颇劳人力”且景陵(康熙陵)也没有建石像生为由,谕令“不必建设”。但乾隆继位以后,几番和大臣们拉锯扯皮,终究给父、祖陵前各补上了五对石像生。 石狮子:狮子凶猛,吼声震天,象征着皇家势力强大,威震天下。在古代,石狮子不但皇陵有,就是官府衙门和有钱有势的家门前,也置放石雕狮子,以示权威。</p> <p class="ql-block"> 石像,大象温顺驯服,寓意皇帝广有顺民。石象背上还雕有宝瓶,谓之“太平有象”或“天下太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骏马,是历代皇帝征战、行猎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坐骑。清朝历代皇帝对马都十分钟爱,所以,把马的雕像置于陵前,象征帝王虽死,雄心尚存,开疆扬威,备以骏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臣为皇帝的爱卿,把他们的石像置于皇帝的陵寝之中,表示君臣永不分离,心心相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武将,表镇守陵墓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神道两侧的石像生,雕刻拙朴,突出各自神韵,以对称的形式分别排列在神道两旁,象征着皇帝的仪仗队守卫在陵前。</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清泰陵中有着五华里长的神道,两旁的松柏静静伫立,宛如一群守护者,为神道增添了许多庄严。</p> <p class="ql-block"> 龙凤门是泰陵神道上的第二座门户。砖石结构,为三门六柱四壁三楼形式。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正面各嵌琉璃盘龙一条,背面各嵌鸳鸯荷花图案,有帝后共穴,永远和好之意。</p> <p class="ql-block"> 龙凤门,又称棂星门,具有天门、龙门、文曲星门之意,古代人们通过此门祈求风调雨顺、文脉昌隆。这座门的设计精美,色彩靓丽,由白色石柱和黄色琉璃瓦构成,加上黄绿相间的琉璃花墙,形成了一副绝美的油画。龙凤门是独特的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建筑,每座门由两根青白石柱和两根额枋组成,柱子顶端蹲踞着望天犼,门的上槛雕有火焰宝珠。三座门之间及两边门的两侧砌有琉璃花墙,嵌有黄绿相间的琉璃质地的龙、凤、花、鸟等;墙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的龙凤门,经过三百多年的岁月洗礼,愈发显露出神秘的气息,历史的厚重以及沧桑古朴的美,为每一位到来的游客娓娓讲述大清王朝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龙凤门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 过了龙凤门有一座单路三孔桥,</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皇帝第二次建陵之时曾下渝,所有建陵工程从简,只有中间拱桥设置栏板,两侧改为了平桥。</p> <p class="ql-block"> 站在拱桥上拍摄的泰陵中的平桥景观。</p> <p class="ql-block"> 石拱桥的典线优雅流畅,每一个石拱都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走过龙凤门,站在三孔石拱桥上驻足观望,陵寝宫殿群在蓝天白云衬托下,同时向东西两翼逶迤延展,格外壮观。</p> <p class="ql-block"> 泰陵的最后一座桥是三路三孔桥,位于泰陵神道碑亭南侧,是规格最高的一座桥。结构仿照故宫金水桥形式修建,寓意视死如归。</p> <p class="ql-block"> 三路三孔桥,并列碧流之上,之间用荷叶净瓶栏板相接,形成一体。三桥造型一致,皆长24.3米,中桥宽5.3米,侧桥宽4.3米。</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主体建筑,三路桥上的桃形望柱头改为龙凤望柱头(故宫金水桥为桃形望柱头)。三路三拱桥的走法殷为讲究,从神道碑亭一侧看,左侧为君路,右侧为臣路,中间为神路。</p> <p class="ql-block"> 沿着这一座座青白石桥一路走来,人们就像亲手抚摸到清王朝的年轮,从桥间清晰地眺望曾经的皇室和掀页的历史,感怀与唏嘘可能也会各有不同罢。</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三孔桥上拍摄气势恢宏的隆恩殿,又称享殿,是陵寝祭记时的主要场所。整座建筑建筑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 在圣德神功碑楼右侧子,有一座红墙围着的院子,叫神厨库。它独立成院,院内有东房,称为神厨,面阔5间,进深2 间,黄琉璃瓦悬山式顶,是祭祀时制作供品的地方。神厨前有南、北房两座称为神库,均面阔3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悬山式顶,是专门存储原料和放置供品的库房。神厨南侧有省牲厅一座,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顶,是专供礼部屠户杀牛宰羊的地方。去看时,大门上锁,只看了看外貌。</p> <p class="ql-block"> 穿过石像生建筑群,经过龙凤门和三孔石桥之后,便到达了清泰陵的宫殿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神道碑亭,此牌亭叫神道碑亭,俗称小碑楼,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21平方米。楼内矗立有石碑一统,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徽号、溢号: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之陵。</p> <p class="ql-block"> 隆恩门,进入宫殿区的门户,是整个陵寝组合群引导建筑的结来与主体建筑的开始。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居中三间各有门扇一对,从东到西依次为"君、神、臣"门。</p> <p class="ql-block"> 过了隆恩门就来到了隆恩殿的。宏伟壮观的隆恩殿居中,东西配殿分列两旁,与隆恩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部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959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殿宇外围用汉白玉石栏栏围绕,殿前月台上陈设铜香炉、铜鹤、铜鹿。祭祀的主要场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祭辰五大祭,每月朔望两小祭。</p> <p class="ql-block"> 丹陛石:隆恩殿前月台台阶正中有一块丹陛石,上面雕刻着龙凤戏珠图案,底部为浮雕寿山褔海,表示帝后寿比山高,褔比海深,龙飞凤舞,永远和好。</p> <p class="ql-block"> 两把金光闪闪龙椅伫立在宏伟的殿堂之中,散发着无比的威严和尊贵。它色彩鲜艳而高贵,象征着皇室的权利和荣耀。</p> <p class="ql-block"> 隆思殿两侧的建筑为东西配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有前廊。东配殿是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地方,也是每当大修隆恩殿临时供放神牌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西配殿,是一年一度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地方,除此常年不开。</p> <p class="ql-block"> 隆恩殿前的月台上放置三组铜香炉,祭祀时在里面点檀香之用。</p> <p class="ql-block"> 进入隆恩门的第一层院是一个砖石漫地的庭院,大小不等的五座建筑,整齐地排列在广场的正中和东西两侧。这是站在隆恩殿上看隆恩门内景。</p> <p class="ql-block"> 泰陵隆恩殿底座的汉白玉围栏雕刻精细,图为负责排水的龙的九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 绕过隆恩殿,便来到了陵寝门,又称三座门、琉璃花门,是陵寝前朝通往后寝的门户。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每座门洞均面阔一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正反两面均镶嵌着彩色琉璃构件拼合的缠枝莲花图案,庄重华美。</p> <p class="ql-block"> 二柱门,坐落于三座门内神道上,木石结构,面阔一间,为柱出头冲天式牌坊,是一座装饰性的建筑,寓意辟邪、吉祥。</p> <p class="ql-block"> 明楼,是整个陵寝中地势最高的建筑物,重檐歇山顶,楼内矗立一统石碑。楼下方形城墙称方城,楼后半圆形土丘称宝顶,宝顶下为雍正皇帝安息的地宫。</p> <p class="ql-block"> 石祭台,祭台分上下两部分,上有香炉、花瓶、蜡台等五样供品,又名"石五供"。下为供座,糸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整个祭台雕工细腻,基座雕有宗教和民俗内容的吉祥图案,是皇太后、皇后及妃嫔、公主等皇族女眷祭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陵寝门,是后院的门户。它有三个独立的门口,均为单檐歇山顶。左门(东门)是皇帝出入的门户,故称君门;右门(西门)是大臣出入的门户,故称臣门;中门是帝、后棺椁经过的门户,故称神门。中间门稍大,左右侧门较小。来到此处,该从哪道门进(问战友),战友说,现在的陵寝门一般都只开西门(臣门)了,游客都从此门进。</p> <p class="ql-block"> 从方城正中穿过拱旋式门洞(方城隧道),就进入了一个由宝城和明楼围成的月牙形小院,这就是"月牙城"。月牙城两侧有蹬道可上明楼。月牙城面积不大,但十分重要,进入地宫的秘可全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哑巴院(月牙城),即方城门洞内的小院,院中正对洞口的称影壁墙,是地宫入口处的标志,据战友介绍说,影壁布满了各种暗道机关,谁也不敢动。因此院位置隐蔽,不易被发现,像哑巴有口不能言,故称哑巴院。泰陵地宫曾于1980年试掘,专家证实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方城两边是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宝城前部和琉璃影壁相接,城上有马道绕行一周,宽约五尺。马道两边是城墙堞垛,内圈用琉璃瓦盖顶,将中间的巨大土丘圈起,这就是雍正的地宫。</p> <p class="ql-block"> 明楼又称庙号碑楼,建在方城顶上,为整座陵寝建筑的至高点。</p> <p class="ql-block"> 明楼碑,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和溢号"世宗宪皇帝之陵",底座采用雕有仰覆莲纹饰的须弥座,饰五彩。</p> <p class="ql-block"> 明楼是泰陵的最高建筑,可以俯视泰陵全景,因"树大招风",历史上曾几次受雷火袭击,最严重的一次是伪满时期,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我们现在见到的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 登上明楼,泰陵景观一览无遗。在此处,战友让我站在明楼边门坎之上向前眺望(隆恩殿黄色琉璃瓦顶端),问我看见了什么?哇塞,原来是一个元宝。而这个元宝就在隆恩殿黄色琉璃瓦的顶上,这寓意是什么?自己去猜想,这就叫风水。</p> <p class="ql-block"> 宝顶。明楼后半圆形土丘称宝顶,下方为雍正皇帝安息的地宫。宝顶用白灰、砂土、黄土掺和成"三合士",层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加了铁钉,异常坚固。为帝后陵寝组合群的最后一座建筑。宝顶的大小因国势兴衰和等级高低而异。</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皇家陵寝命运扑朔迷离,有的毫无踪迹,有的从未被盗掘(清西陵),还有的被洗劫一空(清东陵,2017年去看过)。民间传说,埋在清西陵泰陵地宫中的雍正是没有头的,下葬时为了保个全尸只好铸了颗金头代替。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宫并没有被盗,也许将来打开地宫之日,雍正皇帝死因之迷才会得以破解……</p> <p class="ql-block"> 隧道里的阴影和光影交错,仿佛在诉说着过去波澜壮阔的故事,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历史诗篇。</p> <p class="ql-block"> 走下方城,隧道外的宫殿在阳光照射下,琉璃瓦片上的光泽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给人一种奇妙的幻像,好像时空穿越,来到了那个充满历史韵味的雍正王朝……</p> <p class="ql-block"> 游清西陵的感想:首先要感谢喜云、东升战友的全程陪同,并让我了解到许多清王朝的历史故事,特别是雍正王朝时期。其次,透过历史之眼,它告诉我,历史的沧桑记录在陵区的砖石梁柱间。雍正帝在位13年,他勤政也好、暴政也罢、惩治贪腐、治国理政等等都埋葬在这陵寝之中而成为历史,由后人来评说……。 最后,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有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至今保存完好。清西陵:历史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丰富、建筑艺术精湛、陵寝规模宏大、文化价值显著,是一处无论喜欢历史的人,还是热爱大自然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此地,值得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