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成都市境内文物保护单位之青羊宫、成都文化公园及周边

步行者

<p class="ql-block">青羊宫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一环路西二段9号,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据唐代《西川青羊宫碑铭》记载:“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又据扬雄《蜀王本纪》记载:“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以此为行宫,诏改为青羊宫,五代至明曾改名为“青羊观”、“青羊万寿宫”,清代又复名为“青羊宫”并延用至今。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年)陆续重建恢复,建筑古朴,各种材质的造像、御赐匾额、楹联石刻、法器文物等极其丰富。</p> <p class="ql-block">去的那天刚好腊八节,门口免费发腊八粥。</p> <p class="ql-block">青羊宫原山门建于明代。左边塑有土地神、青龙像各一尊,还有明代正德十年冬立的皇恩九龙碑一座。右边塑有白虎像一尊,并有七星桩,上刻有道教秘传天书云篆,根据中天北斗七星布局,称为北斗七星桩。还有龙凤桩、大石狮一对、龙王井一口等。现新建山门庄严宏伟,重叠飞檐。龙、虎吉祥动物雕饰镶嵌在飞檐壁柱上,雕刻细致、造形典雅。殿顶塑有两条游龙正戏抢灵珠。金字横匾“青羊宫”高悬在山门上方。此匾为清乾隆年间成都华阳县令安洪德的墨迹,笔力遒劲,为青羊宫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羊宫 二仙庵,四川省人民政府二00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月公布,成都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灵祖殿</p><p class="ql-block">灵祖殿为青羊宫山门内第一重殿宇。原山门建于明代。该殿重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占地面积约四百平方米,高约二十米。殿内供奉道教护法尊神先天主将王灵官神像。</p> <p class="ql-block">混元殿</p><p class="ql-block">混元殿重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内有二十八根柱子,高约二十二米。殿内供奉混元祖师(即太上老君)及道教十二金仙之一的慈航真人神像。</p> <p class="ql-block">八卦亭</p> <p class="ql-block">八卦亭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八年(1873-1882),亭高约二十米,占地面积近三百平方米。亭分三层,底座呈四方形,亭身为八角形,顶为圆形,基座刻有乾、兑、震、离、巽、坎、艮、坤八卦卦形。亭有十六根双排擎檐石柱。该亭内外共雕有八十一条龙。亭内供奉老子(即太上老君)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之法象。</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为青羊宫主殿。始建于初唐,重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总面积约为一千六百平方米。大殿正中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圣像,中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背面供奉纯阳演正天尊(吕洞宾祖师)、太乙救苦天尊、钟离祖师(钟离权祖师)神像两侧供奉十二金仙神像。该殿现有独角铜羊、幽冥钟、吕祖碑、三丰碑、明代化钱炉等珍贵道教文物。</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前有两只铜铸青羊,它们是青羊宫的镇馆之宝,左侧为单角青羊,右侧为双角青羊。单角青羊包含了十二生肖的特征,有鼠耳、牛身、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头、鸡眼、狗肚、猪臀。单角青羊为雍正元年,清朝大学士张鹏翮捐赠。双角青羊是成都信徒张柯氏延于道光九年捐赠。底座铭刻记其事,铭文云:“京师市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落款为“信阳子题”,信阳子乃张鹏翮之号。</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进士张鹏翮为补老子遗迹,从北京移往成都捐献给青羊宫以符青羊其名,此羊看似羊,其为十二生肖的化身结构: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须,猴颈,鸡眼,狗腹,猪臀,是青羊宫的镇宫之宝,相传信众们身体上哪里有疾病,再摸摸青羊身上对应的部位,疾病就会消除。</p> <p class="ql-block">斗姥殿</p><p class="ql-block">斗姥殿建于明代,为青羊宫仅存之明代风格建筑,全木结构。殿内供奉四首八臂的先天大梵斗姥元君神像:左边供奉虚空无上地母慈尊(后土皇地祗)神像,右边供奉西王母神像。两侧供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南极长生星君神像。</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重建于1995年。楼底式结构,楼上供奉玉皇大帝神像,楼下供奉三官大帝、紫微大帝和真武大帝神像。</p> <p class="ql-block">降生台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相传老子曾化身于此。殿内供奉太上无极圣母(即太上老君之母)神像和老君降生像。</p> <p class="ql-block">说法台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太上老君曾在此现身为关令尹喜真人讲经说法。殿内供奉太上老君说法神像。</p> <p class="ql-block">唐王殿</p> <p class="ql-block">唐王殿,又名紫金台,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殿内供奉唐高祖李渊夫妇和唐太宗李世民,右侧供奉尉迟敬德、秦叔宝,左侧供奉魏征、李靖。</p> <p class="ql-block">二仙庵,和青羊宫在一起的,只需要买一张票。二仙庵自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四川按察使赵良璧创建。二仙庵原是青羊宫东边的一个花园,占地约70亩,过去专作接待达官贵人及知名人士之用。二仙庵内原主要建筑有大山门、三官殿、钟鼓楼、吕祖殿、二仙殿、玉皇殿、斗姥殿、三皇殿、百神殿、藏经楼、客堂、道舍,主体建筑吕祖殿,殿内昔供奉纯阳祖师吕洞宾塑像,是庵内举行各种重大道教活动之所。</p> <p class="ql-block">吕祖殿</p><p class="ql-block">吕祖殿是二仙庵正殿,占地面积约九百平方米。自清嘉庆十九年后,一直作为四川省专祀纯阳帝君的祭祀场所,又为传戒期间醮仪坛场。2004年维修后,正中供奉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神像,两侧供奉全真鼻祖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即王重阳祖师)及七真神像。</p> <p class="ql-block">有些地方在维修,人很少,看的地方不多。</p> <p class="ql-block">二仙庵山门现在不开放,只能从青羊宫进入。外面是成都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成都文化公园位于成都市琴台路,青羊区光华大道光华大道以西、成都与温江接壤的地块,占地约1700亩,体量为20万方,于1951年在原二仙庵旧址上改建而成,占地面积150亩。文化公园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主的综合性公园,园内有各种花卉、盆景、奇树异草。每年举行的成都灯会和成都花会闻名中外。灯会、花会期间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书画摄影展览和地方名小吃展销。</p> <p class="ql-block">十二桥烈士墓</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前夕,三十余位爱国志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在十二桥侧,1950年人民政府修建陵园,将烈士遗体安葬于此。1961年对墓园重新修缮,修建“十二桥死难烈士碑”。1988年被列为市级烈士纪念建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批准为成都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5年被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至2002年7月市政府投资,再次扩建。陵园占地面积约5160平方米,自东北向西南分为纪念浮雕墙、墓园、陈列馆、悼念广场、纪念雕塑、“缅怀”塑像、绿地等几部分。东北侧纪念浮雕墙高2.5米、长29米,名为《晨曦》,花岗石长卷浮雕展示了革命烈士形象与英雄事迹;墓园安放36位烈士遗骸,地面36处卧式墓碑上雕刻着烈士英名和简要事迹;纪念雕塑为1987年立,原在琴台路北口西侧,1995年琴台路改造迁至此处,雕塑高10米,占地30平方米,用红色花岗岩堆砌雕琢而成,造型为一只烈士高高举起的巨手,手腕处有破碎的手铐;“缅怀”雕像为一对母子手捧鲜花的汉白玉雕像。十二桥烈士墓已成为四川省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1980年,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十二桥烈士墓修建于1950年,2016年6月15日获授“成都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1949年12月,国民党特务先后将35位革命志士分别杀害于外西抚琴台和十二桥。成都解放后,成都市军管会将这35位革命烈士和牺牲在重庆渣滓洞的周从化烈士一同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十二桥烈士墓,四州省人民委员会一九六一年七月十三日公布,成都市人民委员会立</p> <p class="ql-block">《缅怀》</p> <p class="ql-block">十二桥死难烈士名录</p> <p class="ql-block">万里河山皆热血,神州遍地好儿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仁人志士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赞歌。</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解放全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挺进大西南。国民党溃败前夕,疯狂报复、血腥屠杀革命志士,继重庆渣滓洞、白公馆“一一·二七”大屠杀后,又在成都制造了“一二·七”大屠杀,也就是震惊全国的十二桥惨案。</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4日和7日,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在成都市西抚琴台王建墓墓道和通惠门外十二桥边,对监禁的革命志士进行了秘密大屠杀,35名革命志士英勇牺牲(其中,中共党员14人,民盟盟员5人,民革成员3人,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成员7人,其他革命青年及爱国民主人士6人)。这些革命志士,生前在暗无天日的囚牢里,在刑讯逼供面前,威武不屈,严守秘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诗史,英勇牺牲在黎明到来之前的蓉城大地。</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后,成都军管会组织力量,在抚琴台和十二桥掘出死难烈士遗体。1950年1月20日,在川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王维舟的主持下,举行隆重的公葬仪式,将36名烈士(含在重庆白公馆牺牲的周从化烈士)遗骨迁葬于青羊宫(今成都市文化公园)。</p><p class="ql-block">“浩气凌云垂青史,丹血洒地沃锦城。”十二桥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黎明前的朝霞,他们用生命播种了成都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他们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将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晨曦》</p> <p class="ql-block">《不屈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十二桥烈士墓旁边的二仙庵山门,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支矶石就位于这座小山上。</p> <p class="ql-block">支矶石</p> <p class="ql-block">支矶石原位于成都市支矶石街西口,1985年修建成都画院时迁至文化公园内。该石竖立于土丘之上,近似长方形柱体,南北向立置,通高2.12米,宽0.8米,厚0.5米,西面有一条直径0.28米,深0.15米的锥形浅窝,材质为灰色砂岩,石嵌于0.36米高的素面须弥座上。支矶石传说是天上织女垫织机的天石,而据考证实为大石文化遗迹,反映古蜀先民对大石崇拜的宗教信仰。1981年,公布为第一批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支矶石,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五月公布,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明代诗人曹学佺在他吟咏支矶石的诗句中曾这样描写到: 一片支矶石,传来牛女津,客槎和所处,卜肆已生尘。 较似昆池古,长从汉月新,每逢秋夕里,吟眺倍思亲。 曹学佺在诗中指出,早在汉代时期,支矶石就已经出现了,这块石头来自牛郎和织女每年七夕相会的天河,因此他在诗中才会发出“每逢秋夕里,吟眺倍思亲”的感概。这也表明古代人们经常去观赏支矶石,以表示自己思念亲人之情。 当时,有很多史书都有关于支矶石的传说的记载,包括《蜀中名胜记》《蜀都杂抄》《益部谈资》《成都通览》《蜀中广记》等,其中以《蜀中广记.严遵传》中的记载最为有趣。 严遵(即严君平)是西汉时期很著名的道家学者,据《蜀中广记·严遵传》中记载,汉朝张骞出使大夏(今阿富汗),历尽艰辛,走到了河的尽头,见到一个女子在织布,一个男人在放牛。我问他们这是什么地方,那个女子说这里不是人间,你怎么会来呢?请你把这块石头带回去给严遵看,他就会告诉你,你究竟到了什么地方。于是张骞就把石头带回成都送给严遵看。严遵看后大惊道:“去年八月,有人侵犯了天上的牛郎星、织女星,你这块石头,难道是从天河带来的吗?它可是天上的织女用来垫织机的支矶石啊!”张骞也很惊讶。这时严遵恍然大悟,他告诉张骞说:“去年我曾看见有客星入侵了牛郎星和织女星,原来那正是你达到天上星座的日子,你已经到达日月之旁了。” 在这则美丽而温馨的神话传说中,天上和人间融合在一起,写这个故事的作者张华认为支矶石就是“织女的织机上的垫脚石”。作者还别出心裁的融入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典故,让支矶石的故事更有传奇色彩。 由于牛郎和织女的神话故事颇具浪漫色彩,因此在七夕节,也常常会有情侣慕名而来,看看织女的垫脚石,遥想一下牛郎织女之间唯美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原位于梁家巷侧武曲宫内,建于清初,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曾维修。后因武曲宫改建为学校,1972年迁建于成都文化公园内。亭平面八边形,石砌须弥座台基,边长3.64米,高9.7米。东西各置踏道6级,周围镶16块石栏板,刻有花卉、翎毛、走兽,刻工细腻考究,生动逼真。亭身由8根木柱组成,八角攒尖顶,角檐翘起,檐下施五彩斗拱16攒,穹隆藻井。额枋及平板枋上刻双龙戏珠。亭顶覆盖青色筒瓦,典雅庄重,金碧辉煌。2013年9月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八角亭,成都市人民政府二零一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公,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山上右边那座亭子就是支矶石</p> <p class="ql-block">文化公园东门</p> <p class="ql-block">十二桥烈士殉难地</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进去左侧的铁门内就能看到十二桥遗址的文保碑,地图上有位置。</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桥遗址</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〇〇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博物馆内有关十二桥遗址的相关展览。</p><p class="ql-block">十二桥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十二桥路18号,是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商代大型宫殿式木结构建筑和小型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群。宫室群是由形制不一的大、中、小型房屋组合而成,主体建筑为一座面积达1248平方米的大型干栏式房屋。工程复杂宏大,堪称古蜀建筑史上的精华,如此大面积的木建筑构件,在考古史上较为罕见。以遗址为中心的十二桥文化是四川地区继三星堆文化之后,古蜀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商代木结构建筑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古蜀地区的建筑形制、风格、营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对中国建筑史的重要补充。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羊宫窑址因制瓷兴盛于隋唐而得名,地处古道观青羊宫以北。该窑址在1955年时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试掘,1983年由四川省博物馆进行发掘。窑址分布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可分为3个区域,即窑炉区、作坊区和废品堆积区。现窑址内有保护较好的战国秦汉陶窑、隋短龙窑与唐馒头窑7座,其中短型龙窑的发现在全国尚属首次。窑址出土器物6000余件,主要是民间生活用品与文房用品,有陶器、瓷器、窑具、建筑构件、陶俑和动物模型,以及钱币、兽骨、铜器与石器等;以烧制青釉瓷器为主,兼烧陶器,属南方青瓷窑系,是一处颇具浓厚四川本土特色的大型民窑。该古窑场烧制陶、瓷器物持续时间长达1200年之久,且窑炉烧造技术先进,产品种类丰富,装饰工艺创新(彩绘),有较高的考古与科研价值。 1991年,公布为第三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隋唐窑址又名青羊宫窑,发现上世纪50年代,因其窑址集中于成都西城通惠门外青羊宫附近而得名。青羊宫窑自南朝初期创烧以来,一直到隋及唐代中期几百年时间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兴旺的景象。窑址分窑炉区、作坊区和废品堆积区三个部分。窑炉共发现12座,按形制可分为三种,即直焰馒头窑、平焰馒头窑和龙窑。作坊区发掘面积1153平方米,发现有拌泥池、陶水缸、八角砖井等遗迹。出土各类器物数千件,主要以瓷器为主,品种有碗、高足盘、高足杯、盅、盆、罐、炉、碟等,胎质有红色、紫色、灰白色三种,多数瓷器仅施半釉,釉色有豆青、米黄、褐青等色。陶器全为泥质灰陶,品种有双耳罐、钵、筒瓦、板瓦等。另外,还发现大量窑具,有支钉、垫板、垫筒等。</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成都隋唐窑址,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四月十六日公布,成都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秦汉窑</p> <p class="ql-block">展厅很小,几分钟就逛完了。</p> <p class="ql-block">有关十二桥遗址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十二桥遗址出土的陶豆柄</p> <p class="ql-block">青羊宫窑出土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隋唐窑址院内遗址碑分布,可以找一下。只有碑了 遗址除了秦汉窑基本回填。</p> <p class="ql-block">隋短龙窑</p> <p class="ql-block">唐馒头窑</p> <p class="ql-block">成都画院民居建筑,今成都市美术馆,在宽窄巷子旁边。</p> <p class="ql-block">《三十而立》</p> <p class="ql-block">成都画院民居建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始建于清代中后期。原位于署袜街,因城市建设需要,1980年迁建至此。本为民居,后为静安旅馆,1983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将其拨给成都画院作为办公地点。2006年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培修为中国唯一一处四合院式美术馆。整个建筑坐东朝西,占地2331平方米,以中心东西沿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是由前、中、后院及大门组成的“三进三出”的四合院式典型川西民居建筑。以前院建筑为例,正房面阔6间32.43 米,进深7.53米;北、南厢房面阔3间10.31 米,进深6.44米。穿斗木构架,悬山顶,青瓦屋面,木雕作工艺精湛。该建筑为研究清代时期该区域的建筑形制及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成都画院民居建筑,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六月一日公布,成都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八日立</p> <p class="ql-block">成都画院,张爱萍题</p> <p class="ql-block">唐代是严真观,清代是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这块支矶石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支矶石街原为清代少城中的仁里二条胡同,辛亥革命后因此条街关帝庙中立有支矶石而改名支矶石街。支矶石是古蜀先民大石崇拜遗物,隋唐即多有记载。民间传说中成为天上织女垫织机的宝石。长期珍藏于此街的严真观(清代改建为关帝庙)中,1985年移入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文苑精华,魏传统题</p> <p class="ql-block">《松荫教子图》</p> <p class="ql-block">《归》</p> <p class="ql-block">成都画院首任院长朱佩君</p>