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宝山坡集市始未

乡愁轶事记录员宋文六

<p class="ql-block"> 集市的起源</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夏朝最早出现市”商朝出现专用的交易场所“肆”,西周开始要交税出现市场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集市增多分工明确管理有序,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等同于读书有得。亦贾亦儒、弃儒就贾的现象开始出现。</p><p class="ql-block">明代直隶《长垣县志》记载:县境居民稠密其村落稍大者各为期日,贸易薪蔬粟布亦名曰集无他货物,盖以便民日用所需耳。此时的集市数量较之唐宋时期有大幅增加。集市有隔日一天,二日一天、三日一天、五日一天,或每逢初一至十五等日为集。</p><p class="ql-block">二O二三年腊月初六这天是宝山坡集市,早晨的天气格外寒冷,几只麻雀在树枝上叽叽的唱歌,仿佛在欢迎来赶集的人们。集市(一九九O年立的集)上的四邻八乡的商贩在寒冷的冬天早早的摆好了货物,不必说哪货物五花八门,也不必说哪人来人往的赶集者,从繁华的乡村集市中就能体现出祖国的繁荣强大,人民幸福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初六这天我休班,吃完早饭来到集上溜达,正好碰见韩守德大爷爷在收购中草药(经营各种药草收购生意)并有礼貌的和爷爷说话,他突然问我,你知道咱庄以前有过集市吗?,我很惊讶的回答不知道呀咱庄以前有过集。爷爷说:你查问年长的老人或许有知道此事的,说来也巧,葛现武大爷(八十八岁的老书记)也在集上,我急忙走向前去寻问大爷您知道咱庄以前有集吗?大爷说:“有过小集市在他的老宅东头至韩瑞宽房子东头,集的中间有颗三百多年的黄杨树(韩敬温宅后),我那时六七岁(一九四二年左右)记得那时集市就快沒人来赶集了。</p><p class="ql-block">大爷接着讲道:集市主要是卖买粮食为主并有一家打铁匠支着炉,卖买粮食得经过粮食经记人的验收才能买卖(官府指定卖买粮食的负责人)但是经记人从中做鬼,本来满满一斗或一升粮食但经过他把手插入容器中乱搅后剩下了大半容器,慢慢的四邻八乡来赶集的越来越少了集市没落了。</p><p class="ql-block">我珍藏了一份复印本民国一九三六年的巜各部份给养账册》中记录着“毛山坡区公所”(区公所相当于今天的乡镇建制)毛山坡是解放前后的旧村名。区公所为什么会设立在宝山坡,主要原因还是有集市方便于旧政府收捐收税,听老人们讲述:区公所办公地点在今天韩守启超市(原是双兴堂杂货铺)区长是宋家箕山村宋蕴玉、文秘是韩品级,后来区公所迁往徕庄改为乡政府,宋蕴玉举荐韩品级任副乡长(正乡长是大沈庄人)。</p><p class="ql-block">宝山坡村最早的集市,根据老人们讲述与文献记录,应该大体在民国初年立集市,解放前村子有多家商铺如:酒店二家、染房一家、杂货铺一家、点心铺二家、油坊一家、租轿铺一家等等兴盛当时。</p><p class="ql-block">回顾历史兴衰变迁,正如《三国演义》歌词那样,“滚滚长江东遗水、是非成败转头空,有多少往事留在笑谈中”。</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老账本记载:毛山坡区公所的文献。</p> <p class="ql-block">集市的西头(韩瑞宽宅子)。</p> <p class="ql-block">集市的东头(葛现武老宅)</p> <p class="ql-block">区公所旧址,今属韩守启超市。</p> <p class="ql-block">斗与升容器草图简介</p> <p class="ql-block">韩守德爷爷在收购药草。</p> <p class="ql-block">徕庄村的鞋匠来赶集。</p> <p class="ql-block">集市立于1990年。</p> <p class="ql-block">理发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