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共读书目:《活在课堂里》(李政涛)</p><p class="ql-block">本期导读:工作室特聘导师杨玉莲</p><p class="ql-block">本期分享:工作室主持人高永春</p> 导读寄语 <p class="ql-block">阅读于教师是一剂可治疗焦虑之良方</p><p class="ql-block">阅读能将对教育“无力感”化为“力量感”</p><p class="ql-block">通过阅读此书</p><p class="ql-block">将迈向思考和寻找理想课堂之旅</p><p class="ql-block">去获得教与学的平等对话</p><p class="ql-block">……</p> 问题引领 <p class="ql-block">1.你心目中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样的?</p><p class="ql-block">2.你是如何面对有缺憾的课的?</p><p class="ql-block">3.小组合作学习你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建构?</p><p class="ql-block">4.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到底该深到哪里去?如何让深度如何让深度学习发生?</p><p class="ql-block">5.课堂中如何处理好五育融合和学科融合的关系?</p><p class="ql-block">6.你怎样看待课堂教学即兴感?你认为教学即兴感的底气来源于哪里?</p> 生命缘何而起脚步迈向何处 <p class="ql-block"> ——读《活在课堂里》序言有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寄吴冲卿》宋·王安石),近来越来越觉得自己鄙陋浅薄,究其原因是许久没有沉浸式地阅读了。怪不得古人有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中看到以前的一位书友打算加入中国教育报举办的“大夏共读《活在课堂里》”读书活动,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共读之列,与天南海北的老师一同开启打卡2 2天阅读马拉松.....</p><p class="ql-block"> 以下碎碎念,请允许我以第二人称写,以示我对此书作者的仰慕之情。</p><p class="ql-block"> 首先慢读作者——李政涛。之所以愿意参加本次共读,是因为您是“故人”!第一次见识您的真面目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刚颁布不久,在“千课万人”平台上听过您做的一期讲座——《主题为核:以文化传承把握任务群》。通过聆听,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分三个层面设置的6个学习任务群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您用42分钟的时间将萦绕在我对“任务群”这朵“雾中花”的神秘之纱揭开。对于您这样一位对我有醍醐灌顶之恩的“老朋友”,我自然愿意翻看您的著作,透过文字,与您“对话”,去近距离地了解您这位对教育教学“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清醒者”。</p><p class="ql-block"> 其次,慢读序言——“生活在课堂里”。序言中有这样一句:“站在课堂里的人,其实都有无名的孤单与寂寞”!只这一句,我竟然眼湿润。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尽的迷茫、无边黑暗的人,才真的明白“孤单”的含义。</p><p class="ql-block">原来——“我有没有通过课堂,活出自己的生命?活好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追问,我们都有过!</p><p class="ql-block"> 原来——“我有没有在课堂里,活出‘我这个教师’的生命质量”的质疑,我们都有过!</p><p class="ql-block"> 原来——“我有没有因为课堂的存在,实现了‘我这个人’的生命价值,拥有了什么尊严?”的检证,我们都有过!</p><p class="ql-block"> 原来——“我有没有把课堂变成我生命的根基”“‘我这个生命’深深植根课堂里,最终绽放出属于我的花朵,在教育的天地中摇曳生姿.......”的确信,我们都有过!</p><p class="ql-block"> 慢读着序言,恍若与您是精神尺码相同的老友,我们共享着生命在课堂中的成长之痛和成长之喜。</p><p class="ql-block"> “‘我’和‘你’见字如面”。</p><p class="ql-block"> “课堂于‘我’和‘你’的真谛,以及它昭示出的使命和责任就在于此:把生命都给课堂。”</p><p class="ql-block"> 一次讲座,一篇序言,您引发我的思考:生命缘何而起,脚步迈向何处......</p> 以理想之“翅”乘风破浪 <p class="ql-block"> ——读《活在课堂里》第一辑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歧路者有行迷之虑,仰高山者有飞天之志。(西晋,傅玄)——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翻开《活在课堂里》第一辑的篇章页,只“理想的课堂”五个字就引发思绪纷飞:“理想”是对事物的合理想象或希望,它是符合道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理想是可实现的。那“理想的课堂”就应该是我们教师穷其一生追求的美好的愿望,是教与学的力量源泉、前进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李政涛教授给理想课堂树立的丰碑上刻六个大字:“实”“长”“清”“细”“深”“融”。</p><p class="ql-block"> 简简单单六个字,既有从寻常课堂中汲取的朴实烟火气,又有把脉时代挖掘出教育发展的前瞻性。细品这六个字,可咀嚼出理想课堂的真谛,即面向可能性、独特性这一生命事实,面向每一个个体所能拥有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成长体验;每个人都会被“看到”“体贴”和“聆听”,师生共同去实践和成长;蕴含着对人的尊重,辐射着对人的温度,散发着人的气息,激荡着人的情感,燃烧着人的思想。如同用李教授曾经给别人(朱永通的《教育细节》)的书评评价这一辑内容也是非常的贴切:“作者充沛淋漓的灵性带来的敏感和敏锐,以及对现象、细节的透析力,崭漏了一个我们未曾关注 教育世界,它是如此生动、丰富和充满活力。”</p><p class="ql-block"> 给理想的课堂“明晰好课的标杆”后,李政涛教授倡议不可“嘴上谈兵”式给课堂“画大饼”,要“活在课堂里”。不仅要“仰望”课堂标杆,还要“遵循它,实践它,从而在课堂上活出理想的样子,让这样的标杆,与每一堂课都融为一体,最终长大自己的身上,与一生同行。”这字字句句充满教育机智。</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机智不仅仅是一门技巧,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即兴、临场”反应能力。(加拿大,马克思.范梅南)“课堂,在即兴中创作,在试错中完美。”(这一篇,李政涛教授是不是读了加拿大,马克思.范梅南著的《教育的情调》后有所感触而写的呢?呵呵,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李教授给此书写过书评)</p><p class="ql-block"> 被李教授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作为教师,站在课堂之中的职业生涯很短,岁月转瞬即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缥缈无迹;人生又很长,当我们屏息凝眸,看经历过的一点一滴。站在时间的林海里,自信也好,自以为是也罢,对理想课堂的追求要不停脚步。试错了是成功,试对了是成长!</p><p class="ql-block"> 我恍惚看到20年前的自己,由于学校急缺语文老师,我不得已接受自己是初中美术老师而不得不去教小学语文课的事实。从语文教学的“门外汉”一次次地试错,一步步地摸索,我信一句话,想要学会游泳,必须跳进水里。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课堂是可以“试错”,但是课堂不可以出现不专业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为我们的“无知无畏”“买单”。为了让我这个不专业的语文老师上好每一节专业的语文课,我潜心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博观约取后,方可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 对于李政涛教授“课堂,在即兴中创作,在试错中完美”的观点,依我愚见,还应该注意课堂“试错”需要控制试错成本。“试错”首先要预留预设师生出错的空间和成本,成本过大容易造成事故。教育试对了是故事!试错了有时候会变成事故。</p><p class="ql-block"> “面歧路者有行迷之虑,仰高山者有飞天之志。”面对岔道的,我有迷路的忧虑,阅读,将我从对教育的无力感中拉出,给予我乘风破浪之力量感。从此,仰望高山,也有了飞跃之勇气!</p> 附22天读写打卡记录 <p class="ql-block">编辑:高永春</p><p class="ql-block">审核:赵玉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