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几天来,收拾整理家里东西,做一些必要的腾转挪移。有些事是躲不过的。几天下来,除了腰酸腿痛,还有一些可以抵消劳累的窃喜。</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使用的日记本,也是我所能搜寻到的最早的日记本,是1974年底开始使用的。估计再找此前的日记,很困难。这次找到的还有1975----1977年、1983年、1997年、1998年的,和现有的日记基本连起来了。1972年入伍,1974年记日记,至今整整50年了。 50年步履蹒跚,50年踉踉跄跄,就这样走过来走下去,一生休矣。</p> <p class="ql-block"> 一本书中藏着1966年的全国粮票和1983年的军用布票,这可是稀罕物。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票证社会。没有粮票就买不上主食,河北粮票出了河北就是废纸。军用布票是提干以后的待遇,一年一发,一年就是十六尺,可做一身便服。这就是时代的特征,历史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硬纸板火车票。长不足6厘米,宽仅仅2.5厘米,但它却是南来北往人群不可缺少的通行证,那时乘火车有时真是一票难求,一座难求。与现在的高铁相比真是霄壤之别!</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开始入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学习的《入学通知书》,三年后如愿毕业,毕业证上签章是当时的中央党校校长后来的党中央负责人。那时函授学习还算正规,所有科目都必须听讲做作业考试发证。后来档案里的学历变成了“本科”,虽有些底气不足,但至少也是带“中”字头。那时的学费并不便宜😊</p> <p class="ql-block"> 那年参加老山自卫反击作战时军区发的纪念品,一个带有小镜子的便携式小物件。在那里的一年半时间里,包括猫耳洞里的战友们就是使用它每天整理军姿仪容,带着回来,既是一种怀念,又是一种炫耀!</p> <p class="ql-block"> 在一堆陈旧的报纸里找到了2006年8月15日《河北青年报》刊登的参与为青年报撰写“宣传语”并获得“入围奖”的报纸(第一张)。当时,青年报公布了83830000的客服电话,我撰写的宣传语是“我们一直在倾听,我们一直在尽心”,没想到打了个电话,得了个“入围奖”。特等奖是北京的一个小伙,他的宣传语是:“83830000,24小时热线特服”,比我胜了一筹。</p><p class="ql-block"> 找到了2017年刊登在《燕赵都市报》上的两篇短文。那时报社互动活动多,相当于“命题作文”,老师出了题目,自己作文即可。加之那时还算年轻,也不懒惰,写着写着就偶然中榜了。</p><p class="ql-block"> 其他时间,给都市报和青年报“捉错”,也是许多喜欢读报的人乐此不疲的“业余活动”,既锻炼眼里,又有不多的茶水费,可乐不为呢?</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好珍贵。那年在部队结婚,20块钱就办完了人生大事。在部队驻地附近的引岗渡槽大桥上照了这张合影,笑得好开心!几十年后,故地重游,却因渡槽维修而未能如愿。兴兴而去,悻悻而归,遗憾之至。</p> <p class="ql-block"> 劳累且开心,有意外收获开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借古人诗句开心!“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哈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