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p><p class="ql-block">一甲子六十年前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为解决河南太行山当地人民的生存水源,在当年林县(今林州)两位都有"贵"名的勇于担当的优秀干部“一一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一一身先士卒、手持红旗带领全县百姓,以仅有的最简陋的原始工具一一铁锤、矿镐、钢钎、自制炸药与水泥、箩筐、扁担、木桶、就地取材的石头……用他们的热血与激情、勤劳与智慧、刻苦与坚持、不惧牺牲、前赴后继、十年奋战,硬生生地在太行山的万丈悬崖峭璧之上“抠”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当本人还在上小学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听老师讲过河南林县人民在极其困难艰苦条件下修建红旗渠、不畏艰辛、英勇奋斗的故事。心中十分敬佩与仰慕,总想有机会能亲眼看下这项伟大奇迹:红旗渠。</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灭害时期(1959~1961)。记得那时上海,我们的小学课本书籍都是用既薄、又粗糙、灰黄色(废纸浆)纸张印刷的,写字本的纸张也同样,且橡皮一擦就破……。记得那时我和同学去距j家14公里外的动物园玩,只带3只(3分一只、3只粮票3两)大饼和一个水壶白开水,兜里好不容易向大人要的2角钱(含1角门票钱),来回28公里都是步行走的,不舍得坐公交车……。上海情况算还好的,内地、农村的情况更加艰苦。</p><p class="ql-block">据(聚汇教据)相关资料,1960年全国GDp(美元)1457亿无,人均218元,同期河南省66.15亿元,人均135.1元。据介绍,当时的林县年财政收入不足300万人民币,而建设红旗渠的基础投资将近7千万人民币,这样的条件下林县人勇于担当!居然创造了奇迹、不可思议地完成了这项世纪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如今参观时才所知,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水渠系统配套基本建成,近10年间,工程累计总投负6865.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比14..94%,林县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比85.06%,其中,人工费:林县百姓以工折资,每日1元一一一这就是"林县人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下图:这就是造福于子孙后代旳林县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山碑:</p><p class="ql-block">在红旗渠青年洞附近的峭壁上有《山碑》2个大字,这是为反映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修筑红旗渠的电视片《山碑》摄制组,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孝先念所题的山碑片名。</p><p class="ql-block">人们对红旗渠曾有这样评价:</p><p class="ql-block">"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p><p class="ql-block">红旗渠这项世纪工程,从实体到精神永远是中国伟大的时代丰碑!</p> <p class="ql-block">林县红旗渠的领军人物一一两位"贵"人:</p><p class="ql-block">县委书记:杨贵(1928.5.28~2018.4.10),河南卫辉市罗圈村人,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冬起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4月入党,历任支部书记、地方抗日救国会王席、区长、区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26岁的杨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第一书记,1965年任安阳地委副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县武装部政委、《红旗渠》总指挥部政委。</p><p class="ql-block">此后,曾升任地级、省级、中央相关部室等各级职务,1995年离休,十届党代会代表,中央候补委员。</p><p class="ql-block">林县县长:李贵(1913~1976)河南林县临淇镇人,土生土长的林县人,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入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任林县县长,1965年任县委第二书记。</p> <p class="ql-block">"水贵如油"的二则小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红旗渠》参观中了解到:由于于自然条件下的林县盆地中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特征,在1949年前的514年里发生大早104次,其中粮食绝收38次,使得当地百姓生活、生产用水困难至极,已到了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难以想像的水贵如油的地步。</p><p class="ql-block">据称,每逢大旱之际,许多村民要走上10多里地外去有水的地方挑水回家,水还是带泥沙的混浊水,需经过沉淀或用明矾处理才可使用。据传,1920年春节大年初三,甚至还发生过一位新过门的媳妇将公公好不容易辛苦挑回的两桶水不慎打翻、挨了公公责骂而一时想不开自缢走绝路之傻事。</p><p class="ql-block">据介绍,作为林县书记杨贵,经常深入山区了解百姓疾苦,关心与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有次从田地里查看了农作物情况后来到村里一农家,欲要点水洗下泥手,不料房东并不乐意,勉强地用脸盆打了点水来,待杨贵洗手完毕后,房东赶紧把这些泥水又"收藏"起来,杨书记问他为什么这一点点泥水不舍得倒掉?房东说:待沉淀后,上面清一点的水还可让家里老婆和孩孑可洗刷用,用完了房东自己用……,听到这番话,杨贵眼眶里一片湿润,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人们的基本生活用水问题,争做当代的"大禹"。在他的主张下,林县一直把兴修水利作为重点工作内容。</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接见杨贵:</p><p class="ql-block">1958年11月1日,,正在新乡地委参加县委书记会议的杨贵,接到通知:"毛主席要接见你,要你当面汇报林县治水防的先进事迹"。</p><p class="ql-block">杨贵来到毛主席乘坐的专列,受到了毛主席亲切接见。毛主席一见面就对他说:“河南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很有一手的嘛"。</p><p class="ql-block">杨贵十分激动,深受鼓舞,他向毛主席汇报了林修渠治水的做法与经验,当场聆听了毛主对林县此后工作的指导意见。</p> <p class="ql-block">林县水利工程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参观中获悉:林县在1949年后,政府组织下,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一定租度上缓解了群众生活用水困难。1957年起先后建起了"英雄渠"、“淇河渠"、"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因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缺水状况。</p><p class="ql-block">据介绍,1959年,林县又逼大早,4条河干涸断流。县委统一了思想,决心要引水入林(林县)。主要干部各自带调查组分兵三路去邻省山西平顺、陵川、壶关等外县寻找水源。</p><p class="ql-block">经过勘察,数据资抖分析,流经林县境内外的有∴漳河,洹河,浙河,淇河4条地表水,属发源于太行山的海河水系。根据各河的总流量及季均衡性持续流量、落差、水质、工程可行性、投资规模等综合因素,经研究讨论,县委英明果断决定引入漳河上游、高度落差仅十多米的浊漳河作水源。从而启动了这项为举县之力、造福千秋、世人瞩目的伟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集结号《动员令》</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10日晚,中共林县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保代表县委县政府,通过有线广播,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引漳入林动员令。</p><p class="ql-block">引漳入林,即将漳河上游的支流之一的浊漳河水从山西平顺石城镇候壁断修筑水利枢纽工程引入人工水渠,干渠经过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统行70.6公里,抵达林县任村镇,基本上改善林县的水源问题。</p><p class="ql-block">然而摆在林县人面前的困难重重:</p><p class="ql-block">1,恰逢三年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各方面困难环境。(1960年中国GDp才1457亿美元,人均218美元,河南省66.15亿美元,人均135.1美元元,国家外汇储备只有0.46亿美元)</p><p class="ql-block">2,资金严重匮乏:林县财政储备仅300万人民币,与工程总投资规模相比不足23分之一。</p><p class="ql-block">3,粮食严重短缺:只有3000万斤,工程所需至少要每天投入10万精壮劳动力,这些粮食以每人每天一斤计算,亦仅只够8.2万人一年的口粮。</p><p class="ql-block">4,工程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仅有最高学历为水利中专人员28名,测量仪器仪表不足、落后、原始。</p><p class="ql-block">5,没有施工机械设备,全凭简陋原始手工工具,建材及施工耗材匮乏,例如炸药、水泥、石灰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林县人民在难以想像的如此困难条件下,义无反顾、滿怀激情地行动了。</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命名:</p><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6曰,林县“引漳人林委员会在盘阳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p><p class="ql-block">一一红旗渠从此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一面引导人们去劈山开路、没有条件创造条也要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辉旗帜;"林县人民多壮志,敢把白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摡惊天动地,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新时代的不朽榜样,深爱教育与鼓舞。</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开工首天珍贵镜头回眸:</p><p class="ql-block">1960初春,林县人10万开山筑渠大军直扑太行山工地,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手擎红旗走在10万施工突击大军最前第一位,、县长李贵走在第二位。</p><p class="ql-block">从此一曲豪气长存、英勇壮丽的史诗篇章拉开了序幕,群峰绝壁间施工线如同五线乐谱迴荡起太行山强健生命力的跳动音符……。</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施工勘察:</p><p class="ql-block">悬崖峭壁上以纯人工非机械化作业修筑水渠的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28名水利技木人员爬山摹崖,不顾安危,精心勘察与设计……。</p> <p class="ql-block">峭壁上的"芭蕾英雄"</p><p class="ql-block">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有不少当年红旗渠工程施工现场的新闻照片,尤其是几张:从峭壁上方用绳索悬空吊着工人、手持钢钩人工排除飞石、滚石、风化碎石的照片十分注目。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红旗渠》上映时,其中就有这组镜头。</p><p class="ql-block">影片中除了排除险石外,当年还有从悬崖上用绳索吊着、挥动铁锤、手持钎,开凿炮眼的;更危险的还有绳素悬吊着在半空中:崖壁之上左右上下飞快跳跃移动、人工点导火索开山放炮炸石的……。</p><p class="ql-block">他们是峭壁之上的"芭蕾英雄",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宝贵生命和滿腔热血去凝聚成持恒与强大的建设社会主义家乡的最强"井喷"!</p> <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坚持不懈::</p><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修建中,林县人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努力,10年持续,高度体现了解放后劳动人民极大的建设积极性和强大创造动能。</p><p class="ql-block">据介绍,红旗渠从1960至1966年的6年中,共自造水泥5170吨,自制炸药1215吨,烧制石灰145000吨,还自制编筐3万多个,水桶1.89万副,修配制造各种工具(如丁字镐、铁锤、钢钎、铁锹……等等)117万件。还培养出3.5万名工匠,27位工程师。这还仅是工程前6年中的部分统计数据。</p><p class="ql-block">林县人靠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自力更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团结奋进的精神,经于踏踏实实把蓝囹变成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干部身先士卒:</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施工期间,劈山开凿水渠的大军中,不时有林县各级干部身先士卒的芳动身影。</p><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内有多幅当年林县书记杨贵与县党政机关干部参加工程施工突击的囹片。据介绍,书记杨贵经常率队出现右工地,一面以普通劳动者参加施工,一面了解工程实际开展情况,关心群众疚苦,面临的困难问题,现场协调现场解决。</p><p class="ql-block">10年间,干部这种深入现场、基层的踏实工作作风,率先士卒的先锋模范带头精神,是红旗渠胜利建成的重要保证与环节。</p> <p class="ql-block">咽喉工程"蚂蚁啃骨头":</p><p class="ql-block">红族渠开凿了211个隧洞,总长度达53.7公里。在当时没有任何开凿机械状况下,全凭最原始的人力手工操作,铁锤钢钎凿炮眼,土炸药炸大石,柳条筐运碎石的"蚂蚁啃骨头”,艰难程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红旗渠通水隧洞中最著名的有《青年洞》、《曙光洞》等。</p><p class="ql-block">音年洞:</p><p class="ql-block">地处总干渠咽喉,由全县民工中抽调320名优秀男女育年组成突击队,日夜轮番作业,由于这里岩石为坚硬的石英石,开凿难度大,消耗大,进度缓,突击队员用不打通隧洞不下工地的决心出色完成了任务。青年洞总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纵坡1/1500。开工于1960年2月红旗渠正式动工前,凿通于1961年7月15日,耗时一年五个月,投工13万多r个,投资20.3万元。</p><p class="ql-block">曙光洞:</p><p class="ql-block">位于红旗第三干渠,开凿于1964年11月17日,由1300名当地村民用了一年四个月于1966年4月5日凿通。曙光洞长3698米,高2米,宽2米,纵坡l/1000。是红旗渠最长的隧洞。</p><p class="ql-block">曙光洞开凿时为增加作业面,加快进度,分段开凿了34个竖井,其中高度超过20米以上的达23座,最深竖井达61.7米。利用竖井建提灌站5座。曙光洞投工达25万多个。</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架设渡槽151座,总长12.5公里,其中著名的有:</p><p class="ql-block">南谷洞渡槽(长130米),曙光洞渡槽(长550米),夺丰渡槽(长413米)等。</p> <p class="ql-block">浩大的工程量:</p><p class="ql-block">红旗渠经10年建设:</p><p class="ql-block">1,削平山头1250座</p><p class="ql-block">2,架设渡槽 151座,总长12.5公里</p><p class="ql-block">3,开凿隧洞 211个,总长53.7公里</p><p class="ql-block">4,各种建筑12408座,(含发电站、提水站、分水闸、渠首引水枢纽、桥梁等)</p><p class="ql-block">5,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库容2381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6,挖砌士石方2225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7,筑起了主干渠70.6公里(渠底宽 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设计流量每秒23立方米)</p><p class="ql-block">8,农渠以上骨干渠道共1525.5公里,除1条主干渠70.6公里外,</p><p class="ql-block">还有:分干渠9条,共233.5公里,</p><p class="ql-block"> 支渠51条,共524.1公里</p><p class="ql-block"> 斗渠290条,共697.3公里</p><p class="ql-block">9,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p><p class="ql-block">有人比喻:把修筑红旗渠的土石方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从哈尔滨起,纵贯中国南北直达广州。</p> <p class="ql-block">英勇烈士的生命火花:</p><p class="ql-block">红旗渠10年的修筑中,先后有30万人投入劳动,参与建设。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仅17岁。</p><p class="ql-block">81位英雄中第一位为红旗渠建设献出生命的是河南原阳县白庙村人吳祖太(1933.2~1960.3),是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的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牺牲时年仅27岁,尚未婚。1960年3月28曰,在山西平顺县王家庄红攠渠隧洞中因冒险情勘查洞顶裂缝时突過坍塌被砸埋,壮烈牺牲。呉祖太牺牲后被中共林县县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p><p class="ql-block">正由于一大批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英雄们前赴后继,坚韧不抜的顽强意志的英模精神与榜样,极大地鼓舞与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热情,成为了红旗渠实体至精神的伟业丰碑!</p> <p class="ql-block">开闸通水典礼:</p><p class="ql-block">1966年4月20曰,河南林县在红旗渠分水闸举行隆重的开闸通水典礼。</p><p class="ql-block">林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战,改天换地,取得了红旗渠引水入林的重大胜利。林县原耕地98.5万亩中:水浇地从1.24万亩,只占1.26%,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54万亩,占比上升至54.82%,:大大改善了林县逢旱缺水的生态状况。</p> <p class="ql-block">中央历届领导的关心与支持:</p><p class="ql-block">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对红旗渠进行工作视察及亲临指导。2013年5月,红旗渠被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电影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1974年4月6日,邓小平副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固的合法帝位,中央决定让代表团带10部中国电影去联合国放映,10部电影之首就是新闻纪录片《红旗渠》。</p><p class="ql-block">红旗渠使国际舞台上增加了外部对中国的了解,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与中国人的文化精髓。国际友人曾盛赞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总干渠鹰嘴岩一带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赞美与题词、题字:</p><p class="ql-block">红旗渠已成为艰营创业的一面旗帜与精神的象征,从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与中著名文化名人,凡来红旗渠视察或参观的,都纷纷为这项宏伟工租赞美并留下墨宝。在红旗渠的纪念馆与渠旁石碑、悬崖峭壁等处时有展示。</p> <p class="ql-block">终身贵任:</p><p class="ql-block">为落实工程质量,红旗渠的渠墙顶部每隔一段,地上均镶有建造施工负责人的名字的地界标志。</p><p class="ql-block">建造分段的直接责任人对工程质量负有的终身贵任在红旗渠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另据介绍,如今在雄安新区,这种对工程项目的终身贵任制更是全面落实,比如在雄安新区内种下的每棵树都挂上了二维码,进一步把信息更充分记载,有效跟踪,夯实工作责任。建设当今的雄安也许是昔日红旗渠模式与精神的一个升级版的展现。</p> <p class="ql-block">1972年,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为红旗渠青年洞题名。</p><p class="ql-block">2021年正逢我党建党100周年纪念,在红旗渠青年洞洞口挂有中国共产党党旗,来自各地参观与接受革命教育的新一代积极分子,纷纷列队在此庄严宣誓,学习红旗渠精神,争当建设祖国、捍卫人民利益的先锋。</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红旗渠旁的悬崖峭壁上有条50米长的狭缝,号称一线天</p> <p class="ql-block">创业洞:</p><p class="ql-block">开凿于1960年11月,凿通于1961年9月,长63米,高5米,宽6.3米。由当地东姚公社民工一锤一钎、一镐一锹、艰难开凿成功。</p> <p class="ql-block">红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景区每年要接待大量参观游客,特别是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中小学生尤十其盛况空前。我们去的那天,附近邻县的学生都组织来了,整个景区都快沸腾了……。</p> <p class="ql-block">举红旗的后继人</p><p class="ql-block">红旗渠它在三年自然灾害艰苦环境下、各种资源奇跃匮乏条件下,以靠坚定信念,坚韧毅力、坚决意志、艰苦顽强拼博取得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六十年过去了,代表中国的红旗渠仍在,代表中国人红旗渠精神仍在。我们从飞天登月与空间站到"世界工厂"与"基建狂魔",从高铁第一到小康实现,每一项成就每一项进步中都有新时代环境中自强不息之强大原动力。我们不惧怕任何封锁、打压、威胁,我们红旗集的精神文化将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摆在中国人前进的道路上困难很多,科学技术上要实现、去追求的目标有很多,红旗渠精神永远是有志有抱负为国有担当者的一面旗帜、它应永远高高飘扬在每个敢于手擎红旗、大步前进的继任者心中……。</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分水闸</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作为游览与爹观红族渠的行程,这里是相当重要的一环。馆内陈列着打林县人民修筑红旗渠的大量图片、艺术雕塑、实物、事例的说明等,加上讲解员的详细生动介绍,是对每一位参观者一场难忘的思想文化传统教育。</p> <p class="ql-block">铁锤与矿镐:</p><p class="ql-block">泳冷的工县却是高温熔炼煅打才制成!</p><p class="ql-block">原始的作业却是筑起造福千秋真担当!</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复修与技术改造:</p><p class="ql-block">据介绍,1990年后,为解决水源流量减少、渠道工程老化严的情况引国家水利部领导关切下,1990年下半年启动为期五年的红旗渠复修与水利工程技术改造。</p><p class="ql-block">工程总投7224万元。其中,干渠以上列为国家计划2999万,由国家出资1000万元,省出资800万元,市自筹1199万元。干渠以下列为地方自筹4225万元。</p><p class="ql-block">逼过技术改造与复修工程,红旗渠继续为林县生态文明持续发展起到重宴支撑作用。</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林州(林县),青山绿水,生机昂然,人民早已脱贫致富,生活幸福,欣欣向荣。据介绍,林州人能工巧匠的基建队伍不仅参加了国内的工程项目,甚至还走出国门,亮相于世界的基建项目。红旗渠成了他们最亮丽的名片。</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河南省与邻省交界处的浊漳河景色</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一一以倾一县之力、十年完成的一份答卷给人太多感人泪下的故事,太多难以置信的传奇,太多值得每一个当今中国人的思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