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临沭县红石湖实验学校 曹娜</p> <p class="ql-block"> 3.17日,有幸参与“和美课堂”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一天的课堂下来,收获满满。</p> 吴正宪老师《确定位置》 <p class="ql-block"> 首先,第一节课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课堂由一个问题展开,吴老师问孩子们:“如何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一个男孩率先举手回答,提出可以在直线上写上数字1,2,3……点对应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紧接着,吴老师顺势而为,说:“这个点是一个调皮的点,它不一直在这条直线上移动,它移动到了直线的上面,那现在又该如何表示这个点的位置了呢?”。孩子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可以在横轴上画上一条条线,再在线上写上数字,在读这个位置的时候,先读纵轴,再读横轴,所以,这个点的位置可以表示为(3,4)。看到这个时候,我不禁感叹,孩子们对于前面学到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掌握的很扎实,才能在这一环节呈现出这么精彩的回答和表现。</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吴老师利用搜救队要确定被困人员位置为背景,引导学生想办法,如何才能准确地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学生在讨论后得出四种不同的结果,只有最后一种既确定角度又确定距离的情况下才是最中能确定位置的方法。在课的整个环节中,吴老师步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交流讨论中得出最终确定位置的方法,学生反应效果很好。</p> 顾志能老师《平均数》 <p class="ql-block"> 接着,是顾志能老师带来的《平均数》一课,课前小游戏--学生瞬间记忆力水平测试,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进入到了顾老师的调查统计当中,以小军五次测试成绩统计表为例,把小军五次成绩统计下来,接下来问同学们小军的瞬间记忆力水平是多少?学生纷纷有理有据地猜测,5,6,7,8,10。顾老师从10开始分析,这几个数字没别太大,偏大,偏小,太大。只有7的时候是正好的,所以,先求总数,再除以份数5,得到平均数7就是最终结果,只有它反映的是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p> <p class="ql-block"> 整节课意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学生亲历统计活动的过程,积极主动地“研究”数据,切实体会到数据的价值。</p> 储冬生老师《圆的认识》 <p class="ql-block"> 下午第一节是储冬生老师的《圆的认识》,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趣,整节课储老师对学生步步引导,在谈笑风生中把课堂氛围调动起来,将质疑与解答贯穿整节课,整节课围绕墨子:“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始终在课堂上体现出来,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整节课将科学的圆、艺术的圆、文化的圆完美融合,尤其是储老师的板书,详略得当,<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span></p> 强震球老师《身体上的尺》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强震球老师的《身体上的“尺”》是在学生对于基本的长度单位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选取学生普遍找到的一拃、一步、一庹和脚进行重点研究。整节课由三个探究活动贯穿,找身体上的“尺”、量身体上的“尺”、身体上的“尺”与米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层层递进中逐步找到身体上“尺”的感觉,加深了对身体上“尺”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经过此次学习,让我收获良多,真正感受到和美课堂的美美与共。在一次次的智慧碰撞中,结合自身日常教学,感受到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的魅力,教学语言的强大艺术。向名师学习真的是一件幸福而美好的事,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也刷新了很多认知!愿我们在数学教学之路上,守正创新,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