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系列(3)—沙飞

忆江南(请勿送🌸)

<p class="ql-block">沙飞的女儿王少军非常深情地给大家讲述她父亲沙飞在晋察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曾经在南京从事新闻工作的张国威说,他刚从事新闻工作时就非常敬重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沙飞和范长江,以他们作为自己的工作楷模!</p> <p class="ql-block">沙飞(1912-1950),广东开平市人,原名司徒传,1912年生于广州。父亲司徒俊勋,开明且爱国,对沙飞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在彼时中国最开放、最激进、最活跃的革命基地广州,沙飞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因父亲经商破产、家境中落,高小毕业后,沙飞被迫放弃升学愿望,考入当时不收学费的公立广东省无线电专门学校。</p> 沙飞初入社会 <p class="ql-block">1926年7月,北伐革命军从广州分三路挥师出征,这位刚从无线电专门学校毕业的14岁少年,为时代的革命精神所振奋,毅然报名从军,参加了北伐。就这样,“军人”成了沙飞步入社会后的第一个职业。沙飞被编入第一军电台当报务员,随部队乘船到达上海,随后进军宁波、徐州、济南、天津、北平等地。在军队中,他虽年龄最小,但收发报技术熟练。紧张、劳累、艰苦的军旅生活,使他锻炼了体魄,磨炼了意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胆识。从14岁到19岁,由少年成长为青年。这种迥异于同时代文化人的个人成长经历,奠定了沙飞与烽火战场结伴一生的事业基础。此后,他以电报机和照相机为战斗武器,演绎了文化人从军的非凡特点。(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北伐之后,1931年,沙飞进入汕头无线电台工作。</p><p class="ql-block">“职业是解决了,而这只是生活手段,我是爱学习、爱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但这时期我所学习的都只是新文学。当时,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品,对于我的革命思想启发是起了极大作用的。当时我想做一个革命的文学青年。”他对自己工作之余的个人未来的成长,有着青年人一颗燥动的热情!</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正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年代。广州是大革命的海洋,“五四”、“五卅”、“大革命”等运动对沙飞产生了深远影响,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奋斗等这些时代精神,令沙飞心潮神往。</p> 沙飞与鲁迅 <p class="ql-block">1935年,沙飞前往汕头南澳岛拍摄当地民情,旅行时得知日本浪人在岛上胡作非为,他敏感地感受到南澳岛时事上的变化。这时,他不仅仅是简单的采风拍风光照片,他拍下一组以《南澳岛——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为题,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发表了一整版照片,南澳岛优美的风光和标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在用镜头呼唤国人,日本人正在觊觎我国东南边陲,警醒大众关注日本对华侵略的野心。随后,他的作品在多家媒体上发表,他通过照片传递出明确的意图和强烈的民族情感。也从这里开始,沙飞就彻底成为改造社会工作的摄影师,成为这个时代觉醒之人。</p><p class="ql-block">《渔民拉网》(上图一)呈现出在浪滔拍岸的海边,多位渔民在一起齐心协力拉网,集体作业突破了家庭式的打渔作业形式。</p><p class="ql-block">《绿波留恋浣纱人》(上图二) 沉静的树枝下,两位妇女与河中的涟漪相互辉映,表现出田园牧歌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渔光曲》(上图三)朴实的捕鱼人和宁静的乡村环境。</p><p class="ql-block">《盐田盐工在作业》(上图四)表现盐工在烈日下的辛苦劳动。</p> <p class="ql-block">次年初,他在一本外国画报上看到几幅反映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1914年6月28日到访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族一青年用手枪打死的历史性照片。这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照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他激动地说,一个摄影记者的照相机,随时可以拍下这历史的场面。他的眼光是明亮的,头脑是敏锐的,他发现了方向,他找到了路。“我要当摄影记者,要用照相机记录历史!”说这话时,情绪沸腾,眼睛放着奇异的光。</p><p class="ql-block">他的摄影观念开始发生巨大转变,由记录美好山河转变为唤起人们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抗争精神而拍摄。从此,沙飞摄影风格突变,拍摄对象转向社会,转向时代,他要成为唤醒这个时代的摄影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6年,不安于四平八稳生活状态的文艺青年沙飞,毅然放弃无线电台的稳定工作,到当时中国现代大都会“冒险家的乐园”——上海,入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奉行艺术至上、不问政治的艺术姿态,“大都会”、“百乐门”是大多数学生日常娱乐消遣的常去之处。但这种醉生梦死的时代文化并没有吸引沙飞。相反,他更喜欢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看画册、画家传记,介绍凡·高、塞尚、莫奈等画家的《世界名画集》令他兴奋,而凡·高对艺术的激情与癫狂更是令他痴迷。</p><p class="ql-block">他加入了上海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并以早期作品参加展览。他的摄影镜头始终对着社会底层劳苦大众,他在对自己未来的路不断探索着!他拍摄了在饥饿中挣扎的《人力车夫》、流离失所的《灾民》、呼号《求乞的盲人》、骨瘦如柴的《流浪儿》和疲于奔命的《码头工人》。这个时期,沙飞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把摄影当成揭露社会的武器。</p><p class="ql-block">沙飞在各个时期的创作,都把自己对生命、对社会的情感和认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呈现出时代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8日,病重的鲁迅出现在上海第二届全国流动展览会上。</p><p class="ql-block">一个等候他多日的青年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拍了一组照片《鲁迅与青年木刻家们畅谈》。左起:鲁迅、林夫、曹白、白危、陈烟桥。</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8日,鲁迅在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的音容笑貌。</p><p class="ql-block">拍下这张照片的人,是一个名叫司徒传的摄影师,后来要发表这张照片,给自己起了个“沙飞”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当时已经病得很重的鲁迅看着这个视他为偶像的青年人,就对他亲切的问候,问他是否拍了很多照片,是否打好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沙飞拍摄了鲁迅生前最后的照片,传神地刻划出中国文化革命旗手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轩昂气质,成为鲁迅留在千千万万人心中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沙飞这个名字第一次让大众熟知是因为这张《鲁迅遗容》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1天后,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沙飞在先生遗体面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按下相机快门并将这张照片发表在当时的《中流》杂志中,并第一次使用了沙飞这个笔名,轰动海外;“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沙飞</p><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4日那一天,沙飞从容地带走了自己拍摄的鲁迅最后影像的底片,他会飞舞地去寻找那年躬拜的恩师!</p> <p class="ql-block">鲁迅影响了沙飞一生,沙飞留下了鲁迅的最后之影。影和影响的作用还在继续着…!</p> 沙飞在晋察冀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3日至5日,沙飞第一次个人摄影展览在广州长堤基督教青年会举行。展出作品114幅,有关鲁迅先生的照片26幅。展览获得了成功!</p><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初,他到达广西桂林。1937年6月25—27日,在桂林初级中学,他举办第二次个人摄影展览。共100幅作品,其中“纪念鲁迅先生”照片20张。</p> <p class="ql-block">桂林影展闭幕后,卢沟桥事变发生。父亲随即为上前线做准备。8月15日《广西日报》刊登了署名沙飞的文章《摄影与救亡》: “…… 摄影在救亡运动上既是这么重要,摄影工作者就应该自觉起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重大的任务。……以达到唤醒同胞共赴国难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摄影界当前所应负的使命。1937年8月13日桂林”。18日《桂林日报》还发表了他的一首诗《我有二只拳头就要抵抗》:“我有二只拳头就要抵抗/不怕你有锋利的武器、凶狠与猖狂/我决不再忍辱、退让……我要为争取生存而流出最后的一滴热血/我决奋斗到底、誓不妥协、宁愿战死沙场……”</p><p class="ql-block">这是沙飞参加抗战的宣言书, 也是他给桂林人民的告别信。沙飞背上相机,带着朋友们捐助的摄影器材,满怀豪情,踏上征途,奔赴华北,奔向沙场。在太原,沙飞见到全民通讯社社长李公朴。李公朴知道沙飞拍过鲁迅,当即同意他担任本社摄影记者。随即,沙飞带着鲁迅的照片底片、朋友们捐助的摄影器材,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他8月底到达山西省省会太原,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p> <p class="ql-block">沙飞为摄影,象一粒沙子飞离了家。他选择摄影作为终生事业,立志做一名战地摄影记者,要用照片见证历史,用摄影记录历史,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p><p class="ql-block">1937年,沙飞为了救国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参加了八路军,担任摄影记者。他背着照相机活跃在晋察冀的前线与根据地的后方。</p> <p class="ql-block">在前线,他拍摄了八路军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照片;他拍摄了八路军骑兵部队通过平型关,出击日军的照片;他拍摄了百团大战的照片;他拍摄了八路军和民兵反“扫荡”的照片;他拍摄了八路军将领聂荣臻、贺龙、程子华、彭真、关向应、杨成武、吕正操、肖克、孙毅、舒同、王平的照片,也拍摄了八路军战士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7年,八路军铁骑冲破平型关,长驱出击。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八路军骑兵挺进敌后。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39年,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39年,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 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 平山蛟潭庄,八路军将领:唐延杰、聂荣臻(前排左至右),朱良才、程子华、吕正操(后排左至右)。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40年 八路军将领:朱良才、王平、刘澜涛、刘道生、唐延杰、赵尔陆、舒同、杨成武、吕正操、聂荣臻、聂鹤亭(从左至右)。沙飞/摄</p> 1940年8月,百团大战,八路军围攻井陉矿区的机枪阵地。沙飞/摄。 1940年8月,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沙飞/摄。 <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八路军百团大时救出的日本小姑娘美惠子,聂荣臻照顾了她,这是聂荣臻送别小姑娘。沙飞/摄。</p> 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沙飞/摄。 <p class="ql-block">在根据地后方,他拍摄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照片,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照片,根据地青年踊跃参军的照片;他拍摄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活动的照片,日本小姑娘的照片,国际友人在边区参观与工作的照片、军调执行部三人小组活动的照片;他拍摄了张家口解放后工厂恢复生产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9年,晋察冀边区抗大二分校运动大会拼刺比赛。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40年,“八路军百团大战”街头新闻照片流动展。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8日,妇女练投弹。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4日,人民武装自卫队。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河北唐县,儿童团员站岗查路条。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41年初,河北阜平县沙河畔,八路军女战士在大生产中积肥。左起严金萱、贾惠芬、贾素娥。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河北省平山县南庄村青年刘汉兴告别父母志愿参军。沙飞/摄。</p><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光荣花戴在胸,一心要当八路军。河北平山县南庄的刘梦元(左),刘汉兴(中)参军。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妇女参议员。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44年,摔伤的两名美军飞行员在和平医院疗养。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晋察冀军区兵工厂造手榴弹。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45年,抗大二分校在军事训练走天桥。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在沙飞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老百姓记着他,口口传唱着:“南蛮子,瘦个子,腰里挎着黑匣子,他为军民留影子,齐心抗日打鬼子”。</p> <p class="ql-block">解放区根据地在演出《白毛女》。</p> <p class="ql-block">沙飞与石少华。</p> 沙飞与白求恩 <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白求恩率领医疗队从延安抵达山西五台县金刚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当时,沙飞正在五台县耿镇河北村的晋察冀军区卫生所因病休养。</p><p class="ql-block">白求恩非常注重对敌宣传工作,曾用自己的相机为康复的日军战俘拍摄照片。1938年10月27日,他为两名战俘和自己的助手林大夫拍摄了一张合影《八路军军医林金亮与日本战俘伤兵在河北平山县》,反映了八路军优待战俘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日寇残暴扫荡的罪行。</p> <p class="ql-block">1938年,《救亡日报》记者叶文津采访白求恩与聂荣臻。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白求恩是一位优秀的胸外科专家,他多才多艺,喜欢文学、绘画,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来中国之前,特地购买了一架新型的带有柯达镜头的“莱丁娜”照相机,后来成为八路军的一名业余摄影师。</p><p class="ql-block">沙飞比白求恩小22岁,但相同的兴趣爱好,使两个异国影友很快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沙飞略懂英文,能用并不流畅的英语同白求恩进行简单的交流。沙飞给白求恩讲述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感人故事,白求恩则给予沙飞人文启蒙和艺术熏陶,他们一见如故、惺惺相惜!</p><p class="ql-block">沙飞与白求恩经常一起交流,互相探讨战场上使用哪种照相机效果最佳、战地摄影与一般摄影的区别、怎样才能拍摄又快又清晰的照片等问题。白求恩对沙飞的摄影技术深表钦佩,赞赏不已,沙飞对白求恩的艺术修养和思想见解深感折服,获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当时,军区摄影记者使用的是大底片相机,冲完胶片就可以直接印制成较大的照片。可白求恩的“莱丁娜”相机使用的是135胶卷,由于根据地条件艰苦,没有放大设备,135胶卷只能印制同底片一样大小的照片。为帮助白求恩解决底片冲洗后的放大问题,沙飞和同事们一起研究,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成功地将135底片放大制作成6寸照片。白求恩同沙飞等战地摄影记者想方设法将拍摄的照片寄往延安、重庆、敌占区和国外的新闻机构,刊发在各地的报刊上,旨在让全中国乃至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八路军热爱和平、坚持抗战,救死扶伤、优待俘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白求恩医生在给八路军伤员动手术。</p><p class="ql-block">初到晋察冀根据地,白求恩就投入到战地救治和医院新建等工作中,每天除了开处方、做手术外,为了抓紧把松岩口村的龙王庙改建为“模范病室”,他亲自设计图纸,指挥泥工、木工改装房屋,指导木工、铁工、焊工制作各种医疗器械和设备。同时,制订医务制度,给医生、护士及护理员规定了个人职责;撰写战地医生护士培训教材,传授医疗技术;编写医疗图解手册,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p> <p class="ql-block">由于日军封锁严密,根据地医疗物资极其匮乏,白求恩因陋就简,亲自设计制作医疗器具,他用猪油配药膏替代凡士林,做成油纱布;用刮脸刀片代替手术刀,用竹签、废棉球代替探针,用竹片代替镊子,并自制石膏和绷带。</p> <p class="ql-block">沙飞先后拍摄下了《白求恩在模范病室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白求恩为伤员检查身体》《白求恩和木工一起制作医疗器械》《白求恩编写师野战医院的组织与技术》,以及白求恩身着八路军军装,精神饱满、神采飞扬的《白求恩与晋察冀边区军政首长合影》《佩戴八路军臂章的白求恩大夫》《白求恩和八路军战士在一起》《白求恩和自卫队员》等感人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9年夏日,白求恩邀请沙飞一起去唐河游泳。白求恩在水中尽情地嬉戏追逐,欢快的脸上焕发出勃勃的青春活力和气息,全然不像一个年近半百的随军医生……浪花飞溅中,沙飞拍摄了《白求恩在唐河逐浪》等游泳、戏水的照片。随后,又为白求恩拍摄了坐在河边卧牛石上,以及躺在山坡上晒日光浴的一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紧张、活泼的战斗和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医生的遗容,沙飞摄。</p><p class="ql-block">他手术时未戴橡胶手套,在清除病人体内化脓伤口时,手指不慎被碎骨刺破感染细菌患上败血症。因缺少抗生素药品,1939年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不幸去世,年仅49岁。</p> <p class="ql-block">1939年12月21日,在白求恩病逝39天后,毛主席怀着悲痛的心情在延安窑洞里写下《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文章指出:白求恩精神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对技术的精益求精。</p><p class="ql-block">“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求恩在来中国之前特意购买了这台相机,随他的徕卡一并带来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10日,八路军战士和乡亲们抬着手术感染后病重的白求恩来到河北唐县黄石口村。第二天下午,白求恩弥留之际,在写给聂荣臻司令员的信中专门留下遗嘱,其中有一句“照相机给沙飞”,他将心爱的“莱丁娜”相机赠送给沙飞。现原品现收藏于中国摄影家协会。</p> <p class="ql-block">1940年,河北唐县葛公村白求恩医院。 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为纪念白求恩,“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被正式命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印度援华医疗队柯棣华大夫担任医院首任院长。</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为现石家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对外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p> <p class="ql-block">1942年7月7日,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编辑出版的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摄影作品为主兼中英文说明的画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上,沙飞精心编选了一组《纪念国际反法西斯伟大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博士》的专题摄影报道,借以表达自己对异国战友的深切缅怀之情,以及中国人民对白求恩的无比爱戴和崇敬。</p><p class="ql-block">当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沙飞一度累至吐血。在放大照片时,因没有电源,沙飞把白求恩送给他的放大机,改成日光放大机,以致每放大一张相片,几乎要用一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30日,沙飞又在《晋察冀画报》第8期上,推出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专刊,刊登了包括内科、牙科、外科手术,以及为美军飞行员治疗、为百姓和战士看病等10幅照片,反映了白求恩创建的“模范医院”在不断发展壮大,它们都是沙飞在住院期间拍摄的,寄托了他对挚友的无限追思和沉痛怀念。</p> 沙飞与晋察冀画报 <p class="ql-block">1938年,沙飞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副主任,1939年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p> <p class="ql-block">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24日,晋察冀画报社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村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画报社由画报筹备组、军区印刷所、晋察冀日报调来的部分排字、铅印工人、边区银行支援的部分印刷工人组成,共计一百余人。主要任务是编辑出版晋察冀画报、印刷“子弟兵报”(由于刻写的“抗敌三日刊”改为铅印的“子弟兵报”,编辑部不在画报社,只在画报社印刷)、印刷战士教育材料、军区文件和宣传品等。</p><p class="ql-block">晋察冀画报社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如下:主任沙飞,副主任罗光达,政治指导员赵烈。下设:编校股、出版股、印刷股、制版组、石印组、铅印组、排字组、刻字、铸字、膳写,装订组、总技师、总务股。</p> <p class="ql-block">晋察冀画报社创刊时的三位领导人。右起:沙飞、罗光达、赵烈</p> <p class="ql-block">《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碾盘沟村出版。封面照片沙飞拍摄</p> <p class="ql-block">聂荣臻为《晋察冀画报》题写的创刊词。资料图片</p> <p class="ql-block">河北平山碾盘沟,晋察冀画报社创刊号制铜版。1942 沙飞摄</p> <p class="ql-block">《晋察冀画报》内页刊登的照片和文字,图文并茂,十分丰富,这是在物资、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和简陋的根据地小山沟里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1942年6月,沙飞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11月转正。画报社全体党员和支部委员会对他的表现作了如下评价:</p><p class="ql-block">1、工作积极、顽强负责,具有为革命工作,自己职务而牺牲的决心(这是他一贯的优点,在这一时期更加发扬了)7、8月间为突击晋察冀画报出版,几个编辑同志全病了,只有他一个人了。他不愿和不放心将这些工作交给别人去做,许多工作都是他自己去搞,差不多每天都随着机器打夜工,一直到天亮。每版画报、每篇文章的中、英文都亲自校对,而且非常细心、耐心。他有很重的病,曾有几次都坚持不下去了,但为了工作,他不顾自己的一切。一天晚上打夜工,吐了好几次血,怕影响别人的工作情绪,始终没说过。</p><p class="ql-block">2、生活上,他从来没有要求或打算吃好穿好。别人向他提议对自己身体注意些,可以吃病号饭,但他从没有这样做过,什么时候都和大家一起,生活表现一贯是很艰苦的,从不想到私人享受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沙飞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和智慧献给了革命事业,他是在中国现代革命摄影史上占有光辉地位的人。</p> <p class="ql-block">碾盘沟村现任支书杜录山、杜兵树就地取材,将晋察冀画报四位前后领导人沙飞、罗光达、赵烈、石少华的合影雕刻在村中一块巨石上,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晋察冀画报社搬迁到张家口解放大街。</p><p class="ql-block">1946年3月1日, 河北张家口,军调处三人小组,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左)、美国代表五星上将马歇尔(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右)。 沙飞/摄。</p><p class="ql-block">1946年九月,在国民党大举进攻下,我军战略转移,沙飞带领晋察冀画报社与和平印书馆全体工作人员,连同印刷机器一起撤离张家口,回到阜平。</p> <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沙飞积劳成疾,住进石家庄和平医院疗养治疗。1949年12月15日发生枪击日籍医生津泽胜事件。</p><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4日,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他却以一种悲壮的形式走完了人生历程。他留下了白求恩遗赠的照相机,却带走了自己拍摄的鲁迅影像底片。他象战士一样,步履坚定,神情自若;像艺术家一样,诺现“我要像一粒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飞舞”。他追随人生旅途中邂逅的两位精神导师和战场知己,面向北方,从容而去!</p><p class="ql-block">1986年5月19日,北京军区军事法院作出判决,撤销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判决,为沙飞恢复军籍。1986年6月11日,中共北京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决定,恢复沙飞党籍。</p> <p class="ql-block">沙飞用照相机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下中国人民、中国革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丽画卷。沙飞的作品真实、感人,每一张照片都饱含着他对中华民族的爱、对父老兄弟的情,对侵略者的仇、对剥削者的恨。沙飞的作品又是美妙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青纱帐、古长城……怀揣着对祖国大自然一切美景眷恋。</p><p class="ql-block">沙飞他一个人在中国摄影史上留下了近千张珍贵底片,非常丰厚地奉献给了祖国。沙飞的作品又是激昂的,雄伟壮丽的古长城与驰骋疆场的八路军组成《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被压迫、被践踏、被侵略的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他的作品是壮美的画,昂扬的号角,雄壮的歌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中华民族不屈的魂,挺起了华夏儿女的胸膛!</p> <p class="ql-block">沙飞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提出摄影武器论的人,是中国革命军队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第一任领导者,他和他的战友们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p><p class="ql-block">他们拍摄和保存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完整的照片档案,建立和发展了中国革命的摄影队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