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过承德避暑山庄,秀美而又粗犷豪放,这符合以休息、狩猎、视察边疆为主旨的满清皇家建园初衷,也符合北方多豪迈的性格特点。去过颐和园,作为皇家园,大气秀美精美之外,那里木雕长廊的彩绘留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建筑师审美眼光独特,大胆用色,以大红、大绿、大黄、大蓝等为主色调,这同样符合北方四季分明的地域气候特征。如果这些园林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了,试想一下,在北方,在秋冬,是否就会显得单调寡淡毫无生机?而江南的园林,特别是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却独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提起“苏州”两字,接踵而至的不仅是迷蒙的烟雨、软糯迷人的评弹、精致的苏绣、味道别致的苏帮菜,更有久住心间的园林。而一提起苏州园林,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的一些文字就开始活跃在脑中:“苏州园林是全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苏州的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此,设计者“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一个角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带着这些文字,游走在苏州的各个园林,真是大开眼界,收获多多。</p><p class="ql-block"> 看,这是“苏州博物馆”!这不仅是一部苏州历史博物馆,更是一个霸气构图、大胆用色的高冷园林。瞧瞧,这线条,这色系,简约高级的不要不要的。再加上碧水、锦鲤、绿意正盛的树木、竹子的点缀,真是素雅又大气,高级又生机。那一瞬间,突然明白了那么多高级感十足的大牌衣服,为何多是黑、白、灰了,原来这里有着色彩的美学原理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馆内之景。长廊与白墙之角,一小块刚被雨丝润泽的小块地里,灰色的太湖石与绿意盎然的绿植间,一树粉嘟嘟的梅花,犹如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正含苞待放。生趣就在这不经意的一角荡漾开来。我想,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吧。看另一景,四面环合的廊檐下,一个长方形小花池里,一样春意盎然。好友指着廊檐说:这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你看,下雨时,屋顶的雨正好从这廊檐流到这小花池里,正好浇灌了这些花花草草。我们的老古人聪明的很呢!哦,好一个“肥水不流外人田”!在叹服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同时,更叹服好友“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一用法。我只知“肥水不流外人田”与苏东坡有关,却全然没想到也会用到这里。嘻嘻嘻…….</p> <p class="ql-block"> 站在拙政园门前,看着“拙政”二字,不觉感叹五百多年前建园人王献臣的心曲了:哼,既然本官不善为官之道,那么本官不干就是了。本官要建一个漂亮的花园,就取“拙政”二字以明心志,从此归园田居,尽享这山水之乐。不难想象,定是官场失意至极,这个官二代才不惜用十六年的时间,倾尽人力、物力、才力来建这个园子的。只可惜,建成不久,王献臣居然死了,一年后园子被其好赌成性的儿子一夜赌掉了。唉,王献臣如地下有知,真敢气的从坟墓中冲出,暴揍一顿他这不成器的儿子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瞅瞅,这亭子,这造型,这亭名“与谁同坐轩”,这岂只是园林,更是文化啊!苏轼有诗:</p><p class="ql-block">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p><p class="ql-block">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p><p class="ql-block"> 写此诗时,苏轼正杭州任职,好友袁公济常来探望他,二人一起游山玩水。这是苏轼比较悠闲的一段时光。这首诗的上阕中,一个“闲”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清闲、悠闲。“闲”到什么程度?闲到有大把时间、有极好心情倚着胡床,让空中明月、山间清风陪着自己一起看楼外一座座如鲜花朵朵的山峰。下阕中“别乘”就是指好友袁公济。“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就是说,你来了,陪我聊,陪我闲,现在,我把这皎洁的明月与徐徐的清风分你一半,我不再独享了。真是知音难觅啊!</p><p class="ql-block"> 我想,园主人是借苏轼的这首诗,在委婉抒写着一种心境:明心志,作别官场,关起大门做个尽享林泉之乐的人;很自得,我能像东坡一样在逆境中尽享这山水之乐;很失意,仕途坎坷,知音难觅,陪伴我者唯明月、清风,淡淡愁绪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亭子,就这样让我的思绪纷飞,真是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看,另一图片,灰瓦白墙下,山茶花正艳艳地开着,旁边一棵大树很是苍老,不知经历了什么,以致树心是空的。尽管如此,大树依然苍翠在这个春天。这大约就是没心没肺,长命百岁吧!</p><p class="ql-block"> 再看另一图,远处粉墙黛瓦,长廊逶迤,有如腾起的飞龙,放眼望去,一幅神龙见首不见尾状。而和风中丝绦万缕的依依垂柳,除别有一番风味外,更有一个非凡的意义。在这个地方,一共栽有五棵柳树,这不能不让人想到辞官归隐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园主人造此园真是用心良苦啊,一景一物间,都在不经意间抒写自己的心曲:门外万丈红尘,门内林泉归隐。我将如陶公般尽享山野之乐。</p><p class="ql-block"> 好有意思的园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这就是园子里的花墙、漏窗、两边无所依傍的长廊,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通过这些手法起到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效果,从而让园内景色一层一层展开在游客面前,避免一览无余,就是所谓的层次性吧。写到这儿,突然想起现在比较潮的一种穿衣法:叠穿,增加一种层次美!好家伙,美学原来无处不在啊!</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花墙、漏窗、长廊也很会激发人的想象力!看到了吗,那个走在园中撑着伞的佳人?想从前,那些风流公子就是通过这花墙漏窗偷窥到园中佳人的吗?于是一眼万年,演绎出了一个个流传在舞台、戏曲中才子佳人的或浪漫或伤感爱情故事。是这样吗?好像《西厢记》里的小姐就是这样被偷窥去的。</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联想与想象,真是让游览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 认真看这三张图片,会激发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苟富贵,要造圆!什么主景、隔景、衬景、障景外,这些漏景、框景、借景的方法全部用上。像拙政园借远方的塔景一样,倘隔壁邻家要建一个高大而漂亮的亭榭,坚决不与邻家起纠分,让他建,建好了在自家也能看到,岂非是邻家为我家建的一道远景么!此乃所谓的借景也!妙!妙!妙!再有啊,坚决不留一堵墙壁直矗在那里,一定要补、栽、种点花花草草树木之类,这才能避免单调沉闷,既好看又显生机无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在战乱中保留下来的园子——留园,中国古典四大名园之一。其规模虽比不上拙政园,但也是自有其独特魅力的一处私家园林。看,这块以“瘦、漏、透、皱”为特点的太湖石,就是园内有名的冠云峰,因其巅部高耸、四展如冠而得名,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留园还有被誉为江南第一厅堂的楠木殿,馆内梁柱与家具均选用名贵楠木制作,既精美典雅,又富丽堂皇,还不失诗情画意。这殿太高大上了,我这才疏学浅之人实在是难以更深地体味其价值意义。还是眼前的盛开的梅花来的实在。清人龚自珍怎么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确,这一弯曲稀疏的梅树,自成一画,让众多游客注目,争相拍照。</p> <p class="ql-block">狮子林一游,又收获多多。看明白眼前石子铺就的图案了吗?位处厅堂台阶下,中间是一个“寿”字,围绕“寿”字的是五个蝙蝠,有着五福临门、福在眼前的美好寓意。再看“燕誉堂”的布局,条桌摆件有镜子、花瓶、盆景山石,寓意是生活平静、心态平和、人生平安、有靠山。条桌前左右各有一把有扶手的椅子,表明此椅是男士坐的;椅背中央饰有石材山水图案,这又是含有有靠山之意。厅堂正中有一个从正中可一分为二的圆桌,叫合欢桌。意思是客人来了,见这个圆桌摆在这,意味着男主在家,会见到男主;如果这个桌子一分为二贴墙摆在厅堂旁,意思是男主不在,客人该走了。在圆桌两旁还摆有椅子,供来客坐,客人坐西,意思是贵客。原来我们常说“稀客”就是从这儿来的。棱形的地砖也意义非凡,意思是男人应有棱有角。这个厅的背面是女人活动地,女人坐的椅子是没有扶手的;这边铺的地砖是正方形的,意思是做为一名女人要方方正正规规矩矩……</p><p class="ql-block"> 古人好有文化啊!</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留园、狮子林,作为私家园林,无一不庭院深深,无一不建筑精美,无一不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有着山野林泉之趣,诗情画意之美。这不能不让人叹服:</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老古人太聪明、太会生活了!</p><p class="ql-block"> 苏州园林太值得我们去慢游了!</p><p class="ql-block"> 此次苏州的园林之行,也再次让自己想到几句话:</p><p class="ql-block">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3.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