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大、最完整的窑洞庄园,位于米脂县,陕北大财主清光绪年间投巨资历时16年亲自监修的私宅。</b> <b> 庄园砖、木、石三雕艺术十分讲究,整座庄园无处不雕,无处不琢,大至整个建筑设计,小到各个微小装置 ,都有数不尽的"雕"艺术,说明庄主的聪明才智和文化内涵,体现独到匠心的建筑科技和历史艺术价值。</b> <p class="ql-block"><b>姜氏庄园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东南北16公里桥河岔乡刘家峁村。庄园由下院、中院、上院和寨墙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背靠牛家梁山,面对安寨山,犹如一座坚固的山寨城堡。</b></p> <b> 庄园大门,可容马车进入,门额石刻“大岳屏藩”是姜耀祖亲笔题书,意为依恃高山抵御入侵者。右首小字为“光绪丙戊孟冬之吉”,左边小字是“姜耀祖建并书”。</b><br> <b>姜氏庄园始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1871——1886年),是全国唯一的城堡式窑洞庄园。 1998年,姜氏庄园作为汉民族窑洞建筑的典范,以1:1 比例仿建于北京中华民族园。2001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时刻》栏目,真实地介绍了这一黄土窑洞文化的外在与内涵,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誉为“西部窑洞建筑的典范”、“有机结合的窑洞庄园”。</b> <b> 姜氏庄园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内涵丰富。院内套院,窑内套窑,门外套门,门内有门,给人一种迷宫式的感觉。每一款匾额都有讲究,或阐述一个道理,或写出一片心境,可谓是“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b> <b> 每一块墙基石都是故事,或祝愿金榜题名,或颂扬忠孝两全,不愧是“装饰于教化相融,艺术与精神共存”。无处不在、无处不精的砖、木、石三雕艺术,更是巧夺天工。</b> <b> 庄园前以块石垒砌,垛墙高9.5米,宽24米余,易守难攻。是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前后用了13年兴建而成。</b> <b> 庄园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分为上中下三院,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b> <b> 1999年米脂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2003年陕西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保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b> <b> 井窑 位于下院门外东侧,高5米,宽4米。井窑的水井深百尺,至今仍在使用。井口旁是蓄水的石槽,矮的水槽是洗衣之用。井窑的地板还装有排水装置。</b> <b> 下院为第一层,坐西北向西南,是典型的窑洞“四合院”,门额“大夫第”匾,由清朝五大书法家之一史年佑所题。“寿桃”门簪与抱鼓石墩相互对应,称门当户对,又寓意辟邪镇宅。下院又是办私塾的地方,又称书房院。坐西北向东南,正面和两厢各有三孔石窑。 </b> <b> 中院 面阔18.9米,深16米,坐东北向西南,是主人接待宾客和社交活动的场所。大门为硬山式,顶部五脊六兽,门额“武魁”匾,以彰显主人叔父姜鹰翔曾中武举之荣耀。</b> <b> 大门两侧为石鼓门墩,上雕双狮捧面,麒麟负子,浮雕“福寿”图案。影壁“旭日东升”月亮门,额饰砖雕“文王访贤”,表示主人“怀才隐居”、“出将入相”。</b> <b> “琴棋书画”图,寓意书香门第,情趣高雅。院内,方形石板铺地,东西各造大厢房三间、耳房一间。门窗是斜方格棂,大门两旁修有马厩。</b> <b> 台阶通向第三层上院。正面垂花门,“武魁”门匾再次显赫。垂花门是整座宅院的精华之处,砖木结构,柱梁门框举架,双瓣驼峰托枋,雕花彩绘,门扇镶有黄铜铺着,云钩,踢角,五路门钉依次排列,从外观上看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威严。</b> <b> 姜耀祖的曾祖中过武举,家境不算富裕,到祖父(十世)时才逐步富裕起来。地主把女儿许配给姜祖为妻,并资助了一些财物。</b><br> <b> 姜祖上善于审时度势,巧妙经营、数年后大富。民间至今流传他贩猪贩羊、倒卖软米、棺木、砂锅艰苦创业的致富轶事。</b> <b>从中院通向塬顶。 </b> <b> 不知何因,整个庄园只有我们和山西前来的共十余位游客。好在可以安静的细细品味。</b> <b> 从甘泉返米脂到延安住宿。</b> <b>以前来过延安,这里是圣地,从博物馆到杨家岭再到枣园,随处可见身穿统一制服,手提马扎,列队“朝拜”的人群。</b> <b> 在此经过只是早晨到干涸的延河边拍了几张宝塔山照片。</b> <b>再回到“黄河观光大道”向南往吴堡方向行进。途经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地。位于陕西省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 <b>1948年3月23日,在完成转战陕北的任务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东渡黄河,前往华北,与中央后委、工委会合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b> <b> 一组雕像、一座纪念碑、和一个小型纪念馆。</b> <b> 今天的目的地是黄河对岸的碛口镇,陕西这边是“黄河二碛”,旅游休假的人车都下到了黄河岸边。</b> <b> 经吴堡黄河大桥回到东岸,向碛口行进。去碛口肯定要经过“李家山”。这是第二次来李家山。</b> <b>李家山位于碛口古镇南约3公里的大山中,建在黄土沟壑中的山壁上。山村的古朴与宁静仿佛是一架滤尘器,滤掉了尘世的喧嚣与浮华,将人们带进了一个单调但纯净的天地。</b><br> <b> 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就像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b> <b> 从此让封闭中的李家山一下子就名闻遐迩起来,蜂拥到此的外来人都为它的“独特”而赞叹不已。十年前到这里还无人管理,现在已经在山后修建了公路和停车场。</b> <b> 李家山那“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方式是其最大的亮点,全村的建筑以窑洞为主,凭依着70 度山体因势利导,一气呵成又灵活多变,从山底一直漫到山顶,所形成的“立体村落”鸟瞰时有如布达拉宫般的壮观恢弘。</b> <b> 毫不夸张的说,李家山村是黄土高原上中国民居建筑典型的又一奇葩,它那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水的共生与和谐。</b> <b>再一次来到碛口。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的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b> <b> 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凝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b><br> <b>碛口古镇的具体地理位置,造就了碛口这个“弹丸之地”的赫赫声名。碛口地处当年山西与内蒙古、晋陕商道水陆交通的中心点,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b> <b>碛口镇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携来了大量泥沙,挤占黄河水道,黄河河床在碛口由400米猛缩为80米,混浊的黄河水像一头被惹怒的雄狮——“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除了极有胆识的老梢公,几乎没有人敢在碛中行船。</b> <b> 雄心勃勃的商人们只有“望碛兴叹”,极不情愿地将满船的货物卸在碛口岸边,再雇佣驮队经陆路转运。</b> <b> 在碛口巧合的遇到丹迪导游是我十年前在碛口拍照中的人物,再拍一张照片,相约十年后再见。</b> <b>此次行程结束了,始于五台,终于碛口。但切身体会到了“黄河观光大道”的壮美和沿途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也再一次诠释了我的诺言“生命在路上”</b> <b> 全文完 草于 2024.3.3 18:1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