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 & 北京古建筑博物馆

轻踏落叶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的西侧,与东侧的天坛遥遥相望。虽说两者地理位置相当,又都是京城古建,但名气却相距甚远,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先农坛是籍籍无名的。直到近些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先农坛的历史地位才被重新挖掘。近日参观游览了被修葺和整理的先农坛,因其重现的历史价值而受到震撼!</p> <p class="ql-block">#京城五坛之先农坛#</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五坛。</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先农坛有内外两重坛墙环绕,外坛东墙有两座坛门,南门称为先农门,为祭祀先农神的入口处,是先农坛的正门,现在是先农坛体育场的东门。其余大部分外坛墙早已被拆除,外坛也几乎全部被占用。</p> <p class="ql-block">下图这座门曾经是内坛墙的北门,现在为先农坛的正门。门上挂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和北京育才学校两个牌子,说明如今的先农坛已经辟为古代建筑博物馆,以及北京育才学校依然占有先农坛的部分面积尚未搬迁。</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为山川坛。山川坛一坛祭祀多神,除了祭祀先农,天神地祇也在山川坛一并祭祀。</p><p class="ql-block">万历年间把诸神分别请到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只留下对先农神的供奉,才正式命名为先农坛。先农坛成为中国古代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祭农场所。</p><p class="ql-block">整个先农坛是由太岁殿、先农坛、观耕台、神仓、庆成宫、天神坛和地祇坛等几大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太岁殿建筑群在先农坛内坛居于中心位置,含四座单体建筑,南为拜殿,北为太岁殿,东西配殿各十一间。是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神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拜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黑色琉璃瓦绿剪边的建筑,上面画的是金龙和玺彩画,等级也是相当高了。据说使用黑色琉璃瓦是在致敬周礼。这是整个先农坛的正殿,也是太岁殿的穿堂殿,皇帝前往太岁殿上香时由此穿过。</p> <p class="ql-block">穿过拜殿,北面就是太岁殿,这是先农坛的主殿,当年这里共有七座神坛,供奉着各种的神,所以这座殿也可以叫做万神坛。</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先农神坛)</p><p class="ql-block">先农神坛位置在太神殿建筑群东南方向,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祭台。</p><p class="ql-block">先农神是指炎帝神农氏与后稷。炎帝因其为天下人之先掌握农业技术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另一位先农神是后稷,善种谷物,教民耕种与稼穑之术,被后人尊为稷神。</p><p class="ql-block">先农神坛是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四面出陛,有八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地祇坛</p><p class="ql-block">地祇坛原址在先农坛的外坛,后移至现在的太岁殿建筑群南面,坐南朝北。原地祇坛建筑群四周有矮墙,北设棂星门三座,东西南三面各设棂星门一座,如今均已不复存在。只是由冬青和红叶李组成的花坛模拟再现昔日地祇坛坛台的旧貌。</p> <p class="ql-block">坛台南五座神龛分别供奉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之神。</p> <p class="ql-block">坛台东西神龛各供奉京畿名山、京畿大川及天下名山、天下大川之神。</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建筑群</p><p class="ql-block">观耕台建筑群包括具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p><p class="ql-block">我国自古以农立国, 极重农事, 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 而与祭祀先农紧密相关的是藉田礼。</p><p class="ql-block">所谓籍田礼就是皇帝要在这里耕地当一天农民,以此来显示朝廷提倡农事,关心民生。上溯到周代,天子扶犁亲耕的礼仪作为国家的一项典章制度即被确定下来,其后随朝代更迭,历千年而绵延,至明清时期而日臻完善。</p><p class="ql-block">明清年间,每到仲春亥日,皇上会率百官到先农坛一起举行亲耕典礼。皇帝亲耕时,伴随着奏乐,往返扶犁三趟。</p><p class="ql-block">皇帝亲耕的田地为“错田”,大约一亩三分地,这也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一亩三分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位于一亩三分地的北面,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皇帝亲耕完毕后观看王公大臣耕作之处。</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台高1.9米,台平面呈正方形,台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三面各有汉白玉台阶9级,侧面雕有莲花图案,望柱头为云龙纹。</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的装饰非常豪华,它的底座不是一个砖砌的平台,而是一个须弥座,黄绿琉璃砖贴面,琉璃砖上雕刻花草图案。</p><p class="ql-block">类似建筑曾经在北海公园先蚕坛里还有一个,叫观蚕台,现在已经没有了。观耕台与观蚕台是对应的。观蚕台是皇后带着嫔妃命妇摘蚕采桑,体现男耕女织。皇帝不去观蚕台,皇后不来观耕台。</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的北面是具服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亲耕前更换亲耕礼服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建筑群是北京先农坛农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神厨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太岁殿建筑群西侧有一个神厨建筑群,这里是存放先农神牌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场所,由神库、神厨以及井亭组成。</p><p class="ql-block">建筑群内陈列“先农坛历史文化展览”。</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值得一看的是先农坛历史文化展。</p><p class="ql-block">展览介绍了华夏民族农业文明的开创者炎帝神农氏以及古代中国的祭农文化。对于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来说,祭农文化是民族延续的命脉。</p> <p class="ql-block">炎帝神农氏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太岁殿建筑群已经辟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以及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欣赏等。</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精美绝伦、令人瞩目的建筑构件当属2个来自隆福寺的藻井。</p><p class="ql-block">一个是隆福寺毗卢殿的藻井。据说这个藻井是由整块金丝楠木做成的,通过几何形状使人将视觉聚焦到井心位置,一条非常遒劲的盘龙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来自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上下分六层,观众抬头就可以看见藻井内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最上方的星象图是明代参照唐代星宿图绘制,1400颗星星微微发出金色的光芒。</p><p class="ql-block">1976年唐山大地震,隆福寺整体建筑严重损毁,藻井被拆解保护起来,运到先农坛正在筹建的古建馆,经过长达五年的研究、复原、修缮,现已成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神仓、庆成宫尚未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古建筑群作为北京中轴线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遗产地,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承载者。民以食为天,愿我们的未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备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